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为何那么多街道名带有古代官职特色?.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35254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为何那么多街道名带有古代官职特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成都为何那么多街道名带有古代官职特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成都为何那么多街道名带有古代官职特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成都为何那么多街道名带有古代官职特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成都为何那么多街道名带有古代官职特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成都为何那么多街道名带有古代官职特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为何那么多街道名带有古代官职特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成都为何那么多街道名带有古代官职特色?成都,一座拥有三千年历史积淀的文化名城,不仅城市名称一直没有变过,中心城区如金牛、武侯、青羊、成华、锦江等,包括郸都、新都、广都双流等城区,全是伴随成都一起发展,有着悠久历史烙印的古地名。其实不光如此,连成都市区的多数街道名称也同样有浓厚的人文特色。在诸多的特色之中,有一个特色感觉和其他古代名城不同,成都不少街道充满古代官职气息,多以明清以来的官府的署衙或职务命名,这一点连古都北京的城区也很少类似的街道地名,恐怕成都的这种城市文化很有一些别具一格。天敬成都府图明末天启年间的成都地图一、重要的官府机构所在地成都有一批街道如督院街、总府街、提督街、正府街、将军

2、衙门等等,过去在明清时期是重要的官府机构所在地,自然就拿来作为街道的名称,甚至这些当年官府署衙所在地,后来基本利用过去的地面,改建作为今天的机关单位继续使用。最典型的就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所在的督院街,最早明代的“巡抚都察院”就设在这里。明代的巡抚一般是临时奉命巡视安抚某地区的特遣差使,虽然权限颇大,但并不固定在地方,到清代才改成为地方专任的官员。清代巡抚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及民政等,某些重要省份后期还直接升总督。最初顺治时,由第二位四川巡抚高民瞻(清军正式开始控制四川是顺治十五、十六年,高民瞻的资料不多,他可能汉军旗人。之前的第一位是李国英,本来是明末湖广大将左良玉的属下,与左良玉儿子左梦

3、庚一起投降,跟随豪格入川打败张献忠。后来李国英受命追击李来亨、郝摇旗等李自成余部,把四川巡抚一职改任高民瞻,但高民瞻只做了三年,顺治十八年转给佟凤彩,也是汉军旗人)在今天的督院街沿用明代的都察院改建为巡抚官署。高民瞻是第一位进入成都办公的清朝四川巡抚,展开重修府城,整顿机构的工程,但实际没有来得及完成,他之后的佟凤彩才基本完成对成都的修葺和重建,包括对都江堰进行了一次疏浚。到乾隆年间,朝廷撤掉了四川的巡抚,改为专设总督,所以这里的街道成为民间习惯称呼的总督衙门(别称“制台衙门”)所在地,街名“督院”就是由“总督”和“都察院”两大官府机构的省略并称。再后来民国时期,四川督军署、四川省长公署、四川

4、省政府全都设在这里。1949年成都解放后,省军管委员会以及川西公署和四川省政府都设立在这条街上,也都沿用原来的官府大院作为办公场地。整个四川历史自清代以来,督院街一直要算大名鼎鼎。像最后促使清朝垮台的导火线四川保路事件,重要一幕就发生在总督衙门大院前。当时的总督赵尔丰竟然下令朝前来请愿的人们开枪,从而激起声势巨大的全省风潮,导致需要调动湖北的军队进入四川进行支援,这就给湖北的行动制造一个良机,最终促使武昌在机缘巧合之下成功改变了历史走向。灌/和运超研究成都街道历史渊源的成都街巷志在总督衙门对面,清初曾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寺庙,据说叫“祈水庙”。康熙年间,因为平定吴三桂,大量清军的绿营兵进入四川,这

5、里被改建为卫戍官署的督标营营务处。清军在各省城驻扎是分散开的,东南西北各点均有,正如茅海建研究鸦片战争时所说,平时清军兼有警察、安保、工程队等各种使命,并非全都会投入作战。民国时期的四川地方军阀也在这里设立了军警团联合办事处,后来这里成为军队的营房。在总督大院西辕门外的走马街。因为这条街一拐弯便是总督衙门的大门,过去前来晋见总督的官员来往经此都得下马步行,所以名叫“走马”街,显然街道称呼也是受到与官职身份关联的影响。从督院街往北,经过今天著名的春熙路步行街区就是另外一条著名的总府街。如前所述,清代的总督衙门是设立在督院街,总府街过去一度被清代的巡抚衙门所占用,但清代巡抚设立时间非常短,这条街的

