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闷胸痛中医优势护理技术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胸闷胸痛中医优势护理技术方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制定日期2020年3月制定者刘曼丽/戴卉审核者刘健胸闷胸痛中医优势护理技术方案胸闷、胸痛是胸痹中痰瘀互结证型的常见症状。一、方案处方祛瘀化痰止痛方(适宜技术:穴位贴敷)【循经/取穴】主穴:膻中、鸠尾;配穴:中脱【功效】祛瘀化痰、通络止痛【主治】痰瘀互结型胸闷、胸痛。主要症状:胸痛和(或)胸闷,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塘,咳吐痰涎,舌质紫暗,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有瘀斑,苔薄、浊腻或白滑,脉弦涩、滑等。【方解】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
2、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土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穴位疗法。膻中穴经属任脉,既是心包募穴,又是八会穴之一,是宗气聚会之处,具有补上焦、宽胸膈、降气通络之功效。凡心血瘀阻、心络挛急、情志失和、气机失畅、外邪侵袭等所引起的心、肺、胸、膈部病症,刺灸膻中均能通畅上焦之气机,疏通经络,理气散瘀,所以说“上焦者,其治在膻中。鸠尾穴属任脉之络穴,主要治疗:心痛、心悸、心烦、胸中满痛,针灸问对亦云:“膻中、鸠尾、
3、巨阙。心之宫城也。”可见,鸠尾穴为心神所居之处,是护卫心神的屏障,在古代文献中,鸠尾穴多用于治疗心神疾病。故膻中、鸠尾为主穴。中脱穴,位于上腹部,出自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一,腑之会穴,任脉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中院穴在临床上可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针灸大成日:“刺胃之募可宁心安神”。脾胃与心的联系是全方位的,它们通过经别、经筋以及其他经相连结。所以中院作为配穴至关重要。祛瘀化痰止痛协定方所选用药物是由我院心内科刘健主任根据临床实践拟订。具体方剂如下:丹参200g、瘫白200g、桂枝100g、川号100g、陈皮60g、降香60g、赤芍100g。其中方中丹参、
4、迷白为君药,丹参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作用,归心经、肝经;迷白有理气宽胸、通阳散结的作用,用于治疗胸闷刺痛;方中桂枝、川茸为臣药,桂枝有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作用,入肺、心、膀胱经;川茸有行气开郁,除风燥湿作用,入肝、胆经;方中陈皮、降香、赤芍为佐助药,陈皮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效,归肺、脾经;降香有活血散瘀,止血定痛,降气作用,入肝、脾经;赤芍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作用,归肝经。本方主选取益气行气、活血化瘀类药物前者旨在气血通则痛自止,后者以通关开窍为能事,引诸药迅达病所。本方赋形剂为饴糖,其性味甘、温,归脾、胃、肺经,临床主要用以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技术要领】1、穴位贴敷前先行经穴推拿。经穴推
5、拿:以拇指或中指指腹以点、按、揉手法按摩膻中穴、鸠尾穴、中脱穴各1分钟,频率6070次/分。膻中穴按揉后,再辅以推法,用双手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推1分钟,频率约6070次。(补法:手法轻柔缓和,顺时针按摩)。2、贴敷药物予祛瘀化痰止痛方药粉500g用饴糖750ml调成糊状,制成直径为1.5cm的丸状制剂120粒,每粒压成厚度为0.5cm的药饼,置于专用穴位贴敷布上。3、穴位贴敷每日一次,按“子午流注”理论,心经当令时(1113)之间执行,保留46小时,7天为一个疗程。二、循证依据:详见附件一三、症状评价标准:1、参照2002年5月第1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表1症状分级量化表无症状(0分):无
6、胸闷;轻度(2分):轻微胸闷;中度(4分):胸闷明显,有时叹息样呼吸;重度(6分):胸闷如窒,叹息不止。2、胸痛程度使用数字等级评分法(NRS)用数字0-10代替文字来表示疼痛的程度。将一条直线等分为10段,按010分次序评估疼痛程度。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四、操作规范:穴位贴敷参照中医护理技术手册修订版(2017年版,穴位贴敷)五、收费标准:穴位贴敷治疗,7.5元/每个穴位。附件一:循证依据1、验证依据1)文献资料(穴位贴敷)穴位贴敷干预胸痹中胸闷胸痛症状的文献较多,共收集30篇,其中相关文献6篇,其中隋吉峰、张春男、胡振霞
7、等认为穴位贴敷干预胸痹中胸闷、胸痛症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文献综述如下:隋吉峰等应用Meta分析18篇,16项冠心病穴位贴敷治疗相关文献,共纳入1081例患者,其中试验组543例,男257例(47.33%),女286例(52.67%);对照组535例,男257例(48.04%),女278例(51.96%)。16项研究均采用穴位贴敷为干预手段,均为每日1次,具体贴敷时间未标注,其中15篇疗程为7.14天,3篇为20-30天节16项研究中,10项研究采用了心绞痛症状改善有效率为主要评价指标之一,分别有9项研究对心电图改善有效率、中医证候疗效进行分析,6项研究选取硝酸甘油减停率进行评价,共有9项研
8、究对安全性进行了报道。本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贴敷在提高心绞痛症状改善有效率、改善心电图缺血、减少硝酸甘油使用、改善中医症状等方面具有一定疗效。张春男等选取60例中医辩证痰瘀互结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用药和治疗组用药各30例,治疗14天,治疗组:在西药基础上用心痛贴号贴敷膻中、内关穴位上,用塑料膜覆盖在药膏上,胶布固定,每天贴服小时,间隔,换虚里、三阴交穴位,14天为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心电图的变化等指标。结论:胸痹贴2号能够有效降低外周血中超敏反应蛋白的含量和改善心绞痛症状。表明该药贴可以提高冠心病病人生活质量及改善机体功能状态。胡振霞等选取1
