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docx(2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内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1.1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通常个体不能通过500 m孔径网筛的无脊椎动物称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简称大型底栖动物。本规定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内陆水体底部的大型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刺胞动物门或称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线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的动物。1.2 定量采样法以获得一定面积内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量、密度和生物量的底栖动物采样方法。1.3 定性采样法以采样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真实发生物种为目标的多生境采样法。1.4 特有种指分布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而未在其他地方出现的物种。番外:欢迎关注“生物多样性和自
2、然科普”微信公众号,随时了解更多有关生物多样调查方法、物种识别、调查结果分析和研究等相关的专业知识。我们拥有专业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团队与自然教育团队,可以提供各种类群动物和植物多样性的调查、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提供正确的名称,我们出具完整的名录)、调查报告和科考报告的编制等方面的服务与合作。具体咨询业务可直接+V:ZS2625174315” 或者 “psasdm”2调查与评估原则2.1 全面性原则调查范围选择需涵盖调查与评估区域所有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存的典型栖息地,与鱼类调查点基本保持一致。2.2 重点性原则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珍稀濒危物种、特有种分布区域应重点深入调查。2.3 科学性原则大
3、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评估应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法评估所调查水域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现状、受威胁因素以及保护状况。3调查与评估内容3.1 调查内容调查研究区域内河流、水库、湖泊等自然及半自然水体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种类组成、分布、生境、威胁因子和保护现状。3.2 评估内容(1)评估调查区域内河流、湖泊、水库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物种丰富度及其空间分布;(2)评估调查区域内河流、湖泊、水库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种群数量及群落特征,特别是珍惜濒危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2(3)评估调查区域河流、湖泊、水库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物种分布区域和栖息地质量;(4)评估调查区域内河流、湖泊、水库大型底栖
4、无脊椎动物受威胁状况。4工作流程4.1 调查准备4.1.1 技术准备根据调查目的与任务确定调查区域,收集、分析与调查评估任务有关的文献及其他资料,编制工作方案,初步设置调查采样区域和采样点,拟定调查范围内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名录。4.1.2 1.2组建队伍组建专业调查与评估队伍。开展调查与评估前,培训相关人员,培训内容应包括采样技术及流程、标本制作、野外调查安全事项等。4.1.3 准备工具与用品准备野外作业需要的工具,包括样品采集用具、标本保存处理用具及试剂、照相设备、信息记录用具、工具书等。准备外业工作中需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及装备,包括防护装备、衣物、雨具、通讯设备、医药品等。4.2 外业工
5、作4.3 2.1踏勘并确定采样点针对调查准备阶段初步设置的采样区和采样点,开展实地踏勘,确定调查采样区、采样点、调查路线和调查方法,采样点的设置与鱼类保持一致,特殊生境需增设调查点,根据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特3点,适当取舍与增加。4. 2.2野外调查采样选择合适的调查时间开展调查、采样,记录野外调查GPS点位信息、生境状况,拍摄生境照片、物种照片,科学保存样品。5. 3内业工作6. 3.1标本处理与鉴定对采集的标本进行整理和鉴定,鉴定后的标本妥善保存。7. 3. 2记录完成样品的鉴定后,填写记录表,记录各物种的采样点分布状况。见附表C. Io8. 3.3材料整理整理调查记录表格、照片,编制调查
6、区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物种名录。见附表C. 209. 3.4数据分析与评估根据调查结果计算相关评估指标,评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物种丰富度、空间格局、种群数量、受威胁状况等,绘制调查与评估相关图件。10. 3.5报告编写编写内陆水体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报告。11. 3.6成果提交提交调查评估工作成果,包括调查评估报告、调查采样过程中的原始记录和整理后的基础数据、绘制的图件、拍摄的工作照、物种照片和环境照片,需提交的标本等。5调查方法及技术要求11.1 查指标与要求11.1.1 境状况调查采样点生境状况,建议包括水温、pH值、透明度、溶解氧、电导率等参数。采集沿岸带植被、河道弯曲
