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行包房和地下直径线预埋段工程工程技术保证措施.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6064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行包房和地下直径线预埋段工程工程技术保证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下行包房和地下直径线预埋段工程工程技术保证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下行包房和地下直径线预埋段工程工程技术保证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地下行包房和地下直径线预埋段工程工程技术保证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地下行包房和地下直径线预埋段工程工程技术保证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下行包房和地下直径线预埋段工程工程技术保证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行包房和地下直径线预埋段工程工程技术保证措施.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地下行包房和地下直径线预埋段工程工程技术保证措施1.1施工技术管理措施根据本工程的特点,为了按期、优质、高效、安全的完成本项目的施工,使得混凝土满意,除在施工方案、施工方法中所涉及到的具体施工技术措施外,对技术及技术管理工作做如下安排:组织保证、制度落实1)我公司将选派有施工经验、组织管理能力强、技术过硬的工程管理、工程技术人员组成项目管理班子。同时组织专家成立专家组,派驻工地,协助项目经理部做好技术攻关及技术管理工作。选派技术过硬、作风好的施工队伍进场施工。通过各种途径,确保员工能力满足岗位要求。2)建立以项目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管理体系,切实执行设计文件审核制、工前培训、技术交底制、开工报告

2、制、测量双检制、隐蔽工程检查签证制、“三检”制、材料半成品试验、检测制、技术资料归档制、竣工文件编制办法等管理办法,确保施工生产全过程始终在合同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的控制下。3)建立完善的技术岗位责任制。各级技术人员都要签定技术担保责任书,对关键和特殊工序实行技术人员专业分工负责制,明确责任,确保各项技术及技术管理工作的落实。(2)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工作施工前组织技术人员对图纸进行认真的复核,充分了解设计意图,并针对设计要求、地质情况,现场条件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针对关键及特殊工序,如基坑围护、基坑支撑、网喷、结构防水、混凝土浇筑、监控测量等制定详细的施工过程控制措施和操作细则。(3)做好

3、技术交底工作由项目总工程师和工程项目主管工程师亲自抓技术交底工作,对参加施工的全体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将工程特点、施工方法、施工顺序、进度安排、操作要求、技术标准、质量要求、安全措施等书面详细地交给施工人员。组织关键工序的作业人员进行经常性的技术学习和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挂牌作业,使其理解并能自觉地贯彻执行所制定的施工控制程序和技术措施,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4)施工过程中严把“三关”一是严把图纸关。用于现场施工的图纸,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复核审核,充分了解设计意图,并按照IS09002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管理,加盖受控章后由项目总工程师签发执行。未经复核、审核的图纸,不得用于工程施工。二

4、是严把测量关。制定切实可行的测量方案,经项目总工程师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控制测量由项目部测量实施,并对控制导线网定期复核。施工放线由施工队测量组负责,项目部测量队复核。三是严把试验关。建立工地试验室,配齐满足施工需要的人员及仪器。按照要求做好工程的有关试验工作,为技术工作提供依据。对进入工地的原材料、半成品进行检验试验,杜绝不合格的材料及半成品使用到工程中去。推行规范化管理、标准化作业按照我公司IS09002质量保证体系,规范技术及技术管理工作,杜绝由于管理的随意性造成的技术失误。施工作业严格执行施工工艺细则及相关操作规程,以规范、标准的作业确保技术措施的有效落实。(6)成立关键工序施工攻关Q

5、C小组根据本工程施工断面多、工法工艺多的特点,针对结构施工、防水等施工重点环节,研究制定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的施工技术方案,收集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有关参数,研究解决办法对策,不断优化施工方案。(7)成立施工监测组针对对地表、地面建筑物及构筑物、基坑开挖支撑、主体结构沉降等为对象,重点做好施工监测资料数据收集整理工作,及时对数据进行分析,反馈指导施工。(8)加强联系、加强合作加强与混凝土、监理、设计单位的联系,针对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共同探讨好的解决方案,争取在施工技术方面得到广泛的合作与支持,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1.2测量控制技术措施工程现场控制桩,由项目部技术部门负责接收、使用、保管。在

6、交接桩时,按规定的交接程序,对提供的书面资料逐一查看,并与现场的标识、桩点进行核对,并在交接记录上详细注明控制桩的当前情况及存在意见,并由双方进行现场书面签认。交接桩后,由项目总工程师组织技术力量及时对桩位进行复测,复测精度须符合有关规定。如果复测结果和所交资料存在的误差超过允许范围,我方将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落实,重新对资料和现场桩点进行复查,未经复核合格的测量桩点一律不许使用。(3)建立完善的施工放样测量复核制度和测量技术交底工作,未经复核和技术交底的测量成果不允许使用。(4)测量仪器按计量部门规定,定期进行计量检定,在使用前进行严格较检,确保其精度满足测量要求,专人操作,妥善存放,并做好日

