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中医优势护理技术方案-20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失眠中医优势护理技术方案-2020.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失眠中医优势护理技术方案南西18病区制定日期2020年3月制定者王天慈/于晓燕审核者刘福明失眠亦称不寐,是由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所致,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是我科心悸心脾两虚证型常见的症状。一、方案处方方(适宜技术:雷火灸)【循经/取穴】穴位:心俞(双侧)、脾俞(双侧)、三阴交(双侧)、内关(双侧)、神阙【方解】中医学认为心悸心脾两虚型失眠多是由于饮食不节,脾胃受伤,或由思虑太过,损伤心脾,心血暗耗,神不守舍,脾虚生化乏源,营血亏虚,不能奉养心神所致。故治疗多以补益心脾,养心安神,调和阴阳。雷火灸是一种传统的明火悬灸疗法,集针、灸、药外治法于一体,采用艾绒及黄黄、乌梅、麝香等中药制成的药
2、艾条口也具有补益肝肾、散寒祛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多种功效。其主要工作原理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同时利用药物粉末燃烧时产生的热力、红外线辐射力、药化因子以及物理因子,同时通过脉络和月俞穴的循经感传共同达到温通经脉、调节人体功能的作用,产生了灸法的“综合效应”,扩大了中医火热灸法治疗的范围,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13叫类证治裁不寐曰:“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若因先天或后天原因致脾运失健,气血生化不足,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则致失眠的发生。因此可以看出,心悸心脾两虚证失眠的病位主要在心脾。三阴交为足太阴、厥阴、少阴三经的交汇处,能调节肝脾肾气血,具有健脾安胃、调肝滋肾、养心安
3、神的功效。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有宁心安神,调和脾胃之效,常与三阴交配伍治疗失眠。会元针灸学曰:“神阙者,神之合也,心臧神,脐乃神之舍,故脐通心神。”因此取神阙灸治可达通脉调脏腑、培元固本之功。心俞和脾俞分别为心、脾之背俞穴,具有宁心安神,健脾益气,理气调血的作用。通过对上述穴位的雷火灸治疗,可以补益心脾之气血。诸穴合用,补益心脾,养心安神,最终达到阴阳平衡。【技术要领】1 .雷火灸手法(补法):大旋转灸法、小旋转灸法。2 .以神阙为中心,用大旋转灸法灸腹部,距离皮肤2-3cm,每旋转8次为一壮,每壮之间用手压一压,灸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4 .灸心俞、脾俞、三阴
4、交、内关,距离皮肤2cm,用小旋转灸法,每旋转8次为1壮,每壮之间用手压一压,灸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5 .每次总治疗时间30分钟,一周干预5次,两周一个疗程。二、循证依据:详见附件一三、症状评价标准:1 .失眠症状分级: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版中失眠的疗效判断标准。轻度失眠:睡眠时常觉醒或睡而不稳,晨醒过早,但不影响工作中度失眠:睡眠不足4小时,但尚能坚持工作重度失眠:彻夜不眠,难以坚持正常工作2,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版中失眠的疗效判断标准。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
5、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到3h无效:治疗后失眠症状无明显改变或反而加重者有效率二(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例数X100%四、操作规范:参照中医护理技术手册(2017年版)灸法技术操作流程进行修订(详见附件二)。五、收费标准:雷火灸:53元/部位附件一:循证依据1、验证依据1)文献循证雷火灸疗法治疗不寐相关文献较少,共收集相关文献15篇,经过筛选,现总结如下:夏丽娜收集了60例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法加行为疗法,每日一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雷火灸法,雷火灸选取百会、双侧足三里、心俞、脾俞等穴位。治疗4
6、周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达90%,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3%,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O.05)。因此,在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时,针刺结合雷火灸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常规穴位。潘艳梅同选取48例心脾两虚型失眠症住院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雷火灸和耳穴压豆,配合饮食调护和情志调养。雷火灸选取穴位包括三阴交、神门、双侧心俞、牌俞以及章门。采用改进型SPIEGEL睡眠量表测评干预前后睡眠情况,评价干预效果。干预2周后,疗效评价结果显示48例患者治愈20例,好转26例,总有效率95.83%。因而雷火灸等中医护理疗法可有效改善老年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祖国医学认为阴阳不和,营卫失调是失眠的
7、总病机,心悸心脾两虚型失眠治疗上以“补虚”为主,健脾益气,养血安神,同时配合精神治疗,以消除紧张焦虑,保持精神舒畅。灵枢官能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灸法可以弥补针刺之不足。雷火灸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之一,具有扶正祛邪、温补脾肾、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等功效,不仅能够治疗肌肉体表的病症,也可通过对腌穴的良性刺激产生月俞穴的特殊治疗作用。现代研究表明,雷火灸不仅具有加快血循环、促进机体代谢的作用,还具有抗炎、调节机体免疫的功能。神阙属任脉的经穴,统主全身经络气血,有利于调节脾胃,促进气血生化,营卫调和。难经本义日:“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脏腑之气与背俞穴互相贯通,心俞、脾俞
8、乃心脾之气在人体背部的汇聚之处,运用灸法加以刺激可调节全身的气血运行,养血安神,因而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时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结合文献、经络、穴位、以及心悸心脾两虚证失眠的病因病机,我科拟定了方,方中采用雷火灸的方法,选穴包括神阙、心俞、脾俞、三阴交、内关,从而达到补益心脾,养心安神的作用。2)案例验证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选取我科心悸心脾两虚证失眠患者30例,其中轻度失眠21例,中度失眠8例,重度失眠1例,规范实施雷火灸治疗2周,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版中失眠的疗效判断标准,具体治疗效果见下表:表1:治疗前后患者失眠分级统计治疗前(例)治疗后(例)无失眠
9、019轻度失眠219中度失眠82重度失眠10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版中失眠的疗效判断标准表2:疗效判断标准评价标准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到3h无效治疗后失眠症状无明显改变或反而加重者表3:治疗效果评价表治疗效果n(例)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301914680%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参考文献:1刘树正,王阳,陈鹏.雷火灸临床应用概况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34(4):362-365.2张涵逸,刘兰英.赵
10、氏雷火灸治疗中手法操作的量学要素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6):92-95.3郭强中,汪蓉,陈敏军.雷火灸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8):2338-2340.4廖秋菊,张芸.赵氏雷火灸临床应用概述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6):575-577.5夏丽娜.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6潘艳梅,唐志芳,钟美容,潘晓日,莫秋姨.老年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系统化中医护理干预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9,5(05):51-54.7李湘力,蔡敬宙,林泳,等.雷火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广州医药,2019,50(04):96-99.2、病案号例数病案号例数病案号例数病案号110548331110858062110452532106324612109062122104622631068659131098159231044569410760381411016552410308505107648915104622625103416861079520161051892261034226710810221710521122710223178108164318105361428102994191083805191054833291028717101085803201045403301016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