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解码说课稿.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8211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能解码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智能解码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智能解码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智能解码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智能解码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解码说课稿.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智能解码。接下来,我将从说内容、说课标、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反思等六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说内容教学内容是知识的载体,教学内容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首先我来谈谈对内容的理解。本节课选自四年级编码使用单元的第三课智能解码。主要内容是体验自助借还机的操作和理解智能分拣图书机器人的工作原理。理解数据编码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编码的相关知识,了解身边的编码,可以通过人工、机器解码,为本课智能解码的学习打好了基础。而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也为之后深入学习算法做好了铺垫。二、说学生。教师也要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做

2、到因材施教。四年级学生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编码知识,初步具备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对先进的科学技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迫切的想知道人工智能背后的原理,这也为本课的顺利施行提供了有利因素。三、说教学目标。基于上述分析,我将本课的目标设为,1通过体验自助借还机的使用,知道背后需要数据与编码的支持,从而树立学生的信息意识,2.体验智能分拣机器人工作,理解人工智能实现自动化分类需要数据与编码的支持,体验信息存储和传输过程中所必须的编码及解码步骤,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3.知道按照要求开展信息活动,认识编码的唯一性与价值,为学生树立信息社会责任感。本课的

3、教学重点是采集人脸,并与一卡通进行绑定,使用人脸识别功能进行借还书等操作。教学难点是理解智能解码的实现,是基于数据与编码的支持。四、说教法学法。本课主要采用视频导入法,谈话法,任务驱动法等教法,以及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学法。五、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视频导入新课。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用设置情境激,趣导入的方法,通过学生忘带或丢失一卡通,不便借还书这一现象,提出如何不使用一卡通就能借书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顺势进入主题智能借还小助手,并通过播放人脸识别自助借还机操作流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产生想试一试的想法,从而顺利开展课堂教学。(二)任务驱动进行探究学习1 .任务一:采集人脸,

4、绑定一卡通。首先进行人脸注册,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刷借书证“一卡通”后才能采集人脸,让学生认识到编码与读者信息对应是实现人脸认证的前提,初步理解信息编码在信息传输中的必要性。2 .任务二:使用自助借还机借阅图书。教师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发事先准备好的书籍,每人一本有完整编码的图书和一本无编码的新书或编码破损的图书,让学生自主操作自助借换机进行借阅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自助借换机实现借还书需要数据和编码的支持,通过此任务让学生亲身体验借书流程,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人工智能实现需要数据与编码的支持。3,任务三,灵活运用自助借还机还书及续借操作。根据已有经验,小组分别

5、进行还书及续借操作,通过体验自助借还机相关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如何正确使用智能机器,深刻感受智能小助手的魅力,通过问卷星调查,进一步了解学生掌握程度,最后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总结。让学生知道在借还的过程中需要数据与编码的支持。(三)、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我将采用创造情境,设疑提问导入。刚才同学们还的书都放在了书车内,那这些书又该如何快速的回到相应的书架内?学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随后带学生感受分拣机器人工作实况,让学生观察并谈自己的发现。原来分拣机器人通过识别图书的编码以及地面上的二维码,实行对图书整理归类,让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更深刻理解了人工智能实现自动化分类,需要数据与编码的支持。最后让学生畅谈对未来图书馆的期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四)、思辨总结本课内容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总结。1.回顾本课知识点;2让学生明白事物的两面性,在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隐私的泄露风险;3.我们要保护、保护好自己的生物识别特征,增强信息社会责任感;4.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六、说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任务驱动,为学生建立了真实的学习情境,在真实场景中了解智能机器运行的原理及过程。在体验中帮助学生理解智能解码需要数据与编码的支持。不足的是有限的课堂时间,在学生操作时,我没能预估到学生的表现,在备课时还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多预设,才能呈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