《“互联网+”时代中小学卓越教师的核心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时代中小学卓越教师的核心特征.docx(1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互联网+”时代,中小学卓越教师在专业精神层面应具备以下特卓越教师是指在教师素养和能力结构等方面都更加突出的教师。贝恩调查了 60余名优秀的大学教师,通过总结他们的教学经验与成就,从学习者分析、课堂准备、师生关系等方面阐述了 “卓越中小学教师”的特征。林小英与宋鑫近距离观察并访谈了北京大学广受学生赞誉的优秀教师,勾画了 “卓越教授”的形象,总结了中小学卓越教师的特点。任何时代的诉求都会对中小学教师打上时代特有的烙印。作为这个时代最具有革命力量的技术工具,互联网必然会对中小学教师的存在方式产生显性或隐性、正向或负向、暂时或持久的影响。结合“互联网+”的特征,本文从专业精神、知能结构、学习方式、人
2、际沟通与教师生活等五个方面,重新阐释中小学卓越教师的核心特征。文章旨在帮助中小学教师重新审视自我,娘变身心,适应时代对卓越教师的基本要求。联网境域中教师专业精神的重塑中小学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从专业发展的角度而言,必须拥有和其他职业不同的信念、修养和认同感。互联网日趋成为重要的教育工具,与人类历史上任何已有的技术工具不同,互联网全方位地“反塑造”人,即人屈就于互联网技术。这一特征极大地改变着教育生态,对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历史性影响。因此,教师自身的专业精神结构必然发生与之相适应的转变。征:(一)“恒-卫”统一的理想信念我们身处一个高速发展与变革的时代,信息高速流动,一切似乎
3、都可能瞬息万变。在互联网与被之间,每个人都被裹挟其中。然而,我们始终相信,教师的理想信念必须有恒常不变的部分。在一个充斥着“物化思维”的时代,卓越的中小学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依旧执着、淡定,尽其全力干好自己的“良心活”。他们坚守着人类知识传承的殿堂,保护着追求认知理性的圣地。他们能跟上时代的节奏,但步伐却更为稳健与沉着,因为他们的内心更加强大、更为冷静。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时,他们能戒骄戒躁、心无旁鹫,使大学校园多了一分宁静,少了一分浮躁,使书香之地多了一些自由平等的争辩,少了一些一呼百应的盲从。任何时代都需要中小学教师的坚守,高等院校是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绝不可荒废,中小学教师的理想信念如同
4、“恒星”,恒常而不易变。“易,不易”,只有变化是不变的。如果只有“恒”,那么整体必然是死寂的状态,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早已告诉我们的真理。因此,中小学教师的理想信念中必须有“卫”的成分,即动态的、可变的部分。这部分是人性中最美好的“善”在现时代中绽放形态,任何时代的任何存在都是人们选择的结果,这种结果中有不理想的成分,也有可以纳入“恒常”人类理想的理想成分,中小学教师不仅要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还要为之引入优良的生命基因。互联网浪潮将隐藏在人性深处的珍珠、瓦砾一并冲刷出来,人类整体价值体系的基础在悄然漂移,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的内涵与外延也需要与时俱进,我们提倡中小学教师为“人类理想形象”的代言,也尊
5、重中小学教师作为“常人”的权利。(二)不德之品行修养师德是个体化的、内在生发的、存在于教师主体之中的一种品质、一种修养,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从本质上讲,师德不能测量,无法进行单纯的评价,任何以功利的形式评判师德,大肆宣传表彰,就与师德的本质背道而驰,是对师德的异化。就个人而言,那种做点事就生怕别人不知道,想方设法表现出来的“小聪明”是要不得的。“大德不言”“上德不德”,真正的师德应该被历史与时代铭记,并非只是逞一时之彰显,而应具有永恒不灭的生命力。互联网之于人的道德始终是一把双刃剑,对其使用主体已经提出了严峻的道德考验:如,网络有可能弱化人的主体性、侵蚀本位道德、削弱道德教化功能、淡化人的道德责
6、任感等。“互联网+”时代,卓越的中小学教师会抱着对教学与育人工作高昂的热情与诲人不倦的情怀,以德立身、以德施教、正人正身。践行中庸言“莫见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互联网+”时代,名利一样诱惑着象牙塔中的教师,学术明星层出不穷。卓越的中小学教师、学者不应以娱乐众生为己任,而应以引领人类向真善美为天职。(三)自洽性”职业认同“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本快速流动,逐利性也更加明显,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一方面能使教育突破校园内的闭环生态,另一方面也带来表面的浮华与各种利益的冲突。受各种思潮和利益的扰动,近些年来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淡化、职业倦怠等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
7、同会受到社会认同、组织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但是,中小学教师作为一种高度知识化、专业化和自我涉入的职业,其工作自身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则尤为重要。“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领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这种认同感的自我保持,需要巨大的心理能量维持,比如职业的成功,同行的认可,学生的欢迎与崇敬等等。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有助于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维持。比如,微信朋友圈中,教师们发表个人的观点,学生为之评论、点赞。及时频繁的师生互动,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都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职业的满足感,进而生产职业认同感。这是一种自洽的关系,往往不依赖制度的规约,得以自我维持。教育与其他事业的本质区
8、别在于其承载着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卓越的中小学教师有效地运用互联网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沟通,更便利地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可以构建互信、互惠、互动的网络互动机制,与学生实现零距离的心灵沟通;可以获取更多的网络话语权,传递为人师的人文关怀,展现人格魅力;逐渐成为用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品、慈善的爱心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网络大咖”。同融通性教学学术知能体系“互联网+”时代的中小学教师,不仅需要“高贵”的经典知识,面对社会实践,还必须拥有能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同时,作为教师,又必须与年轻的学生有共同话语,绝不能做钱钟书先生在小说围城里就讥讽的那类“老夫子” “老古董”或“老科学家”。如原华中科技
