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从言语到生命体验——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实录张永飞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6315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教学:从言语到生命体验——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实录张永飞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散文教学:从言语到生命体验——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实录张永飞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散文教学:从言语到生命体验——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实录张永飞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散文教学:从言语到生命体验——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实录张永飞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散文教学:从言语到生命体验——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实录张永飞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散文教学:从言语到生命体验——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实录张永飞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教学:从言语到生命体验——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实录张永飞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散文教学:从言语到生命体验以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为例张永飞(浙江临海市回浦中学,浙江台州317000)摘要:散文教学,要从学生阅读的学情出发,引导学生深入言语的本质,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作者言语背后的生命历程,从而获得情感的共鸣和生命的成长。刘亮程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教学,先从西游记哲学“三问”导入,联系刘亮程的生活经历,唤醒学生阅读文本的言语欲求;然后以“找证据品证据一一,晤证据”为线索贯穿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体悟生命的价值;最后在理解“家园”内涵的言语活动中,构建了自我的精神世界,提升了生命品质和言语境界。关键词:散文教学生命体验言语境界散文教学要从学生阅读的学情出发,引导学生深

2、入言语的本质,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作者言语背后的生命历程,从而获得情感的共鸣和生命的成长。王荣生教授认为,散文往往主观地叙写作者所经历或体验的某些过程。这里指出了散文文体的两大特点:一是主观地叙写,具有个人生活的独特性;二是叙写作者所经历或体验的某些过程,具有生命体验的哲理性。潘新和教授曾说:“语文教育要顺其自然,这个自然,就是内存于人的生命本能中的言语欲求和言语天赋。”刘亮程的哲理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以作者生命体验去思考故土家园对人生自我价值意义的文章。下面笔者以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教学过程为例,说明散文教学如何体现从言语到生命体验的做法。一、激活思维,唤醒学生的言语欲求导入语,介绍西游

3、记中唐僧反复出现的三句话“贫僧唐三藏,从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取经”,引出了人类哲学史上的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对自我价值的追寻,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作为“乡村哲学家”刘亮程,他的哲理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又是一种怎样的追寻呢?介绍刘亮程生活经历:他二十多年生活在遥远的新疆,一个叫黄沙梁的乡村,那里土地贫瘠,草木自然生长。刘亮程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养过牛,放过羊,砍过树,当过十几年的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写自己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上述两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先从哲学层面“我是谁?我

4、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然后介绍刘亮程的生活经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唤醒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的言语欲求。二、品味“证据”,在言语实践中体验生命笔者围绕“找证据一一品证据一一悟证据”的教学环节,以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去感悟作者言语背后的生命历程,丰富学生自我的人生体验。请看下面的课堂实录(节选):师:作者提到这些证据,哪些语言与你产生共鸣?引发你的生活联想或思考?请选取1-2处,写在对话栏里。(学生阅读,思考,写感想。)师:小组交流,每位学生谈自己的共鸣的句子,然后推荐一位代表发言。(小组交流、讨论)生1:朗读“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

5、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们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这让我想起外婆家拆房子时,有许多东西觉得没有什么用处了,比如书之类的,就随意丢弃,不要它了。师:现在你觉得这些东西有用吗?为什么?生1:有用。因为这些东西有我曾经的生活、回忆。生2:朗读“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我以前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对古老的房子有

6、感情,后来政府把旧房子拆除了,突然发现以前的回忆就像消失了一样,感觉当时没有珍惜。师:我们来自农村的同学可能对这段文字更有感触,因为刘亮程也有这样的生活经历。那么如何更好地把这段语言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呢?比如这位同学可能会对汤溪中学校园里的草会说:“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但对金华大街上路边的草不会这样说。因为这株草寄托了刘亮程的生命印记。他曾说:“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只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一草一木都是生命,都是有灵性的,时间久了就成了你生活的证据。老师也想读一读,配点音乐。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沉浸在淡淡的伤感氛围之

7、中。)生2:表达出作者对这些证据的留恋,当时没想到告别,不懂得珍惜。现在想起来很是懊悔、自责、伤感。师:齐读第2段,仔细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小结:这些都是“物证”(板书),散文以情感打动人。)生3:朗读“还有,我真的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这里描写的村里月光作者有独特的情感,月光是他自己的回忆,是生存的意义。在自己的回忆里有一种独特的意味,在外面大城市的月光与故乡的月光是不一样的。师:杜甫曾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亮是永恒的,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

8、中也指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同样,一个故乡的月亮与他乡的月亮虽然看似没变,但人的情感内涵不同,这也是一种人生的哲理。生4:“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工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看,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我觉得这里有着深刻的哲理。师:什么哲理呢?生4:不管我们经历了什么,生活有多么精彩,伤痛还是快乐,最终会归于沉寂。师:这里讲到了一个村庄的变迁,证明了“证据”的消失是必然的。王开玲在古典之荡指出,“从乡村到城市,每个人的故乡都

