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及金属矿矸石山治理技术要求及管理规定.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7237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及金属矿矸石山治理技术要求及管理规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煤矿及金属矿矸石山治理技术要求及管理规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煤矿及金属矿矸石山治理技术要求及管理规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煤矿及金属矿矸石山治理技术要求及管理规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煤矿及金属矿矸石山治理技术要求及管理规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煤矿及金属矿矸石山治理技术要求及管理规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及金属矿矸石山治理技术要求及管理规定.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煤矿及金属矿阡石山治理技术要求及管理规定1适用范围1.1 本规定适用于煤矿及金属矿歼石山。1.2 各电厂贮灰场治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执行。2年石山选址适宜性要求2.1 选址应符合相关规划、国家有关标准、地理位置、水文地质、气象条件、交通条件、土地利用利用现状、运输距离等因素,建设单位要制定至少两个阡石山选址方案,报公司比选后确定最终场址。2.2 选址应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及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2.3 应选在工业区和居民集中区主导风向下风侧,场界与居民区的距离,应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确定。2.4 禁止选在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行洪河道内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2、方,不得选在采空区上方有漏风的范围内,与进风井口的距离不得小于80米。2.8优先选用运输距离短、筑坝工程量小、管理方便、汇水面积小、土源充足、有足够库容的沟壑。3阡石山设计要求1.1 年石山要有专业设计,并履行环境影响评价等手续。1.2 年石山要因地制宜设置堤、坝、挡土墙、拦年坝,排水系统,防粉尘污染的设施。1.3 场址的标高应位于重现期不小于50年一遇的洪水位之上。1.4 排歼道路设计,原则上利用歼石做路基。1.5 对含硫量大于1.5%的煤干石,应采取措施防止自燃。1.6 要按照GB5086规定的方法对煤歼石进行浸出实验,属于GB18599所定义的第I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阡石山设计时地基

3、应采取防渗透措施。4 .年石山堆放技术要求4.1 煤秆石分层堆放、压实覆土。要按设计边坡角度,采取“由里向外、自下而上、分层碾压、黄土覆盖”的方式堆放秆石,防止出现自燃和爆炸。一般3-5米厚的歼石必须用1米左右黄土层进行隔离,碾压压实,分层碾压密实度标准达90沆碾压后覆盖黄土厚度不小于50厘米。4.2 构筑第一级平台。首先从沟底由里向外分层倾倒煤秆石,距拦阡坝顶50厘米时,用黄土覆盖并碾压至与拦阡坝顶齐平后,形成第一级平台。4.3 构筑后续台阶。从第一级平台向后退形成约3米宽的马道,再由里向外堆放第二级平台。第二级平台边坡坡度为1:L75,高度5-8米左右;坡面用黄土覆盖并碾压密实,碾压密实度

4、标准达85%,碾压后黄土厚度不小于50厘米(垂直于地面水平方向),边坡坡体应安全稳定,防止雨水冲刷,有效应对研石山沉降。从第二级平台先后退形成马道,再依次修建阶状平台。4.4 现役(停用)歼石山未按规定堆放的,应进行整改;年石山若自燃的,应先进行灭火,再按照要求堆放秆石。4.5 年石山边坡坡顶、坡面、坡脚和台阶均应设临时排水沟,并做好坡脚防护。4.6 现役(停用)研石山未修建排水系统或排水系统不完善的,须按规定建设或完善排水系统。4.7 现役(停用)阡石山按规定执行确有困难的,建设单位须提出积极稳妥的整改方案,报公司研究论证后确定最终方案。5 .生态恢复治理技术要求5.1 生态恢复治理应本着安

5、全生产、环保并重、因地制宜、生态协调的原则,规范实施恢复治理,严格后期管理和维护,防控水土流失,避免二次污染。5.2 生态恢复治理工作主要包括现状调查评估,生态恢复治理工程、验收、后期管理及维护。5.3 现状调查评估5.3.1现状调查应通过现场踏勘、工程勘察、分析监测等方法,分析阡石山的特征、堆存状态、已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为实施生态恢复治理工程提供依据。5.3.2年石山评估内容主要分自燃倾向性评估、安全稳定性评估等内容。5.3.2.1历史或现状发生过自燃现象、或者堆体内温度超过环境温度且呈上升趋势的秆石山,可判定具有自燃倾向性。5.3.2.2自燃研石山可根据堆场内温度测点情况