9、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循经穴位按摩配合穴位止痛贴贴敷法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疗效,体征、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心电图、舌象、脉象的变化。结果示观察组胸痹症状疗效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循经穴位按摩配合穴位止痛贴贴敷法在改善胸痹心痛病各项症状如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o观察组较对照组舌脉改善较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循经穴位按摩配合穴位止痛贴贴敷法治疗胸痹心痛病疗效满意。理渝骈文云“切于皮肤,彻于肉理,摄于吸气,融于津液。”药物的发挥亦离不开“皮部-腌穴-经络”
10、这3站式结构。“皮部”是穴位贴敷治疗的“感受器”,药物通过皮部渗入机体;/俞穴”是穴位贴敷治疗的“增效池”,有学者研究发现,月俞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感储存性,且对药物作用具有放大性2经络”是穴位贴敷治疗的“传导通路”,现代研究认为,经络是一条渗透性较好的多孔介质同道,具有低流阻性质。经穴推拿以经络月俞穴学说为基础,运用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激发经络之气,穴位按摩在治疗心绞痛,改善心肌缺血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口叫我科室在组方上根据辨证及经验选择了祛瘀化痰方,穴位上依据辨证取穴及“月俞穴所在,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选择了膻中、鸠尾、中脱三个胸前穴位,在操作前配合穴位按摩,过程简单,定穴简便,疗效确
11、切,护理人员易于操作,患者接受度高,在我科室胸痹痰瘀互结型胸闷胸痛患者中应用广泛。2)案例验证1、2019年6月-2020年1月,我科胸痹中痰瘀互结证型胸闷胸痛患者实施穴位贴敷治疗60例,治疗前和治疗后评价具体见下表:表2胸闷胸痛患者治疗前后例数治疗前(例)治疗后(例)无胸闷(0分)052轻度胸闷(2分)368中度胸闷(4分)180重度胸闷(6分)60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参照2002年5月第1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具体方法见下表:表3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标准好症状体征消失,症候积分为。分较好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症候积分下降2度及以上,但未达到0分一般症状体征好转,症候积分下降1度,
12、但未达到。分差症状体征、症候积分无变化或积分增加表4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数字等级评分法)值士s,分时间疼痛评分(NRS)例数(n)治疗前2.170.71760治疗后0.950.732注:本组治疗前后相比较,P0.0001通过中医证候疗效评分,具体护理效果见下表:表5护理效果治疗效果例数(n)差一般较好好总有效率(%)600625290.0%总有效率=(好+较好)/总例数X10096参考文献:1迟玉花.膻中、中脱穴位埋线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的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2隋吉峰,陈岩,张哲,李芹.基于Meta分析的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评价J.
13、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03):562-568.3张春男,胸痹贴2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4胡振霞,李伟,谢金霞,杨帆,王燕.穴位按摩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胸痹心痛J.光明中医,2016,31(15):2234-2236.5任路辉.二乌温阳贴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6张伟,连爱霞.中药穴位贴敷佐治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03):479-481.7王建明,刘宁.穴位敷贴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
14、02):245-248.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YZ/T001.100L9-94,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虞拉,医学正传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20.10王富春,洪杰.经穴治疗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03.病案号:例数病案号例数病案号例数病案号例数病案号111000561610911813110826624610874042110000317109197432108275247107531831100140181091762331082866481075455410954841910922613410835134910769915110073320109191935108336550107722161101140211092779361083769511077517711011382210930603710840155210786308110093523109299738108427453107900291101413241093013391084059541079414101101139251093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