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加快建设科技强市三年行动方案.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7457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蚌埠市加快建设科技强市三年行动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蚌埠市加快建设科技强市三年行动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蚌埠市加快建设科技强市三年行动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蚌埠市加快建设科技强市三年行动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蚌埠市加快建设科技强市三年行动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蚌埠市加快建设科技强市三年行动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蚌埠市加快建设科技强市三年行动方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蚌埠市加快建设科技强市三年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理念,围绕制约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和短板,以强化产业科技创新为主线,持续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市。二、发展目标通过三年的努力,着力实施5大工程10项行动,力争实现“个十百千万”科技创新目标,即: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省级以上高水平研发平台10家,实

2、施产业技术攻关项目100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分别达到1500家、1200家,累计转化科技成果超过1万项。到2025年,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在全国、全省争先进位。三、重点任务(一)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1 .创新平台体系重构行动。积极推进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高质量运行建设玻璃新材料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华东光电、凯盛工程、丰原生物等骨干企业和蚌埠学院等驻蚌高校院所新建一批省重点(联合)实验室,面向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大院大所和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产业研究院、产业创新中心

3、、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研发平台,聚焦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技型企业建设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鼓励现存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对标提升转建,优化平台结构。到2025年,力争创建国家、省级高水平研发平台不低于10家,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居全省前五,实现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2件/万人。(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责任单位均包括各县区政府V市高新区、市经开区管委会,不单独列出,下同。)2 .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紧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围绕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

4、感、生物化工四大集群产业需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组织企业开展协同攻关,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新能源产业重点聚焦高效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等方面;新型显示产业主攻关键材料、显示面板、显示终端3个关键领域;智能传感产业依托MEMS晶圆线等项目重点攻关芯片产业;生物化工产业重点开展抗熔滴聚乳酸复合材料等生物基材料关键技术研究。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围绕人工智能、空天信息、先进材料、未来能源、生命健康等开展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组建产业基金,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加快推进中国(蚌埠)传感谷和空天产业园建设。持续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优化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项目类别,重点支持与

5、战新产业、四大集群产业结合紧密的科技项目;试点开展科研经费“包干制”,赋予科研团队更多主动权。进一步拓展“企业出题、政府立题、能者解题、市场阅卷“为特色的政产学研技术攻关模式。到2025年,全市实施产业技术攻关项目100项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15%以上。(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招商和对外合作中心、蚌投集团等按职责分工)(二)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打造科创企业“森林”。3 .创新型企业扩量提质行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创新性。按照“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路径开展梯度培育,持续壮

6、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升格一批“小巨人”和“隐形冠军”企业,着力构建现代化企业梯队。建立四大产业集群上市企业后备库,推动雪郎生物、高华电子在北交所上市进程,推动丰原生物、希磁科技在科创板上市进程。支持四大产业集群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发展成为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链“链主”、头部企业需求,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实现“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的链式集群发展。遴选培育科技领军企业,推动中建材玻璃研究院、华东光电等申建省科技领军企业,辐射提升我市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到2025年,力争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7、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分别达到1500家、1200家、400家,培育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3家以上,推动科创企业上市2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4 .企业研发能力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中的权重。鼓励各县区政府在“亩均论英雄”评价中,设立或加大研发投入指标权重,对研发投入强度高的企业,鼓励优先安排贷款、用电、用水、用地、能耗排放指标,优先纳入各类重点支持清单。将企业有无研发活动、研发机构作为招商项目支持、申报项目、政策奖补的重要依据,倒

8、逼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到2025年,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的规上制造业企业“两清零1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比例达3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55%,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75%以上。(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招商和对外合作中心等按职责分工)(三)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新高地。5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行动。深入实施中科大“鳏鹏计划”,发挥安徽科技大市场、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合肥物质院、合工大技术转移中心等桥梁纽带作用,加快创新成果向蚌埠

9、集聚转化。强化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登门(高校院所门)入厂(工厂)“,常态化开展双向信息挖掘对接交流,加强与省产业研究院、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安徽中心的沟通交流,围绕我市新兴产业发展,引进一批成果在蚌转移转化。深化甬蚌合作,共建科技大市场,举办甬蚌科技合作双向对接洽谈会,促进两地创新要素加速流动。依托蚌埠科技大市场,积极组织校院企产学研对接、优秀科技成果和创新创业团队路演等“双创汇活动,持续完善与驻蚌高校院所长效合作机制,采取股权激励、贷款贴息、基金参股等方式,促进驻蚌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在蚌转化。支持驻蚌高校省级高峰培育学科建设,鼓励高校面向产业、企业需求设置相关专业,联合培养实用型人才。动态

