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九台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3202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市九台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32025年.docx(2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长春市九台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3-2025年)长春市九台区人民政府二。二二年四月前言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形势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基本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地质灾害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十四五”期间防灾减灾形势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指导思想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三、规划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和防治分区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地质灾害易发分区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地质灾害防治
2、任务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开展地质灾害专项调查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完善地质灾害应急技术体系错误!未定义书签。五、提升基础防灾减灾能力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进度安排及经费估算错误!未定义书签。一、规划工作量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年度工作安排错误!未定义书签。三、经费估算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保障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联动机制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开展监督评估,严格监督管理错误!未定义书签。三、深入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错误!未定义
3、书签。前言长春市九台区位于吉林省中部,长白山区向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区内总体地质环境质量较好,局部存在由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引发的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为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构建科学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全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吉林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吉林省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及九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九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现状,编制了长春市九台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3202
4、5年)(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所指的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规划的基本内容以九台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1IOOo00)长春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3-2025年)长春九台区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2016-2023年)及长春市九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结果及防治建议(2023年度)为基础,结合近年来新发生的地质灾害情况和防治工作经验编制而成。规划内容主要包括长春市九台区地质灾害的现状与形势、指导思想及规划目标、地质灾害易发分区与防治分区、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进度安排及经费估算和保障措施等。规划是落
5、实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吉林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吉林省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的重要措施,是政府在所辖区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是指导九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规范性文件。规划以2023年为规划基期,规划期为20232025年。本规划适用范围为九台区所辖行政区域;由长春市九台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第一章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形势一、基本概况(-)地质环境概况1、交通位置:九台区位于吉林省中部,东及东北与舒兰和榆树为界,南及东南同永吉接壤,西南同双阳毗连,北及西北与德惠相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25。24,5012629,50”,北纬43。503
6、0-44o31,30。长(春)一图(们)铁路、吉长高速公路和吉长北线公路在境内经过,与乡级公路交织成网,交通十分便利。2、气象:九台区处于北温带大陆季风半湿润气候区,具有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短暂、冬季寒冷漫长的特点。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60.8m,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平均蒸发量1330mm.平均气温5.8;多年平均无霜期140T50天;结冻期为11月至翌年4月,最大冻土深度1.82mo3、水文:区内河流均属松花江水系。东有第二松花江,迳流长度190.02km,流域面积为1001.15km2,多年平均迳流量为10478.05IOm3o中部为第二松花江
7、支流饮马河,九台区段长62km,流域面积1350.8km2,河道平均坡降0.62%。,河流呈南北走向。区内较大的河流还有沐石河和雾开河等。4、地形地貌:九台区总体上东南和东北部高,西、西北部较低。东南部主要由大顶子山、八台岭和马鞍山组成的大黑山山脉;东北部由莲花顶子、四楞山组成的低山丘陵;中间为马鞍形过渡地带,至东蜿蜒于第二松花江沿岸,向西、西北逐渐过渡到平缓波状台地。最低点为饮马河下游,海拔160m,最高点为东北部莲花顶子、四楞山一带,海拔580m。按地貌成因类型和形态特征划分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剥蚀堆积波状台地及冲积河谷平原。5、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九台区位于新华夏构造体系松辽巨型沉降带与
8、东部隆起带的过渡地带,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区内地层出露较全,古生界以二叠系为主,寒武、奥陶系亦有零星分布;中生界以三叠系卢家屯组、白垩系青山口组、登楼库组和营城组为主,侏罗系沙河子组零星分布;新生界以第四系为主。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九台区基本地震烈度V1-Vn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春阳以南为0.05g(相当地震基本烈度VI度区);春阳以北为0.1g(相当地震基本烈度Vn度区),地壳相对稳定。(二)社会经济概况九台区共有2个民族乡、1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310个村。总人口约7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0万人,农业人口58万人。2023年,九台区国民生
