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新课标理念之教法.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57233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新课标理念之教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新课标理念之教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新课标理念之教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新课标理念之教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新课标理念之教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新课标理念之教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新课标理念之教法.docx(2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三下第三单元新课标理念之教法一、本单元属于什么学习任务群三下第三单元是统编编第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中华传统节日”,但这个单元的第9课是古诗三首,是中华传统节日。但第10-12课,就不是什么节日了。当然在第10课纸的发明一课后面有个“活动提示”,谈的是传统节日。如果从这一单元的所有内容来看,如果抛开综合性学习之主题,三首古诗应该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另外三篇课文前两篇都可以列出科学发明创造类故事,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最后一篇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如果把三篇课文放在一起,设置“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是可以的。像纸的发明,有好多东西语文老师讲不明白;赵

2、州桥看似简单,是篇老课文,但从桥梁的设计等方面来看,许许多多语文老师就无能无力了(很有可能小学也找不到可以讲述这一问题的老师);像欣赏清明上河图,表面看语文老师不是外行,其实从美术的角度就是外行,另外,有人说幅画藏着北宋的军事秘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语文老师同样是外行。所以以这三篇文章来做“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还是可行的。由于,新课程标准许多老师并没有认真读过,如果把这一单元肢解成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其实实施起来肯定还有不少难度。因为学校其他学科老师,很难让其走进班级里进行“团结合作式教学”。所以,这一单元,这一年,肯定还会有老方法教。二、单元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单元真实学习情境中华文化源

3、远流长。今天,我们仍然和古人一样过着节,仍然用着1900年前发明的纸,仍然走在1400前建造的桥上学习精彩的诗文名篇,发现身边优秀的传统,向世界介绍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真切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多样和鲜活,了解中国人民的智慧与才干。四、单元教学要求1认识本单元36个生字,读准7个多音字,会写37个汉字,会写50个词语。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默写指定的古诗,抄写指定的段落。2 .感受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了解有关节俗,认识古代重要发明,欣赏古建、古物之美,发现古人的智慧与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3 ,学习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了解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

4、把一段话写清楚,并结合这样的方法介绍中华悠久灿烂的文化。4 .收集资料,记录风俗,就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进行写作,适当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五、教材解读及教学【注:这一单元现在是综合性学习单元,可以按照第36、39、44页的内容,先讲一讲,然后根据第44页的要求,让学生先写一写过节的过程】(一)古诗三首的学习第一单元有古诗三首加上语文园地里的一首诗,学过四首了。第二单元又来了古诗三首。古诗教材真的好密集啊。这次学的三首诗是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 .元日教法(1)知道这是宋朝诗人王安石的作品。王安石,中学肯定还要学的。这个人物,可不可以介绍一点呢?【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

5、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邺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这一介绍如果不介绍,学生又怎么深刻理解“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一句呢?这是纠结的!当然,教材主编肯定不建议给三年级的孩子讲,因为讲了,大人们认为孩子不懂。(2)几个

6、难懂的词,还要更详细的解释,因为教材注释太简单了。一是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农历一年的第一天,也叫大年初一。二是屠苏,一种酒,古代的一种风俗习惯,常常在正月初一饮用。教材对这个词解释非常简单,其实还可以多讲一讲。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疡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据唐朝人韩鄂所著岁华纪丽的记载,屠苏是一间草庵(茅舍)的名称。据说古时住在此草庵的一个名医,每到大年夜便分送给附近的每家一包草药,嘱咐他们放在布袋里缝好,投在井里,到元旦那天汲取井水,和着酒杯里的

7、酒,每人各饮一杯,这样一年中就不会得传染等疾病了。人们得了这个药方,却不知道这位神医的姓名,就只好用屠苏这个草庵的名称来命名这种药酒。三是瞳瞳,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瞳”的本义是,日欲明也,就是太阳初出由暗而明的样子。瞳瞳,两个字在一起就是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荡荡乾坤大,瞳瞳日月明。四是“新桃换旧符“,就是新年到了,把原来的旧桃符换成新桃符。桃符,是桃树木做的,上面绘有神像,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桃符是从周代开始,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从宋朝开始,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名字改成了“春贴纸”和“春联

