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嘉湖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嘉湖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研究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杭嘉湖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研究报告杭嘉湖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研究报告摘要:传统聚落的营建蕴含着古人建立良好人居环境的智慧,杭嘉湖地区传统聚落作为中国水乡聚落的典型代表,类型丰富、体系完善,其景观特征是经人工梳理自然水系、堆挖土地而形成的,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文章从风景园林学角度出发,借鉴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梳理杭嘉湖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要素,并分析二者对当地聚落形成发展的影响。将区域内的聚落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方式,划分出嘉湖区聚落景观空间的4种典型模式:湖淡珏田型聚落、湖荡珏田型聚落、水网平田型聚落和三角洲平田型聚落,从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解析聚落景观特征的形成机制
2、。以期为我国水网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成因与特征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传统聚落景观保护提供参考与依据。关键词:风景园林,传统聚落,杭嘉湖地区,景观特征,成因机制0引言传统聚落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在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传统聚落的营建受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两方面的影响,其景观特征是经过时间洗礼与人工干预共同作用形成的,体现了生态可持续理念,同时,融合了地方历史文化与传统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宜居的地理环境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了江南地区传统聚落的发展与“择水而居,沿水而行”的水乡聚落模式形成。目前,我国已从不同学科视角大力开展对传统水乡聚落的研究:从社会学视角,对社会与生产生活对聚落产
3、生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从历史地理学视角,总结传统聚落的形态分化及驱动机制与内部空间特征O1水环境对河湖地区及周边丘陵山地区聚落形态的影响导3对堤垸格局聚落与民居形态进行多尺度研究;从建筑学的视角,从结构与形态方面对太湖流域古镇的空间构成与环境进行解析;从风景园林学视角的研究多以水乡聚落个体的景观特色及发展变迁为主团。综上可见,多学科目前对水乡聚落的研究多以聚落个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较少将聚落组群作为整体,探索区域聚落的普遍规律。传统聚落的变迁及模式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规律,为建立协调的人地空间秩序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区域人口空间合理分布、城市空间与乡村空间合理配置及提高
4、国土空间的高效率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L郭巍等近些年从区域视角出发,对宁绍平原、萧绍坪区的坪田景观的演变与形成沿革进行研究,以农业水利发展作为切入点,将坪田聚落系统视为围垦沿革变迁的表现形式之一,对其形态发生进行分类阐述。研究从聚落个体视角延伸至聚落群体特征的总结,其研究中对聚落景观成因与形成机制的探讨较为缺乏。本文在现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将水乡聚落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着手,对聚落形态与类型通过取样进行分类,重点对不同聚落景观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杭嘉湖地区聚落历史悠久,发展成熟,乡、土关系密切,是揭示传统水乡聚落形成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城的发展与古镇的景观