9、在沦陷,每个归来的游子都成了陌生人。”生5:朗读“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看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这让我想起童年曾经住的土房子,充满院子的牲畜,还有一阵一阵风刮过屋瓦的响声,但是出来以后,它们就像梦一样,醒来以后慢慢的遗忘,除非见到某些事物才会想起。师:假设这些事物不存在了呢?生5:(迟疑)那记忆可能就永远消失了。师:“以往的生活”,可以用旧房子和路等来证明;但是“内心的生存”又是指什么呢?虽然这些物证已经消失,但是在你的心灵中有没有消

10、失呢?生5:没有消失。因为它们在我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精神上的家园。师:这就是你心灵的证据。(教师小结:这些是“心证”(板书),散文以哲理启迪人。)生6:朗读“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啜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师:这里提到的“物证”有哪些?跟前面提到的“物证”有何不同?生6:“大红公鸡”“黑狗”“夕阳”这些“物证”跟刘亮程生活息息相

11、关,是家园里的动态生命,称之为肉体的生存。师:此外,还有一类“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证据呢?生6:是心灵的活动,称之为精神的生存。师:刘亮程在这里描写的肉体的生存与精神的生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刘亮程把自己这个完整的生命寄托在一个人的村庄里。我们的语文课堂必须要有孩子们开放的、民主的“言语体验”,唤醒言语欲求,在言语实践中体会感悟,达成孩子“内部”思维与“外化”言语的契合,并在此基础上主动积极内化建构语言形式,并形成创新。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通过“哪些语言与你产生共鸣?”这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进入文本。既引导学生品味刘亮程笔下“证据”背后的情思,又加深学

12、生自我的生命体验,激发学生在言语实践中体悟生命的价值。从学生小组代表发言来看,他们不但理解了刘亮程言语中体现出的家园失落的悲伤与眷恋之情,而且深刻体会到家园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引起精神力量的作用。家园,不仅仅是肉体的生存,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在言语的品读中,学生体悟到了散文的情感之美、哲思之美。从言语到生命,实现了一次转换内化。三、感悟“家园”,提升学生的言语境界家园,是本篇散文的核心概念,也是人生最深刻的体验。理解文本的“家园”内涵,提升学生的言语境界,从而实现从生命到言语的二次转换。师:如何理解“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生7:这里的家园,既指生活中的

13、物质家园,又是指精神家园。这句话就是说,当故乡(物质和精神的家园)都消失的时候,一个人就会变得空虚,无所依托,精神流浪。故乡消失了,我们不去珍惜它,那么他就会在我们的心目中消失。生8:“踏踏实实”就是真实性,“虚无之途”就是虚无缥缈。“大红公鸡”“黑狗”“夕阳”等都是真实存在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是需要证明存在的。这是存在和虚无的辩证统一。生9: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家园,他可能会真正失去这个故乡。但是我们反过来思考,一个人物质的家园毕竟要消失,但是如果他能坚守精神的家园,那么他依然有一种对故乡的栖居之地。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心灵的寄寓之所。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鸟恋旧林,胡马依北

14、风,狐死必首丘,苏轼曾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乡土情结,是生命的永远皈依。师:哲理散文,不但以情感打动人,而且以哲理启发人。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以深邃的思考回答了人类三大终极哲学问题:刘亮程,我是大地的儿子。我从遥远的黄沙梁走来,终归回到我的故土家园。同学们,汤溪,也是我们的家园。这个故土对你有着怎样的影响?它留给你今生今世的证据有哪些呢?请以汤溪我永远的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李维鼎先生说:“言语是什么?作为行为,是言与意的转换。作为作品,是言与意的统一体,即转换后的成品。”李海林先生认为:”语文课程的主体是人,语文课程的客体是言语作品,语文课程的价值意义就在于,人通过对言语作品的活动实现人

15、的现实的生成。”洪堡特强调语言的“生命体”,语言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活动,只有在运用中才有生命力。言语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建构,学生的言语生命的生长是一个不断向上提升的境界。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月是故乡明”专题中“乡关何处”板块的一篇哲理散文,也是引导学生对故土家园的深层次思考的一篇文章。故乡的意义,在刘亮程的心中,始终有两层含义:一是生存之地,二是精神居所。学生在理解“家园”内涵的言语活动中,构建了自我的精神世界;在汤溪一一我永远的家园的言语表达中,内化为自我的言语生命,提升了生命品质和言语境界。参考文献: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2严蓉.语言形式与言语生命J.高中语文教与学2016(9)3李维鼎.“语文课”就是“言语课”再从语文科的工具性说起J1长沙水电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4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