7、度、排污口、温排水口、岸线固化、采砂场等图像信息并上传至数据采集器。(1)生境采样点的生境类型。(2)底质采样点的底质类型。(3)水文河流的河宽、水深和流速,湖泊、水库的面积、水深。参照水文测量规范(2014)(4)水质调查采样点的水温、pH值和透明度。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益(2002)o(5)植被采样点岸带水位线沿岸带50 m可视范围内或山脊线内土地利用类型和比例。土地利用类型见土地利用现状分类(2007)中的二级类型名称。各类型土地比例可结合遥感图像进行统计。采样点水生植被类型和覆盖度,主要记录沉水植物种类和覆盖度。以上生境状况信息应填写在附表A. 1及附表A.2中。12. 1.2物种种类
8、(1)物种名称调查记录每个物种的中文名、学名和其他名。(2)数量分种统计。遇到残体,以头或尾作为计数;同一种类或同一态的残体只能按其中一种方法计数,以数量较多者为准。(3)生物量13. 计,精确到0. 1 mgo14. .3物种分布(1)所在水域根据民政部门发布的行政区地图,记录采样点所在河流、湖泊、水库名称。(2)小地名根据民政部门发布的行政区地图,记录采样点所在村、屯、队名称,或标志性地物名称。(3)经纬度用GPS或北斗定位仪定位采样点的地理位置信息。以“度、分、秒”格式记录,精确到0 1秒。(4)海拔用GPS或北斗定位仪定位采样点的海拔高度信息,单位为m,精确到1 mo物种分布信息记录在
9、附录B中。15. .4威胁因素记录调查采样点及周边工矿业(包括挖沙)、水污染、岸线修整、水利工程、外来物种入侵、捕捞等威胁因素。5.2 调查时间与频次至少要保证春季和秋季2次调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季度1次调查,每条河流、湖泊和水库的调查与评估工作为期12年。5.3 调查选点(1) 样点设置应充分考虑水环境控制单元,在各控制单元的控制断面附近至少设置一个采样点。参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6-2020) (2017)(2)河流上、中、下游分别采样,湖泊、水库中心处、主要支流进出口处分别采样。(3)河流交汇处、湖湾、库湾、急流、浅滩、深潭、河口以及河漫滩等不同生境应采样;重要经济鱼类或珍稀
10、种类的索饵、涧游及产卵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等重要栖息地应采样;岸线修整、挖砂等地点应适当增设采样点。5.4 调查方法5.4.1 采样点布置与数量根据江河宽度设置采样点,一般小于50 m的只在中心区设点;50 m100 m的可在两岸有明显水流处设点;超过100 m的应在左、中、右分别设置采样点。湖泊、水库采样点的控制数量,水域面积小于500 hr2设24个采样点,500 hm2-1000加设35个采样点,1000 hm25000 hm2设46个采样点,5000 hm2- 10000加设57个采样点,大于10000hr设大于6个采样点。较深水体应分层取水。一般对于水深小于
11、5 m的湖泊、水库等,在0.5 m深度采集水样即可;水深大于5 m,可上中下层分别采样。5. 4.2采样方法定性采样法和定量采样法相结合,一个采样点采23个定量平行样。(1)定性采样法21采用定性工具,如D形网(30 cm宽)、踢网(1 ml m)、三角拖网(边长30 cm)等或检视法,多生境采集和记录大型底栖动物样品。通常在湖泊、水库和河流的沿岸带,或可涉水溪流的不同生境中(卵石或砾石底质、沙和淤泥底质、水生植物区、急流、深潭等)进行采集。现场操作时,采样点的定性样品至少包括20-30个D形网样,不少于3个拖网样。(2)定量采样法采用定量采样工具,如彼得逊采泥器、索伯网、Hess网等,采集一
12、定面积范围内(湖泊、水库、大型河流为0. 1875-0.3125 m2,m2,即5个即35个面积为1/16的彼得逊样;可涉水溪流为0. 45面积为0.09的索伯网样)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I级和级重点保护物种,除必须制作标本的,原则上只需提供照片。野外采样信息见附录B中。5.5标本鉴定与编号5. 5. 1标本鉴定标本鉴定尽量鉴定到种,难以鉴定到种的,尽量鉴定到属,并单独保存。标本鉴定主要依据中国动物志经济动物志、各省动物志,及各标本馆馆藏标本。对于野外不能准确鉴定的物种,须采集凭证标本或拍摄照片,请水生生物领域有关专家协助鉴定。5. 5. 2标本编号标本编号由“河流(
13、湖库)代码” + “调查工作代码” + “采样区代码” + “采样点编号” + “采样时间” + “物种编号” + “个体编号”组成。河流代码参照中国河流代码(SL249-2012)。调查工作代码为“底”的汉语拼音缩写“D”。采样区代码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调查评估范围在单个县域内时,采用县级行政区6位代码;跨行政区域时,采用共同的上一级行政区代码。采样点编号为调查团队自行编制的序号,采用4位数字编码,从0001起编。采样时间为采集到该样本时的时间,采用年月日连写形式(YYYYMMDD)o物种编号为调查团队自行编制的序号,采用4位数字编码,从0001起编。一个物种
14、的标本中包含多个个体时,用个体编号加以区分,采用“-” +1位数字编码的方式,从“-1”至“-9”。标本只有一个物种个体时不用个体编号。6物种命名记录物种的中文名、学名。物种名称及其分类系统参照中国生物物种名录(http:/www. sp2000. cn)o7照片拍摄5.1 拍摄内容(D拍摄采样水域外貌1张; 以生境为背景,GPS定位仪屏幕为前景的照片1张,GPS定位屏幕上显示内容为调查点的地理位置信息;小生境照片2张以上;反映物种特征的照片至少1张。5.2 照片要求照片分辨率不低于500万像素。要求清晰、自然,能准确反映采样河段(湖库)环境状况和物种形态特征。每张照片上应记录拍摄日期与时间。提交照片格式为 jpg。5.3 照片命名生境照片命名以“河流(湖库)名称-采样点编号-照片序号(从01号起编,以2位数字表示)”的形式命名。物种照片以“采样点-物种学名-照片序号(从0001号起编,以4位数字表示)”的形式命名。10评估指标及要求10.1 评估指标10.1.1 物种现状(1)物种丰富度以物种丰富度指数为评估参数,评估全部采样点及整个调查评估区域的物种丰富度,绘制物种丰富度分布图。(2)物种多样性以香农-威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评估参数,评估全部采样点及整个调查评估区域的物种多样性,绘制物种多样性分布图。(3)物种特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