5、特征也出现脱节现象,农耕时代的水网与聚落的关系被打破,河道被填埋阻断,水网破碎化,水乡聚落逐渐丧失其因水而生的地域特征与传统发展特征。故选取杭嘉湖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区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下,定性分析不同类型聚落及其亚类的景观空间特征,讨论传统聚落的景观特征的成因机制,为传统聚落的区域性保护与发展提供依据。1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1.1 研究对象杭嘉湖地区的人类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年左右的马家滨文化时期,是江南地区著名的水乡聚集区,聚落类型丰富,数量众多,并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传统景观风貌。研究区域位于苕溪运河水系的东部,北以太湖和太浦河南岸为界,南以钱塘江为界,西以东苕溪、东
6、苕溪导流溪为界,东以黄浦江支流斜塘、张泾港为界(图1)。笔者将研究时间锁定在快速城市化阶段(1978年)前,此阶段聚落发展速度较慢,未有大规模变动,景观特征更清晰,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聚落营建离不开农田水利发展,在各具特色的水网农田环境背景下,孕育出各类聚落景观特征。其中,村镇级别的聚落受水网环境条件的影响大,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更为紧密,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1.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从区域尺度出发,借鉴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法、地图与现代技术应用法、图示分析法进行分析。对历史文献的研究主要是整合明清时期的地方志、舆地图、史料,进行历史时期杭嘉湖地区传统聚落信息的整合与梳理
7、。并对民国时期测绘图与历史地图的图像信息提取再绘,进行图示化表达:将台湾典藏地图数位化影像中杭嘉湖地区府城测绘图中研究区域内的运河、支河、泾浜级别的水网与村、镇级别的聚落形态进行提取绘制水网聚落图像,与2017年杭嘉湖地区DEM数据进行叠加,探究聚落分布与山水间的联系;在美国地质调查局1969年卫星图上选取4kmX8km的典型样本(涵盖多个村镇级别的聚落),提取水网与聚落形态绘制取样图,在此基础上总结聚落的几何特征与定位特征,绘制模式图。图1研究范2杭嘉湖地区聚落景观成因分析2.1自然环境杭嘉湖地区整体呈浅碟形洼地,地势低平,平均海拔37m,分为东部中地平原和中部低地平原。塘浦交错密布,漾荡穿
8、插其中,是海湖流域内最大的平原河网,京杭大运河穿流而过,亦称之为“运河水网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呈现春夏雨热同步、秋冬光湿互补的气候条件,适宜种植稻谷桑麻,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称号,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2人文要素2. 2.1水利建设(1)防洪。从秦汉开始至明清时期,杭嘉湖地区的海塘工程一直未间断,以防止海潮咸卤的侵袭,稳定的沿海环境奠定了三角洲地区的聚落发展的基础。由于杭嘉湖的西南部山体众多,山洪来袭之时,低地区成为一片汪洋。西险大塘、rti塘等堤坝的修筑,拦截泛滥的洪水;南、北湖等大型陂塘的修建提高了洪水的蓄滞能力,为杭嘉湖低地区聚落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水土
9、条件;滨湖地区修筑淡港系统,承受流域内各向来水,快速疏散雨洪压力,保证了太湖周边聚落免受水患侵袭。(2)灌溉。三角洲地区小型陂塘的修筑与水网密集区域泾浜的修建为聚落提供了生活用水与农业灌溉水源,塘浦河道的修建与疏通便于灌溉周边农田,农耕型聚落随之发展,用于农业灌溉的小型水利设施修建的同时,也产生了if田、鱼塘、堤堰等多种类型的聚落水利景观。(3)交通。发展交通是地区发展的先决条件,交通路线的开辟与变迁对乡土聚落的生成、布局、演变与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即。水运为杭嘉湖地区聚落间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京杭大运河与区间运河的拓宽、疏浚和全线贯通,使运河系统成为杭嘉湖地区水网格局的骨架,聚落在运河沿线与闸
