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实践研究》成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实践研究》成果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基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实践研究成果报告一、成果背景传统的课程教学往往只注重学生学科成绩的提升,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校本课程开发旨在改变这种状况,促进学校特色教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范围内进行的课程自主研发的过程,是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目的,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颁布,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政策保障。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学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基于以上目的,我校积极进行了一系列校本课程建设开发,在推进素质教育、创办学校特
2、色的一系列活动中,广泛开展了文化课程(学科知识、经典诵读、文明礼仪手册、养成教育手册、走近子云、学科兴趣组、学科讲座等)、活动课程(“六个一活动”、毕业典礼、校长特别奖、书山探秘、读书活动等)、实践课程(参观、考察、科技制作、手工、亲子活动等)的研究与实践,据初步统计已开发46个课程项目,有的已初见成效,形成了初步的课程建设体系。但,经过深入反思,我们认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与现代教育的要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需要,仍有较大差距,同时也遇到了种种问题与困惑。归纳起来主要有:第一,对校本课程开发意义的认识深度不够,导致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存在一些误解,如“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学校自编教材”“校本课程就
3、是原来的选修课”“校本课程就是第二课堂”等等。第二,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有待提高。老师们往往重教学轻教研,向专家学者型教师方向发展的动力明显不足,课程开发意识不强,课程开发的能力需要提升。第三,校本课程凑数量、轻质量现象较为严重。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不强,能真正让学生有所收获的不多。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此展开科学研究:校本课程到底是什么?到底开设什么样的校本课程才是最适合学生的?二、成果内容(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内容按校本课程开设的培养目标,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通过三类课程的开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体素养。人文素养:
4、通过人文文化的学习,提升学生人文文化品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能力。如:学科知识、经典诵读、文明礼仪手册、养成教育手册、走近子云、“六个一活动”、毕业典礼、校长特别奖、参观、考察、亲子活动等。科学素养:通过各种科技自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如:学科兴趣活动、学科讲座、科技制作、手工制作、书山探秘、读书活动、实践活动等。艺体素养:通过体育项目,促进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提高;通过艺术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
5、美的能力。如:艺体兴趣组、校园百家讲坛、艺术讲座、运动会等。(-)研究价值、意义和创新点1 .将特色化校本课程建设研究与学校发展特色有机结合,有利于对学校运用课程这根杠杆,来推动其他各项工作的提升,有利于学校的特色化、高水平发展。2 .将课程研究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使我校校本课程建设基于“学生发展”,而实现与时俱进,做到转型、升级、提质。3,将精品课程的研究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课程建设力培养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办适合学生的教育,培育有生气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4.形成较为完善的以“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为主要内容的“三大课程”体系,实现课程
6、与生活的联系,课程与学生情感的联动,课程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对接,让学生多活动,多展示,多接触生活,走进自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体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三)研究目标本课题以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为核心内容,根据“校情”即学生发展的需求、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师资和设施的条件等,来开展以下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1 .构建以提高“三大素养”为核心的发展型的校本课程体系,提高课程适应性、规范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特长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2 .提高教师校本课程意识,推动教师由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开发者转变,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和
7、实施的专业能力与学术水平;3 .实现学校校本课程创新,打造一批个性化的校本精品课程,促进学校办学特色与课程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四)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1 .贴近学生:校本课程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2 .关联学科:根据学校的教师力量及教学设施的实际情况,校本课程的开设以学校开设的各学科相联系,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服务。3 .彰显特色:发掘学校特色项目资源
8、和现有的教师水平,打造符合学校条件的有特色的课程,实现校本课程的真正校本化。(五)课题的研究思路1 .通过调查分析和理论探究,力求对“校本课程建设”的科学概念有一个清醒完整的认识。2 .用多元、多维参与的方式,让参与研究的教师加大校本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的力度,有效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式,掌握教学环节,并做到将“校本课程”的校本性、生活性、实践性和学生自我发展相整合并渗透到各门具体的校本课程开设之中。3 .通过指导或帮助学生制定自我发展的“校本课程方案”,来进一步规范校本课程的教学行为,帮助教师掌握、交流有关校本课程开设的技能与方法,为打造精品课程创造条件。(六)课题的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