7、常保养工作,保证仪器的使用质量。(5)控制测量1)平面控制测量为确保本工程施工的精度和现场使用方便,在既有线控制网的基础上,沿车站纵向加密布设附和导线或三角控制网,在复核无误和严密平差后方可使用。导线点的埋石,采用622螺纹钢,顶部磨圆,内嵌铜芯做成,用混凝土浇灌埋实并加以保护,各控制点尽量布设在施工影响不到的地方。测量作业按规范操作,经复核无误后,才能进行放样,中线实测结果与设计的距离要小于2nim,角度误差小于5s。2)高程控制测量地面高程控制测量利用交桩的高等水准点,在工程附近布设水准点控制网,采用符合水准导线进行精密水准测量。场地内也要引入一高精度标高点。内业平差采用相关计算机程序进行

8、严密平差。高程由地面引到基坑,用水准仪随基坑开挖逐层导入,高程误差不大于3mm。3)主体结构测量按分段在两端进行高程和柱位、侧墙的控制,定出纵梁、立柱及侧墙控制轴线后方能施工。4)竣工测量在工程竣工后,进行定位线和高程、结构净空测量等。整个的施工测量过程要进行全程控制,从接桩、控桩到施工、竣工测量要严格按贯标要求进行,以IS09002质量体系相关程序和相关规范、规程为基准,坚持项目经理部测量复核制,确保测量的准度和精度。1. 3沉降控制技术措施由于深基坑开挖,不可避免会对地层产生扰动,为防止因地层扰动而引起地表沉降,危及附近建筑物和既有线行车的安全,根据我单位多年的施工经验及有关规范要求,我们

9、采取加强明挖基坑的支撑,严格按设计的间距架设钢支撑,并对支撑施加预应力,以控制桩体内移及地面变形。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支撑轴力及桩体位移、下沉的监测,以确保施工安全和控制地表沉降。1.4开挖控制技术措施本工程地下行包房轴及西侧旅客地道、地下直径线预埋段段均采用明控顺做法施工。(2)施工按先围护封闭,再降水处理,然后逐段开挖。(3)采用超前地质预报提前探明地下管线和地下水的情况。及早制定方案,采取措施。(4)根据设计文件要求及时进行基坑支撑,加强钢支撑体系的预应力监测,随时监测桩身的水平位移,以监测信息指导开挖。(5)逐段开挖按施工组织进行,分段面的边坡按1:1.5的系数随挖随放。1.5防水混凝土施

10、工技术措施(1)采用生产质量比较稳定的转窑水泥,含碱量(Na20)不超过0.6队不使用受潮和过期水泥。(2)采用洁净饮用水拌制混凝土。(3)砂石除符合现行的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验收方法和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验收方法的规定外,石子最大粒径不大于40mm,含泥量符合规范要求,且所含泥不得呈块状或包褒在石子外面,吸水率不大于1.5%0(4)精心进行配合比设计,通过试验反复比选,确定用于不同浇筑方法不同施工环境的最佳配合比。(5)采用掺加高效减水剂UEA及粉煤灰“双掺”技术,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减少收缩裂缝的产生。(6)对商品混凝土的计量、拌和、运输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每罐混凝

11、土现场测试合格后方能使用,严禁在现场加水,按规定留足抗压抗渗试件。(7)结构施工缝留置在结构受剪力或弯矩最小处。(8)采取措施使防水混凝土结构内部设置的各种钢筋或绑扎钢丝不得接触模板。固定模板不设穿过混凝土结构件的对拉螺栓。(9)对穿过防水混凝土结构的预埋管件采取切实有效的处理措施。(10)混凝土浇筑处搭设彩条布蓬,防止新浇筑混凝土暴晒及遭雨淋。(11)混凝土终凝后应及时洒水养护,结构混凝土养护期不少于14d,以防止混凝土在硬化期间收缩干裂。(12)防水混凝土拆模时,混凝土结构表面温度与周围气温差不得超过15。1.6主体结构防水层、施工缝技术措施主管工程师必须在防水施工前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并指派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在现场指导监督。重点抓好施工缝、变形缝处理及外防水层铺设工作。围护结构钻孔桩在浇筑混凝土前,要仔细检查钢筋保护层垫块有无脱落,钢筋笼是否居中。(4)主体结构施工缝处理时,新旧结合面要凿毛并清洗干净,安放膨胀橡胶止水条时要与以成段混凝土基面密贴,止水条安放好之后,必须由主管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共同检查合格后方可浇筑下段混凝土,否则,须重新安设以达到设计要求。顶板外防水层施工前,必须将板面吹扫一遍,保证板面清洁。防水层施工完成并检查合格后,尽快进行细石混凝土保护层的施工,并及时养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