9、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在毕业生典礼上的短短16分钟演讲赢得了 30次掌声,演讲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就是李校长在演讲中使用了大量的网络热词。可见,中小学教师主动地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将网络流行语、流行话题等网络文化要素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可以更好地拉近互联网时代师生间的距离。“互联网+ ”时代,卓越的中小学教师在知能结构层面具有如下特征。(一)适应“信息生态”的学科教学知识技术支持的学习,逐渐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新生态。当教学发生在数字化生态之中,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已经很难适应这一需求,卓越的中小学教师必须实现学科教学知识的升级换代。美国学者舒尔曼(L.S. Shulman)认为,教师知识的核心是教师如何
10、将学科知识表征为学生能懂的知识。这种知识首先体现在教师对数字化新生态中各类新变化的清醒认识。如,在学习形式方面,传统的个体学习转向团队合作式学习,内容驱动的学习转向过程驱动的学习;在媒体使用方面,单一孤立的媒体被集成的多媒体所取代,呈现式媒体被互动式媒体所超越;在学习环境方面,具体某个地点的学习被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所取代,固定的学习设备也被移动可穿戴设备所超越。中小学教师需要革新教学理念,勇于打破固有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枷锁,用奔放的思想、不受拘束地进行畅想。结合数字化新生态,卓越的中小学教师会积极地升级教学方法,认真研究技术工具的新发展和新应用,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与实践。(二)卓越的媒体与信
11、息素养“互联网+”时代,卓越的中小学教师必须掌握互联网相关知识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体与信息素养,实现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教师应该以符合伦理道德的、批判的和有效的方式实现对信息和媒体内容的检索与获取,理解与评估,使用、创造与分享,以更有效地从事个性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活动。由于中小学教师在引导、培养信息社会的人才、构建知识型社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注重自身媒体与信息素养的发展与提升,才会有能力培养未来社会的公民。新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不断影响着高等教育与教学。如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我们逐渐减少了对传统设备与资源的依赖;移动学习技术的发展可以随时将互联网资源装进我们的“口袋”;可视化
12、工具的出现使得信息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虚拟现实技术所创造的虚拟世界为学习者提供了积极的、沉浸式、悦趣化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Web2.0以及社会网络等技术的进步,更是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社会性交互和个体参与的机会,使基于虚拟世界的协作成为一种潮流。面对这样的变化,卓越的中小学教师需要成为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者,寻求符合信息化时代人类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设计方法,体现“人文、人道、人伦的价值取向”,生成有魅力的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的进化。(三)跨时空开展教育研究的能力大学教学是中小学师生共同完成的美好的、创造性的、生成性的活动,其结果
13、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大学教学从来就是高度复杂的活动,教育教学的过程也充满了永远解决不完的、生动鲜活的各类问题。卓越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时,需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与学术敏感度,能及时地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地选择研究视角;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能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理性地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技术辅助教育教学研究,提高研究效率和效果。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形式、教学对象、教学评价标准都在发生着变化,教育教学行为日趋复杂,过程动态变化,高等教育教学中的新问题、新现象层出不穷。这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研究与实践机会,也
14、要求他们具有更高的教育研究能力,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知识、方法和素质。自虚实归一”的人际沟通“互联网+”时代的突出特点就是,人与世界高度的交互性和联通性,沟通能力便成为了卓越教师必备的核心特征之一。人际沟通能力反映了个体在社交过程中使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高效的人际沟通反应在沟通的效果与效率上,使沟通双方从中受益。面对面的沟通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方式,这是无容置疑的。然而互联网的存在对现有的生存方式给予了极大的拓展可能,即通常人们所谓的“虚拟”空间,从人际沟通的角度而言,所谓“虚拟”已经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互联网与人的关系是“具身关系”,通俗地说,就是“工具与人合一”,即“虚实
15、归一”。“互联网+”时代,中小学教师需要在三个方面保持有效的人际沟通。(一)与社会成员的有效沟通中小学教师首先是一个人,生活在众多的个体之间,生活在社会里,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具有较高学历和文化资本的一个群体。由于其从事的生产劳动,较少与直接的生产实践相联系,这决定了中小学教师社会交往的范围相对封闭,交往的对象一般也比较局限。中小学教师常常被认为是相对比较自我、主观、矜持,略带“清高”,极具职业优越感的一个群体。他们在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人际交往时,会时常显示出教师这一社会职业的角色特征,这种人际交往还会随着自身所处环境与交往对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甚至形成各自的利益与冲突。中小学教师懂得与社会常态交往,与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机地融合,能与社会其他成员保持高效的沟通,以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更加有效地服务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便利,卓越的中小学教师既不能封闭自己,也不能落入俗套,做到不媚俗、不媚权、不媚钱,保持清纯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