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流动儿童城市融入指标体系研究.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47869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2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流动儿童城市融入指标体系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流动儿童城市融入指标体系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流动儿童城市融入指标体系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流动儿童城市融入指标体系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流动儿童城市融入指标体系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流动儿童城市融入指标体系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流动儿童城市融入指标体系研究.docx(4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流动儿童城市融入指标体系研究一一以振兴学校初中学生为例摘要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举家搬迁的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流动儿童群体日益扩大,流动儿童群体在城市的生存与发展情况受到来自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专家学者也开始着手对流动儿童的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编制流动儿童城市融入指标体系,通过对于北京市海淀区的振兴学校的全体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的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多方面的探讨,以期为目前的流动儿童城市融入指标体系的研究补充实证的参考案例。关键词:流动儿童 城市融入 指标体系摘要I目录1图表目录1第一章绪论1L1研究背景和意义11.2研究现状21.2.1

2、概念界定21.2.2 融入理论简析31.2.3 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相关研究5L3研究方案设计71.3.1 研究内容和目的71.3.2 研究方法71.3.3 问卷发放与回收9第二章振兴学校概况102.1 北京市振兴学校介绍102.2 被调查初中部情况介绍11第三章融入情况描述123.1 学习融入123.1.1 学习适应123.1.2 课外辅骨情况143.1.3 未来目标143.2 社会适应14321文化适应143.2.2社会交往173.3 经济行为213.3.1 经济来源213.3.2 消费情况223.4 身份认同233.4.1 自我认同233.4.2 社会距离感243.4.3 融入意愿27第四章

3、总结与思考283.5 献293.6 北京市海淀区振兴学校初中学生调查问卷32图表目录图1-1流动儿童城市融入指标8表3-1你的学习成绩在班里的情况12表3-2你对自己学历的期望是13表3-3对教学环境的满意度13表3-4你觉得你的理想能实现吗14表3-5是否喜欢北京的饮食15表3-6是否了解北京当地的风俗习惯15表3-7语言适应15表3.8你的普通话说得怎么样16表3-9你对家乡的方言掌握情况16表3-10对家乡话和普通话的偏好16表3-11与朋友交往情况统计量描述17表3-12平时与哪里孩子玩的比较多频率表18表313平时会与北京的孩子一起玩吗频率表18表3-14有几个信任的朋友18表3-1

4、5你有几个北京本地的朋友19表3-16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情况频率表19表3-17与邻居间的关系频率表20表318你与家人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和谁打交道20图3-1:父母每月给的零花钱情况21表3-19打工经历吗*性别交叉表22表3-20零花钱用途22表321买新衣服的频率23表3.22你现在更认可自己是哪里的人23表3-23你更喜欢哪里人24表3-24你更喜欢跟谁做朋友24表3-25你认为北京的同龄的小朋友愿意和你交朋友吗25表326每年过年时都回老家吗25表3.27你是更喜欢北京还是更喜欢老家26表3.28你有被城市人歧视或欺负的经历吗? 27表3-29你希望一直在北京上学吗? 271第一章绪论1

5、.1研究背景和意义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农民以每年12千万的速度递增,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正在向城市转移,且逐渐由单身进城向家庭化方向转变。这种举家迁徙的方式,导致了大量流动儿童的产生。与以前老一代农民工挣钱回乡的想法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携家带口来到城市,为的是可以在城市留下来,成为新市民,他们回到农村的可能性不大。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指出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已超过2.11亿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2010: 3-23),而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到1834万人,14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占全部流动

6、人口的比例为12.45%。在上海市,流动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30. 80%,北京的比例为2383%、浙江为14.51%、福建为12. 08%和天津为12. 84%等地(段成荣,杨舸2008)。流动儿童数量增长迅速,分布地区高度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周边,并呈现出明显的迁移特征,倾向于随父母在城市长期流动。流动儿童群体在社会经验上倾向城市,却因为制度限制而长期处于被城市社会边缘化的状态,经历着非常态的社会化过程,对其未来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熊春文等2013)国家发改委解振华2011年9月24日在第二届中国国际生态城市论坛上表示,2010年底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7. 5%,十二五末期

7、(约2016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超过51虬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增速促使更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向城市。如此趋势下,大量的流动人口必然转化为城市人口,扎根在城市,而在不远的将来,生长于斯的流动儿童即将成为青年,成为转化为新市民的重要组成力量,成长起来的流动人口将成为推动城市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为城市的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然而由于流动人口的劳作方式及自身素质的限制,加上城乡背景的差异的限制,其子女很难得到全面良好身心发展。城市中的流动儿童,生活在一个相对孤立而异化的圈内,比起城市里的孩子,缺少关爱,缺少卫生条件,缺少受教育途径,缺少外部的理解,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严重的后果,诸如暴力犯罪等现象,小则影响了一个孩