10、坝处建立,便于运河的正常使用与维护,也带动了物资运输、人口迁徙与文化发展。2. 2.2生产农耕文化的发展使得农耕型小尺度聚落数量迅速扩大,高地区桑基用田与低地区桑基鱼塘的特色农业形式在杭嘉湖地区盛行,桑蚕业的丰厚利润使得杭嘉湖地区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桑蚕养殖与丝织业的繁荣,促进了手工业与工商业市镇兴盛,进行商贸交易的聚落通过水运交通进行货物运输,成为周边小型聚落商品交易的中转站,逐渐发展成为人口众多的大尺度聚落。3聚落景观空间特征杭嘉湖地区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建立在“水一土一田一人”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其中地形地貌对水网格局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水网格局是聚落形态与特征分异的内在因素。杭嘉湖地
11、区依据地形、水系、地貌与土壤状况及农业生产特点,可分为4个片区:湖淡坪田区、湖荡坪田区、水网平田区、三角洲平田区(图2),不同类型的区域有着各自独特的水环境条件。湖濠用田与湖荡珏田处于低地区,易受洪泛侵袭,水网平田与三角洲平田处于高地区,处于洪水位之上,可免受山洪侵袭。湖法坪田区大部分地面处于洪水位以下,受太湖水倒灌和东、西苕溪源短流急的影响严重,采取双向引排,水网格局为横塘纵法形式,呈网格状肌理(图3)。湖荡珏田区是大小湖泊和主要河流最集中的区域,是太湖流域上下游的洪水走廊、渔业生产基地,此地区河网犬牙交错,湖荡分布多,桑基鱼塘的农业种植形式发达。水网平田区河道通直,水网密集且狭窄,旱地以植
12、桑为主。三角洲平田区位于海积平原,地势高爽平坦,河网浅窄稀疏,小型陂塘分布细密。杭嘉湖地区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着高度的联系,其中,地形、水系和农田形式与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与选址定位有着高度的契合,故根据前文提出的4种自然环境特征和土地利用方式对聚落类型进行划分,分为4大类:湖淡珏田型聚落、湖荡珏田型聚落、水网平田型聚落、三角洲平田型聚落,并利用图解分析探寻各类型聚落的景观特征。3. 1湖褛土于田型聚落3. 1.1影响因素湖淡坪田区早期是水高低地的沼泽之地。筑堤、建闸、浚河等改造措施为此地区争取了耕种之地,也为聚落的营建与发展提供了局部的高地。在苕溪尾闾布置横塘纵漆,采取双向引排,塘
13、漆间分布若干的漾荡,作为排引水的缓冲过渡区。湖法珏田区以“桑基鱼塘”的种植形式为主,淡港的疏浚有利于水上交通的通畅与排引水灌溉,也有利于坪田堤岸的巩固,为聚落营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3 .1.2整体布局由于所处的水网环境差异,湖褛坪田区聚落承担着不同的分工,可分为濠港聚落与堤塘聚落两种亚型。(1)淡港聚落。此类聚落处于太湖入水口处,聚落承担着闸坝的开合、水网的疏通维护等工作,聚落分布于濠港的两岸,聚落发展方向与淡港平行,形成沿濠港延伸的形态。从太湖向横塘方向呈湖一闸一鱼塘+聚落+坪田一横塘的空间特征(表2-1)o(2)堤塘聚落。聚落多位于横纵水道的交汇处,或泾浜的交汇转折处,且多为通浜,河网穿过
14、聚落,交通运输方便,聚落位于水网堤岸之上,呈条带状或点状分布,以桑基鱼塘的农业种植与商贸交易为主(表2-2)。图2土地利用分类与地形图图3湖淡好田示意图4 .2湖荡坪田型聚落3. 2.1影响因素苕溪水系从天目山南麓的陂谷地带到低洼平原后,河床变化增多,逐渐形成河湖型水网和沼泽地貌在经有序化的围垦后,此地区水土条件逐渐稳定。随着漕运的发展与小农经济的发展,民修小坪众多,区间运河在原有塘浦格局基础上形成。商贸型聚落因此在运河上发展起来,随着明清时期丝织品需求的增加,进一步刺激了桑蚕产业的扩大与大型聚落的形成如。类年名称I.淮港聚器谢浚仔IH聚落2.堤明聚落一潮一落湖防厅IH媛落去2受落类”划分与景观特征去取样图4.水网湖荡聚落3.2.2整体布局根据聚落所处的地理条件条件差异,水网分化出不同形式,分为两种亚型:泄洪通道上荡田多、河网自然程度高的湖荡母田型聚落;河网分化明显、水漾众多的水网湖荡坪田型聚落。(1)湖荡聚落。聚落处于河湖稠密、漾荡集中地带,河道串联漾荡,宽阔曲折,聚落不沿主河道发展,以用子为建设单位,环荡田的坪堤而建,呈包围状发展,发展较快的聚落包围并占据整个坪子,聚落多为组团状,湖荡周边聚落稀疏(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