6、划分为:防控区(70)、临界区(90,且170)、蓄热区(230,且290)和发火区(2230)。5.3.2.3自燃研石山应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监测项目应包括:PM2.5、SO2、CO、H2s等四项指标。至少布设3个监测点位,分别位于堆场当时上风向50米处、堆场中心区域、下风向50米处,监测点位距地面或堆体高1.5-2.0米。采样和分析方法按照GB3095相关规定执行。至少连续监测3天。5.3.3安全稳定性评估包括:地裂缝、滑坡、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对秆石山的稳定性评估、堆体边坡稳定性评估、防洪排水可行性评估。5.4生态恢复治理工程5.4.1生态恢复治理工程包括防灭火治理、堆体整形及边坡治理

7、、防洪与疏排水、覆土、生态恢复工程。5.4.2防灭火治理技术要求5.4.2.1灭火治理原则:全程测温,指导并检验施工,确保施工安全;不同的部位采取不同的灭火工艺;采用一种或多种灭火工艺相结合的灭火方式进行施工,降低燃烧区表面温度。5.4.2.2深孔注浆封闭法5.4.2.2.1该法适用于火区面积大、火源大于6米的年石山坡面;采用该法的施工单位必须具有专业灭火资质,必须制定安全施工措施;5.4.2.2.2深孔注浆应采取自下而上、由外及里的方法,避免汽爆及火情蔓延;5.4.2.2.3钻孔间距取决于浆液的渗透范围,钻孔间距宜为2-5米;钻孔深度应控制在自燃煤年石层下1米;5.4.2.2.4注浆段长度宜

8、控制在自燃研石层上2米至自燃秆石层的底部;5.4.2.2.5注完浆后,用红外线温度观察仪观察距表面约50厘米秆石体内温度,要求不大于50;5.4.2.2.6研石体内温度符合要求后,要及时对注浆孔进行封堵;5.4.2.2.7为防止有害气体中毒,工作人员要在研石山上风向注浆。5.4.2.3表面密封压实法5.4.2.3.1该法主要用于控制研石山火势和污染强度。平面碾压程序为:先静压一遍,振压两遍,平台碾压密实度标准达90%,碾压后黄土厚度不小于1米;5.4.2.3.2斜坡碾压程序为:先静压两遍,再振压两遍,最后再静压两遍,坡面碾压密实度达85%,碾压后黄土厚度不小于70厘米;5.4.2.3.3黄土覆

9、盖后,用红外测温仪测得研石山表面温度基本降至50以下;5.4.2.3.4加强维护,确保覆土层密实;5.4.2.4直接挖出火源法5.4.2.4.1该法适用于火区深度小于3米,初燃或小范围自燃的年石山平台与道路,燃烧强度大的研石山禁止采用这种方法;5.4.2.4.2凭经验或通过诊断找出火区和自热区,然后挖出着火歼石和热秆石,用石灰水冷却至70以下,稳定10-15天后利用讦石与或其他灭火材料搅拌分层夯实回填或重新堆积。5.4.2.5挡墙喷射注浆法5.4.2.5.1该法适用于秆石山挡墙基础部位;5.4.2.5.2将挡墙背后挖开至基础底部40厘米处,喷射灭火浆液至挡墙内侧基部,以封堵风门、隔绝空气。5.

10、4.2.6开沟注浆法5.4.2.6.1该法适用于火区范围较小、深度小于6米的秆石山平台、道路及坡面;5.4.2.6.2在平台与道路的燃烧部位挖沟,并喷射防火浆液进行注浆,秆石山高温、燃烧区迅速降温;5.4.2.6.3开沟应分段进行,开挖沟槽后马上进行注浆施工,防止火情蔓延;5.4.2.6.4测温达标后回填秆石黄土混合物,表层覆盖黄土,碾压夯实。5.4.3灭火效果检测5.4.3.1灭火工程完成后,应进行歼石山温度和污染物浓度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并将检测结果作为灭火工程验收的重要依据。5.4.3.2年石山温度检测:一般在灭火工程竣工3个月后对秆石山全区域进行温度检测。在秆石山顶部平台和坡体,任意选