8、”,到了明朝才广泛普及开了(朱元璋大力提倡贴对联),全部写在红纸上贴在门上,因此中国第一幅春联是由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生在五代,归顺北宋)题在桃木板上的,这幅对联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宋史蜀世家有记载)。(3)读元日,看看北宋时期,人们过初一与今年有什么相同的、不同的。相同的习俗:放爆竹宋朝:喝屠苏酒,现在吃水饺,个别人喝酒,喝什么酒,非常自由。水饺作为春节必吃食品是从明朝普及的。宋朝的饺子叫“角儿”,不是春节大家都吃的食品。宋朝:初一挂桃符,现在贴的春联都在除夕前贴好。从这些相同与不同中,可以看出世界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一首诗,记载了那时候的风俗,让读者知道知道一千年的宋朝人是怎

9、么过节的。(4)这首诗的译文及赏析译文:在僻僻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扑面而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赏析:这是王安石的一首著名的诗作元日,“元日”就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大约是王安石在神宗初年刚任宰相不久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避瘟。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

10、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第三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瞳瞳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元日这首诗取材于民间习俗,他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

11、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今天它还具有古代民俗学的价值。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大家知道,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大力推行新政,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瞳瞳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5)这首诗有背诵任务。2 .清明教法(

12、1)知道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作品。(2)反复读这首诗,达到会背诵。(3)读思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写了哪些人?一是故人(去世的亲人等)二是行人(去扫墓、踏青的人)三是其中一个扫墓结束找酒家的那个人。四是牧童。(4)诗的前两句,“雨纷纷”写的是天气,这种天气描写,想表达什么情况,有什么作用?“欲断魂”,为什么用这三个字来写行人?“雨纷纷,欲断魂”给人一种怎么的感觉?是不是很难过,很伤心,挺压抑的?诗的后两句,是这首诗最有创造力的诗句。为什么这么说?前面两句,非常悲伤,充满伤感。但人已去,不能复活,活着的还要活着,所以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走,喝酒去。没有想到,诗人让“牧童”出现。牧童是小孩子,是充满生

13、机的孩子,不代表着未来。读“牧童遥指”能不能看到牧童的表情啊?但这首诗最最了不起的一个词,就是“杏花村”,为什么不是“桃花村”,为什么不是“梨花村”?杏花的花语是什么意思?杨万里咏杏五绝,其中一首是“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教过苏教版语文的都知道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如下: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这时,杏树的主人正领着她的孩子走过来。“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

14、天开放的吗?”“哪天?今天开的。”孩子有些奇怪。“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孩子回答不上来了,可是他不明白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竺爷爷告诉他:“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醒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什么事情啊?”“竺爷爷,杏花开啦!”“什么时候?”“刚才。”“是第一朵吗?”“是。”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

15、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竺可桢爷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清明杏花开了。桃花呢、梨花呢?还没有开,所以此处不能用“桃花村”“梨花村而关于清明的杏花开、杏花雨,还有故事呢!相传,杏花村很早以前叫杏花坞。每年初春,村里村外到处开着一树又一树的杏花,远远望去像天上的红云飘落人间,甚是好看。杏花坞里有个叫石狄的年轻后生,他膀宽腰圆,臂力过人,常年以打猎为生。初夏的一个傍晚,在村后子夏山(因孔

16、丘弟子子夏在山中教学而得名)射猎归来的石狄,正走过杏林,忽听得一丝低微的抽泣声从杏林深处传来。他寻声过去,发现一女子依树而泣,很是悲切。心地善良的猎人忙问情由,姑娘含泪诉说了家世。才知是因家遭灾,父母遇难,孤身投亲,谁知,亲戚也亡,故无处安身,在此哭泣。石狄看着姑娘那张杏花带雨般的清纯面容,顿生怜悯之心,领其回村安置邻家,一切生活由石狄打点。数日后,经乡亲们说合,俩人结为夫妻。婚后,你恩我爱,夫唱妻随,日子过得很甜美。农谚道:“麦黄一时,杏黄一宿。”正当满树满枝的青杏透出玉黄色,即将成熟时,忽然老天爷一连下了十几天的阴雨。雨过天晴,毒花花的日头晒得本来被雨淋得涨涨地裂了水口子的黄杏“吧嗒、吧嗒”都落在地上,没出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