6、命名与巡抚并没多少关系,这里的总府名称实际来自明代的都指挥使衙门。都指挥使是明代四川行省最高的军事长官,“都”即“总”之意。都指挥使司一方面被简称为“都司”,同时又尊称为“总府”,尽管清代的巡抚是在这里设立了一段时间,但街道名称还是沿袭明代的称呼。正如成都民间老百姓经过清代差不多300年,哪怕到民国,很多人还是习惯称呼天府广场一带为“皇城”,实际过去是明代“蜀王府”所在,虽然到明末被大西军毁掉。清代也并没有维护重建,仅仅是改成了方便科举考试的贡院和官府粮仓,但百姓仍然一代代都沿袭明代的称呼习惯。成都还有两个明代军事特色鲜明的街道是指挥街和前卫街。指挥街是明初设立四川卫所指挥机构时出现的官署,有

7、记载的是洪武四年(1371),卫指挥使司署衙设立在这条街,后来便因此得名。“卫”的等级相当于县,由 军官兼管民政事务。前卫街位是依据明代的卫署机构而得名。明代卫署有前、后、左、中、右之分,在明代“总府”的都指挥使司掌管有前卫、左护卫、右护卫、中卫、宁川卫等卫所,实际也包括成都府、华阳县、成都县的府衙等等,当然都指挥使是军务为主,原则上并不干涉地方民生。另外像正府街,一般人可能不大明白,尤其外地的朋友假如初来成都,对这个名字更加“懵圈”,或许还质疑是不是街道牌错误。有一些介绍成都街道的书籍文章进行过常识普及,说是清代的成都府知府衙门在这条街,所谓“正”是方位居正之意,用一句通俗的话说,街名的含义

8、是“成都府衙正街”。过去成都有不少街道带“正”字,比如“青羊正街”“正科甲巷”“正通顺街”“华兴正街”“望平正街”等等。今天俗话说城市,可历史上的地区行政概念并无“市”这一级,明清在四川行省之下就是“成都府”,知府衙门其实相当于“市一级政府”。不仅如此,与成都密切相关的华阳县衙也在此,因成都府在历史上长期包含华阳县衙,所以并没有单独辟出官署。成都的城区儿乎从三国蜀汉以来就是成都、华阳两县共管一城,这一点一般人可能不容易明白。就如唐代的长安是尽人皆知的一座大城市,可实际上是由长安、万年两个县组成的。唐宋阶段的成都也是一个发展高峰,在外城周围修筑罗城扩大城市格局以后,官府机构的设置重新经过一番调整

9、。据一些资料记录看,可能从十国的前蜀后蜀,尤其宋代以后,成都府官署一直设立在这条街道,并不是一般介绍说因为清代的知府衙门才使其得名。还有一个被忽视的情况,古代官府作为治理地方机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是执法,虽然不完全如影视演绎那么夸张,但地方知府的这种色彩毕竟也确实具备,所以正府街今天最大的历史保留特色是四川省检察院的所在地。相似的还有一条署前街,指成都县衙位于知府官署的北面,今天在原址上的是成都市青羊区法院。新政之后军阀与文明进程中的成都I ( 18951937) 美司昆仑(Kristin Stapleton )著 王莹译讲述清末民初成都转变的新政之后,书中有很多珍贵的老成都照片清代特色比

10、较典型的是提督街、将军衙门。清代在各重要省份都设有提督军务总兵官,统辖地方一省的汉军绿营兵,简称“提督”。四川提督的官署就在提督街,这一提督衙门大院虽然多数成都人未必有什么感觉,可实际上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它”一直都存留在于几代成都人的记忆中。民国时这里改建为一座公园,后来命名为中山公园。从1951年起,这座公园被改建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当时是整个西南地区第一所面向全市劳工群众的文化娱乐场所,有球场、有剧院、有各种儿童娱乐设施,80年代风靡起来的跳舞场也最先配备。直到2000年左右新文化宫场馆修好,提督街的旧址才被废弃。清代四川除提督之外,还有一个专管八旗军的“将军”,在西城(清代的满城)有一条