11、取一点(每1000平方米各任选3至5个点),采用热电偶测温(秆石有效深度1米,排除或减少周边环境对测温的影响),测量值小于等于环境温度,不再监测;测量值高于环境温度,持续监测(监测时间7天),测量值向高于环境温度值方向发展,加密监测点1倍,探测深度加深至5米,测量值温度高于7(TC时,不再监测,确定为复燃。5.4.3.3污染物浓度检测:采用钻孔抽检法,抽检孔根据火区范围随机布设,原则上每1000平方米至少布设5个点,各观测孔内一氧化碳浓度持续下降,孔内最高值小于625mg/Nm3,且90%以上观测孔一氧化碳最大浓度稳定在125mg/Nm3以下。5.4.3.4对灭火效果判定不合格的秆石区域,应重

12、点采用补充注浆、分层碾压覆土等措施补充灭火,防止复燃。5.5堆体整形及边坡治理5.5.1对较陡的边坡,应优先削坡开级治理边坡。每级坡高宜为5-8米,坡率小于1:1.75。台阶设置为2-5%坡度的反坡形式,马道宽度不宜小于3米。5.5.2回填区的煤秆石填埋厚度每达到1米应摊铺、平整、碾压。5.5.3对已发生滑坡的坡体,采取削坡反压、拦排地表水、控制地下水等滑坡防治措施。5.5.4防洪及排水系统工程。可采用截洪沟、防洪堤等防洪措施。顶部平台、马道、护坡的排水沟,拦研坝下游排水设施等,采用工程措施或植物措施。工程措施采用混凝土或毛石砌筑;植物措施采用土工膜和装有营养土的土工袋构筑,不易发生断裂,能有

13、效应对秆石山沉降等不稳定因素。5.6覆土技术要求5.6.1回填区层间覆土自燃歼石堆场回填区填轩应采取隔层填埋。当阡石填埋厚度达到3米,应上覆压实土层,厚度应为0.3-0.5米,压实系数不小于0.85,形成覆土阻燃系统。5.6.2封场平台覆土5.6.2.1覆土厚度应根据植被恢复类型和场地用途确定。5.6.2.2自燃阡石山恢复为农业和林灌草植被的,覆土厚度应在0.8米以上,先覆土0.5米以上并压实,压实系数不小于0.85;再覆土0.3米以上。5.6.2.3非自燃秆石山恢复为农业和林灌草植被的,覆土厚度应在0.5米以上。5.6.2.4恢复为建筑及景观用地的,根据使用功能确定覆土厚度。5.6.3封场边

14、坡覆土应按生态修复植被特点合理确定覆土厚度,坡面应在0.5米以上,压实系数不小于0.83。5.7土壤要求5 .7.1回填区层间覆土可采用任何不超过GB15618和GB36600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的天然土壤及符合相关标准的替代材料。6 .7.2封场边坡及平台覆土5.7.2.1优先使用堆放前剥离的表土,当无剥离土或者剥离土达不到要求时,可采用客土。5.7.2.2覆土土壤pH值应为5.08.5,土粒密度宜保持在1.lg/cm3l.3g/cm3o5.7.2.3覆土土壤可溶性盐含量一般小于0.2%。5.7.2.4当采用含砾土壤时,砾石体积含量应小于15%,砾石直径应小于7厘米。5.8 生态恢复工程5.

15、8.1砰石山植被恢复应采用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恢复后的植被覆盖率应不低于当地同类土地植被覆盖率,植被类型要与原有类型相适应、与周边自然景观相协调。严禁使用外来入侵有害物种进行植被恢复。6. 8.2阡石山植被恢复、造地恢复应符合相关规定要求。7. 8.3阡石山封场后如用于建筑场地等用途,应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要求。5.9 验收5.9.1竣工验收应按照建设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办法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5.9.2验收内容包括:灭火效果检测、堆体整形及边坡治理、防洪及疏排水、覆土、生态恢复等各项工程、生态恢复植被类型及植被覆盖度、治理后土地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管理等全过程的技术资料和档案是否齐全,建立后期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