9、产总值236.5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24.2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9.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178元。三次产业比重为24.4:24.6:51.Oo二、地质灾害现状九台区地质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局部地区地质环境质量较差,加之采矿、修路等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导致局部区域内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截止2023年底,九台区共有地质灾害点隐患点44处,其中:崩塌26处、泥石流3处、地面塌陷15处。崩塌:共有隐患点26处,占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59.09%,主要分布于东、东南部低山丘陵区的公路沿线和人工采石场。其特点是规模较小,危害较轻,同一地点重复发生。崩塌的控制面主要为节理
10、裂隙,失稳因素是降雨、冻胀。泥石流:共有隐患点3处,占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6.82%o规模小,危害轻。主要分布在胡家、其塔木和上河湾三个乡镇。依据泥石流形成的地貌条件划分,胡家乡保山泥石流和上河湾董家屯东侧泥石流为坡面型,冯家村九舍泥石流为沟谷型,并在山前冲沟口处堆积形成泥石流扇形地。地面塌陷:是本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也是单位面积经济损失最重的地质灾害类型。共有地面塌陷隐患点15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34.09%,集中成片地分布于营城煤矿和羊草沟煤矿一带。单体形状呈圆或椭圆形,个别呈条形。九台区地质灾害发育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地质灾害种类较多,主要为崩塌、地面塌陷,其次为泥石流。就其
11、规模、频率和发育程度而言,地面塌陷的发育面积较大,局部较为严重。二是地质灾害发育的区域性、规律性强。地质灾害种类具有东南部大黑山脉以崩塌、泥石流为主,东北部低山丘陵区以崩塌为主,中部丘陵台地区营城煤矿、羊草沟以地面塌陷为主,而东部、中部和西部冲积河谷平原区基本无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布。三是人类活动、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三、“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九台区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立了以副区长为组长,各乡(镇、街)开发区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健全了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对部分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
12、了工程治理;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随着重视程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九台区建立健全了汛期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制度、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等,成立了长春市九台区汛期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落实了应急管理局、自然资源局、交通局、水利局、气象局等相关部门职责,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完善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动态监测网络,并进行动态更新;汛期建立专职群测群防责任人24小时轮岗值守制度,有效避免地质灾害隐患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害。(二)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工作持续开展“十三五”期间,通过年度地质灾害隐患
13、点巡查工作,查明各隐患点现状情况,同时对新发现的隐患点进行现场评定,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与建议,及时部署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工作。相对于九台区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2016-2023年)中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地质灾害巡查增加了2处崩塌隐患点和1处地面塌陷隐患点,为九台区地质灾害防治奠定了良好基础。(三)地质灾害监测与治理工作稳步推进九台区地面塌陷防治工作采取一系列行政、经济和技术措施,已取得明显的治理效果。委托相关单位对营城煤矿塌陷区30k2范围内进行地面变形监测,获得了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监测数据,据此对该区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在“十三五”期间,投入387.2万元
14、对土们岭街道马鞍山长吉公路北崩塌进行治理,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降低了地质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四)地质灾害应急体系不断完善编制了长春市九台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了应急技术指导机构,开展了地质灾害避险应急演练。通过演练,提高了居民的防灾避险能力,确保灾害来临时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识灾、防灾能力,每年借助“5.12”防灾日等契机,开展宣传活动。四、“十四五”期间防灾减灾形势(一)新形势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
15、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落实责任,坚持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相结合,加强汛情监测,及时排查风险隐患”。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立健全灾害风险调查评估和会商研判制度,提高监测预警预报及应急管理指挥能力”“着力健全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体系”“提高公众防灾抗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落实上述要求,需要系统掌握地质灾害风险底数,客观评价风险动态变化,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切实提高人民生命安全保障能力。(二)地质环境条件决定了地质灾害隐患仍然存在九台区东部地质环境条件较为复杂,地形地貌起伏变化较大,叠加修路、城市建设及矿产资源开采等人类工程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再破坏,具有易发生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条件。受极端异常气候影响,强降雨引发的崩塌、地面塌陷等将会加剧,未来地质灾害将呈中高发态势。(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依然存在薄弱环节一是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缺乏,受地方财力的限制,市、区投入经费偏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正常运行;二是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构力量薄弱,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前沿,技术人员非常匮乏;三是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还有待完善,各部门协同合作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经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