9、问卷调查、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进行,以“研究一一尝试一一反思一一生成”为研究模式,力图在研究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生成。1 .调查研究法。通过学生、教师的问卷调查研究,来确定本课题的作用和实际效果。调查研究,发现问题。通过对学习内容、学习效果调查分析,发现制约学习效率提高的各种关键因素。2 .理论研究法。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理论分析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我校校本课程科学管理的制度和具体办法,设计适合我校实际的校本课程。通过个案的实施并逐渐推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 .实验研究法。根据课题方案,组织一定范围内的教学实验,进行行为干预。培养促进学生自我良好
10、发展的学习理想、兴趣、习惯及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关注学生在校本课程中学习的全过程,引导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对自我形成正确的认识。4 .行动研究法。根据实验情况,修正、完善学习方案,进一步开展实验。对实验作理论概括,提出本项目的结论,制订出较为科学的校本课程学习方案,进行推广。三、成果效果课程建设的积极开展,拟在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教育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产生效益。(一)校本教材诞生在近几年校本课程建设实践研究中,全体教师大胆实践、努力创新、积极思考、认真积累,编写出版了1-6年级经典子云诵读教材、市子云小学文明礼仪手册、市子云小学养成教育手册、走近子云等校本教材。同时,我校王老师带
11、领的三年级二班出版了作文集、曾老师的IMO训练课程、赵老师的“羽毛球训练课程”、张老师的教学文集、严老师的“校园百家讲坛”主题集等等。(-)课程建设活动得到推广2023年4月27日,在校长的带领下,教师一行6人到三所学校,开展以“课程建设和阅读教学”为主题的教育交流活动。三校领导、老师围绕本次活动主题,以案例、教学视频等方式,分享了各自学校的课程建设、阅读教学经验,对两地三校在课程建设和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差异坦诚地交换了意见,并就课程、教学、管理及进一步的互访交流主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2023年5月10日上午阳光师生参访团46人来到学校,开展“活动课程建设研讨会”。研讨会上,王老师,详细介绍了学
12、校的课程建设及活动课程开展情况,校长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作了精彩解读。三所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就如何发扬社会教育资源、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下午,师生分别深入子云小学操场、教室、功能室,观摩、体验学校活动课。“校园百家讲坛”、“奇妙的魔尺”、“趣玩扑克牌”、“奇妙的微观世界”精彩纷呈的各类特色活动课让来访师生兴趣盎然,既交流了文化,又升华了情感。(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题实施过程中管理、监督跟进。每期各项活动有学期总计划,每次活动留存计划、过程、总结、反思资料,每月定期交流,每期教师提交课程随笔一篇,阅读关于课程的理论书籍并附读后感4篇,期末举
13、力、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学术交流会,定期邀请专家到校指导等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参与意识,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完善了教师的知识结构,达到了促进教师发展的目的,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参与各级各类竞赛的积极性也更高。两年来,教师获得各级各类荣誉称号及参加教育教学竞赛获国家级金奖1人次、省级奖5人次、市级奖17人次、区级奖69人次;教师省级交流2人次、区级交流5人次、区级研究课10人次、教师出版教育专著1本、活动画册一本、省市区级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7篇。(四)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根
14、据学生个性潜在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自主学习,使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理念,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自课程建设开展以来,围绕“六个一”活动(小声讲每一句话,养成轻言细语的习惯;轻声走每一步路,养成轻手轻脚的习惯;认真写每一个字,养成专注踏实的习惯;主动问候每一个人,养成文明有礼的习惯;不乱丢每一个垃圾,养成清洁卫生的习惯;每月至少看一本课外书,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得到加强;围绕“读书”活动,每期都会有300余名学生通过读书小硕士、小博士考核,获得“读书小硕士”、“读书小博士”称号,在全校掀起了读
15、书热潮,培养了阅读的好习惯;围绕“亲子”主题,各班家委会都开展了大量亲子活动,促进了家校共建,增进了亲子感情。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比赛积极性更高,2023年学生区级比赛获奖71人次、市级27人次;仅羽毛球项目获区级奖5人次、市奖级19人次。(五)凸现了学校办学特色通过课程开发,创造适合学生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学校“办适合学生的教育,培育有生气的学生”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为区域和行业内的校本研修提供可操作、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带动区域内的教育改革。师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和办学质量的提升,提升了老百姓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来访专家、到校领导、家长对学校办学水平给予充分肯定
16、,塑造了良好的学校形象。四、问题与思考在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很多问题与挑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逐一解决。首先是课程理念的转变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教师对课程的认识仍很片面,大课程的理念还有待进一步树立。其次是课程建设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课程建设是系统工程,随着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要适应课程建设的发展,需要更多老师具有一专多能的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即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第三,还没建立起科学完备的课程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要本着全面、多元、发展的原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要通过科学的权威的学分认定促进学生全面学习全面发展;对教师的评价,不仅要看教学效率,还要看教师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的能力和水平。要完善这些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