11、名为将军街的小街,得名就是因为将军衙门设在此处。笔者曾经有文章提过,成都将军衙门的真正来历是清初名震一时的大将军年羹尧坐镇四川,对入川的八旗子弟家眷专门安置在西门少城范围,所以这一片城西街区有鲜明的满清特色,全为小胡同,官府有一些资料还习惯以八旗营来称呼这些街道。这里的生活还有浓厚的军事色彩,设有城门。雍正年间年羹尧被惩处以后,将他原来居住过的宅院整理改建,后来就作为成都将军的官署。二、特色行政职能部门在官府衙门之外,成都还有不少其他职能管理部门的机构,这些机构留下的官职街名也不少。如明清布政使所在的藩署街和藩库街。明清时期,行省所在最高的地方长官首推督抚,不过还有作为重要协助管理的两位高级官

12、员,一是布政使,一是按察使,分别有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作为办公机构。布政使司主管一省的财赋和民政,俗称藩司或藩台;按察使司主管一省的司法刑狱,俗称臬司或臬台(臬本来就是法的别称,比如圭臬指代准则、规矩、法度)。藩臬两司在职务上是平行的,但藩司品级地位相对略高(藩台是从二品,臬台是正三品),在总督之下居首席。四川的布政使机构设在成都今名藩署街的地方,顾名思义就是指藩司官署的所在。与藩署街紧接着,是清代四川全省财赋银两集中储存保管的库房,俗称“藩库”,清末宣统三年十月的保路一事中,当时绿营巡防军纵火焚烧街面房屋,还将藩库金银洗劫一空,沿街住户大多遭到乱兵骚扰。民国以后在库房位置上创办了一所大成中学。

13、解放以后,大成中学与华阳县中合并为成都三中。就在藩库的背面还有一条街叫布后街,也是因位于布政使司的后面而得名。与藩库街相邻还有一条爵版街,也和布政使的职能有密切关系。过去布政使司职责范围很广,分收藏钱粮、布帛及图书的许多库房,其中有一个照磨厅”掌管核对文卷之事,还兼制“爵版”。这个爵版类似文武官员的名片和简历的一种混合体,也相当于民间通用“名帖”“名刺”一种更为官方版本,但作用更倾向于官员简历档案。民国时期在贡院位置上修建起来的四川大学大门这种名片上印有官员的姓名、学位、官衔、籍贯、简历等内容,用于晋见、拜访,起证明身份作用,同时能够为各官员在升职、调职时拿来提供标准版式。收藏这种简历档案的库

14、房称“爵版库”,该库房所在地方后来就得名爵版街。再如负责教育和科举方面的学道街。在清代官制中,“提学道”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职务。这一官职需要翰林出身的人员担任,称为“学政”,享受特别的钦差官待遇,地位与地方督抚平行。比如清代名著儒林外史开篇部分有两个晚年中举的经典人物周进和范进,他们临到老才好容易熬出头,中举以后飞黄腾达就分别担任广东学政和山东学政。在一省之内,有关科考、教育、文化学术方面的事,重大的必须与督抚会商衔接后方可办理,名义上还是督抚属下,不得因有钦差身份而擅专。提学道的全称是提督学道,官署名是提学使司,民间习惯称学道衙门,当年四川学道官署就位于今天的学道街。清代除了顺治年间西南战事频

15、繁,康熙初两三年重建省城没有负责过科举教育(顺治年间四川的科举省试位于周中著名的贡院),从康熙以后的成都府所属州、县的文童,县考中试后就来成都参加府考,考棚设在学道衙门西侧。民国后改办高等工业专门学堂,后来的四川省教育厅、四川通志馆都设在这个地方。由于清代文教机构设立于此,晚清到民国的近百年间,这条街上曾开设过多家印制和销售木刻古籍的书铺,这里的书籍远销全川、云贵、川西乃至西臧,非常出名。还有与地方经济财赋方面有关系的盐道街和马镇街。四川历来是盐茶重要产地,从唐宋起就是历代朝廷的财赋大省。唐代发生安史一事后,北方各地藩镇都不大听命朝廷,四川的盐茶成为供应长安的支柱命脉。之后宋代的版图原本就小于汉唐,对四川茶农利益的压榨很大,还爆发过著名的王小波、李顺起事。清代在四川专设有非常特殊的盐茶道职务进行管理生产和运销,其他省份一般只管盐业,就称盐法道,如果设有盐运使就不再设盐法道。而马镇街也是历史渊源久远。众所周知,宋代的北方先后被辽夏金所占据,从北方能得到的马匹供应非常少,而南方成为宋朝马匹的重要来源渠道,所以四川出现的“茶马交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