10、发布“三新”、“三首”产品目录,加大政府采购和推广应用力度,积极争取“三首”产品入驻安徽省徽采云平台三首产品馆。到2025年,力争实现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300亿元,累计转化科技成果超过1万项。(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局等、蚌投集团按职责分工)6 .创新创业载体提效行动。加快构建以蚌埠科技大市场、9个县区科技分市场和若干国内优秀科技成果转移服务机构为依托的“1+9+N”组织体系,积极探索“前店后坊”成果转化闭环模式。支持各类园区与大院大所合作,共建成果产业化园区和技术转移机构,加大科技成果引进力度,助推园区高质量发展。依托龙头骨干企

11、业,组建智能传感器、绿色降解材料等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依托蚌埠创新馆打造科技创新孵化园,支持建设安徽财经大学数字经济产业园,依托中国(蚌埠)传感谷建设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各县区根据重点产业布局,建设高水平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引进具备国家级载体管理经验的社会化机构,推动孵化载体梯度提升,实现孵化载体县区全覆盖。加快推进省级创新型县建设,实现创新型县建设全覆盖。发挥国家级高新区的品牌集聚效益和创新主战场作用,聚焦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育等方面,支持高新区加快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争先进位。(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

12、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按职责分工)(四)实施科创“双招双引”工程,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7 .科创项目招引落地行动。聚焦四大主导产业集群,绘制产业招商路线图,瞄准主导产业链上游核心技术缺口,招引拥有产业核心技术优势的头部企业。加大与优质基金合作力度,组建一批创投基金,招引高技术水平、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以赛招商,举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创响中国”、“创客中国”等赛事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高招商质量,优化招商引资项目评估管理办法,增加科技创新指标考核权重,鼓励各县区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重点引进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做好落地项目跟踪服务工作,让招引的项目

13、团队安心创业、专心创业,发展得快、发展得好,整合部门资源,扶持企业创新发展,加快项目建设步伐,早入库、早升规,快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积极融入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加强科技合作交流,引导县区、开发园区、企业与沪苏浙合作,设立“孵化飞地”“研发飞地”。(责任单位:市招商和对外合作中心、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蚌投集团等按职责分工)8 .科技人才引育留用行动。紧扣“产业链”,做强“人才链”,编制产业人才需求清单,“定向导航”引进和培育一批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建立蚌埠人才集团,发挥国有企业与市场机制双重优势,服务全市高质

14、量发展人才需求。深入推进“大禹英才”“3221”产业创新团队等人才工程建设,每年建设创新创业团队20支左右。积极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每年推荐6个团队申报省高层次人才团队政策支持,到2025年,实现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0家以上。选派100名以上双链融合专员到园区或企业兼任技术顾问、科技副总等职务,开展技术需求挖掘、对接高校院所科技资源,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人才服务能力,在科研系列职称评审、来华工作许可等方面提供服务指导,助力企业申报国家、省引智项目。稳定保持科技特派员“一对一”服务行政村全覆盖,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向全产业链延伸,全市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15、等服务载体突破140家。(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五)实施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开辟科技“新赛道”。9 .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优化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环境,围绕有研发活动、研发机构、知识产权等建立高质量的科技型企业“白名单”,支持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企业开发“科技研发贷”“科技成果转化贷”“人才贷”等信贷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授信,支持投早、投小,扩大投贷联动规模。推广研发保险、成果转化保险等新兴科技保险业务。通过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鼓励科技型企业在平台进行注册。畅通政银企高效对接合作,推进金融助企纾困政策落地

16、,争取每年举办科技金融银企对接活动3-5场,力争科技创新领域贷款增速高于全市贷款平均水平。推进市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高效运营,推动省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省新型研发机构专项基金、省雏鹰计划专项基金支持我市科技企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省人工智能等母基金在蚌埠设立子基金,推进设立智能传感产业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县(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或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蚌埠市中心支行、蚌埠银保监分局、蚌投集团、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10 .科技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进一步加大“转观念、转职能、转作风”力度,以企业为主体,完善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围绕企业创新需求,加快引育一批行业影响力强、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突出的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科技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等科技服务机构,到2025年全市科技服务机构突破150家。鼓励市内科技服务机构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先发地区服务机构协同合作,学习先发地区的服务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