8、子的成长和一个家庭的社会融入程度,大到可能导致的社会隐患,关乎国家与社会未来的安定和谐。流动儿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不容忽视。深入了解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状况,探究影响流动儿童进行城市融入的诸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与建立积极向上有益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理想,最终推动他们融入城市社会,已成为流动人口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十分迫切的需要,既有重要理论意义又有强烈的现实意义。1 数据来源:新华网 1.2研究现状1.1 .1概念界定(1)流动儿童目前,国内学界关于流动儿童的界定并不一致,概念定义突出的重点主要在于年龄界限、户划分、流入时间这三个要素对于重点突出年龄界限的定义方式中,苏文(2011

9、)在文中提到在1998年原国家教委发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流动儿童是指6至14岁(或7至15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段成荣,杨舸(2008)将流动儿童定义为流动人口中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人口;王慧娟(2012)倾向认为跟随父母双方或一方一起在外流动(即人的所在地和户籍所在地相分离)的儿童(074周岁)就是流动儿童。从户口所在地的角度进行区别,苏文(2011)将流动儿童分为两类,户口在外地而在现居住地学习的儿童称为真正的流动儿童(农村流动儿童),而把户口在城市内,由于搬迁等原因使户籍地与居住地不同的儿童称为准流动儿童(城里流动儿童)。范兴华(2009)认为

10、,流动儿童是指外出打工父母将子女带在身边,设法让其在打工城市入学,但户籍仍然留在农村。从流入时间这一要素来看,韩嘉玲(2001)认为流动儿童是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或者在城市出生且生活在城市,随着父母在城市的长时间打工生活的人群,而综合以上多方观点,并且考虑到现实环境中的实际情况,无论是14岁、15岁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本质上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他们是同年级的同学,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成长,拥有类似家庭背景,经历着相似的生活经历,而他们的共性远大于差异性,应属于同一个群体,没有必要对其作出“流动儿童”与“流动青少年”的区分,因此本文不特别对流动儿童的年龄做严格的限制。本文中定义的“流动儿童”可

11、等同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及以下的“外来打工子弟”,与其意思相近或相同的概念还有“流动人口子女”、“外来民工子女”、“民工子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他们或者在老家出生跟随其父母离开家乡来到城市打工,或者从小出生在城市中,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城市长期漂泊,且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没有流入城市当地的户口。使用“流动儿童”这一概念较为客观、中性化,能够回避“打工子弟” 一词中隐含的歧视性含义,更有利于社会各界对于该群体的平等对待,从而也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2)城市融入及相关概念关于融入理论的相关研究颇为丰富,使用也非常广泛,然而目前学界关于融入、融合等概念的区分却不是很清楚,常常出现混用的情况

12、。关于融合的定义,喝日达、黄匡时(2008)文中提到欧盟2003年在关于社会融合的联合报告中作出如下定义:社会融合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它确保具有风险和社会排斥的群体能够获得必要的机会和资源,通过这些资源和机会,他们能够全面参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和享受正常的生#活,以及在他们居住的社会认为应该享受的正常社会福利。任远等(2009)将社会融合定义为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关于融入的定义,杨瑾(2008)对与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定义是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心理与价值观念上整体融入城市社会并认同自身新的社会身份的过程与状态。梁波等

13、(2010)通过对外来民工的市民化进行研究,认为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其本质就是多重空间、身份与观念、价值与认同的转换。徐振华(2012)通过对中西方融入理论的综述,总结出来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主要包括身份融入、心理融入、文化融入三个方面。杨菊华(2009)总结了融入和融合的区别,他认为“融合”反映的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融入”是指流动人口在经济、行为、文化和观念上都融入到了流入地的主流社会体系中,融入则是融合的第一步。融入暗示着一种不平等的文化和行为主从关系。融合与融入的区别在于,融合是流动人口与流入地居民之间双向互动的,而融入是流动人口单向努力的。他进一步指出流动人口的融入轨迹和模式通常是经济整

14、合在先,次为文化接纳,再次为行为适应,最后是身份认同。除杨菊华将融入与融合细致划分开来,其余作者定义的融入、融合皆可相互替代。综合以上概念,考虑到本文的研究内容,流动儿童有别于成年的流动人口,也有别于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他们的城市融入是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脱离原有的(自身或父母)的农村背景而向城市生活靠近并最终形成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的过程,客观方面主要包括其在学习、文化生活、社会交往、经济行为等方面的适应,主观方面则表现为流动儿童对身份的认知、融入的意愿等。1.2 . 2融入理论简析国外对于流动人口的研究较多集中在融入理论的研究上。纵观诸多关于融入的理论流派,尤以融合论(Assimilat

15、ion)、多元文化论(Pluralism or Multicultural ism) 区隔融合论(Segmented Assimilation)影响为最大,成为众多经验研窕的理论参照,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1)融合论融合论也被称为同化论,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理论范式,融合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初,当时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派带头人物罗伯特E 帕克对于美国的国际移民研究。帕克(Park, 1928)和伯格斯(Burgess, 1921)将融合定义为“个体或群体互相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认为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共享历史和经验,相互获得对方的记忆、情感、态度,最终整合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生活之中”。他们将融合过程分为: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