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20318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八章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十八章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十八章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十八章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十八章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八章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八章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十八章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居住区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历史、艺术、地理、环境、心理、行为等各个领域。因此规划师和建筑师要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还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做好调查研究,进行艰苦的创作,努力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一、历史的回顾人类自出现聚居以来,不断地探索着有利于当时当地生产与生活的居住形式。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了“居住区”的规模和布局。早期,农民依附于周围所耕种的土地。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交通手段决定了村落的布点比较分散,村落的规模不可能太大。手工业生产和个体劳动经济的崛起出现了沿交通道建房,前店(铺面)后厂(作坊

2、)的布局形式。然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入,城镇规模逐渐扩大,产生了街坊一成街和成坊相结合的形式。这时期的城镇可以说是一个扩大了的居住区,在那里综合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居住等多项功能。内向庭院式的居住方式代表着当时封闭的社会形态。只是由于大工业生产的集中,才有了分区的要求。生产中的废气、废水、废物、噪声等干扰迫使居住区从工业区中分离出去。而商业、金融、贸易、行政管理等又有了各自的活动范围。可是城市化运动带来了人口密集、住房拥挤、环境恶化、交通阻塞等弊病,迫使许多社会学家和城市学家寻找对策。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莱(CIarenCeA.Perry)根据霍华德(EbenezerH

3、oward)“田园城市”(TheGardenCities)的设想,提出了邻里单位(NeighboUrhOOdUnit)的理论。他在给纽约区域规划委员会的报告中阐述了邻里单位的6条基本原则:(1)城市主要干道和过境交通不得穿越邻里,而应是邻里的边界。(2)邻里内部道路的布置应设计和建设成为尽端式和曲线形,并采用轻荷载路面,使内部保持安静、安全和低交通量的居住气氛。(3)邻里的人口应与维持一个小学的规模相适应。(4)邻里的中心建筑是小学,它与其他为邻里服务的设施一起放在中心公共场地或绿地上。(5)邻里占地约160英亩,密度为每英亩10户。它的形状应考虑孩子步行上学都不超过半英里。(6)邻里单位的服

4、务设施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一个位于小学附近的社区中心。邻里单位的理论得以实施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首先是在伦敦外围的卫星城中。著名的哈罗(Har1ow)新城由4个居住区(Vi1Iage)组成,每个居住区划分为24个邻里单位。全城共有13个邻里单位。以后世界各地相继仿效。70年代美国兴建的哥伦比亚新城仍然遵循这些原则,各个社区下分成若干邻里。巴黎周围的5个新城都是吸收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发展起来的。建国初期,我们在居住区规划中也曾应用了邻里单位的经验。如上海的曹杨新村等。当时我们正全面学习苏联,生活区多设计为“街坊”形式。周边式的街坊布置和单元式的住宅设计在不少城市产生广泛的影响。北京的三里

5、河和百万庄的双周边布局的街坊,是从苏联周边式街坊演变出来的。1956年为适应现代化生活和交通的需要,苏联提出了小区的理论。这个理论迅速传到我国。小区一词即是由俄文“Mnkpopaqoh”直译过来。它的设计原则是:(1)被城市道路所包围的居住地段。(2)有一套完善的H常使用的生活福利文化设施,包括一贯制学校、托幼、饭馆、商店等。(3)形成完整的建筑群,创造便于生活的空间。苏联最早的一个实验小区莫斯科新契尔穆舍克区9号街坊体现了上述原则,但还保留了街坊的名称。而北京的第一个小区夕照寺小区还能看出街坊中轴线和对称的布局手法。1959年苏联组织了一次莫斯科西南区的住宅区规划方案的国际竞赛。这次竞赛对居

6、住区规划设计产生深远的膨响。这个试点居住区占地75公顷,要求住1.52万人。方案中反映了居住区布局的特点:(1)密切结合原有地形,建筑自由布置。(2)居住区分若干小区,每一小区容纳50006000人;小区内分若干住宅组,每组有IOoo2000人。(3)居住区、小区和住宅组分别设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4)车行与人行分成两个系统。居住区有完整的绿化系统沟通。此后,小区规划的原则和手法在我国被普遍地采用,并不断地得到发展。二、居住环境“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定数量的人住在一起形成了基层社会结构,因此研究居住环境必然涉及居住的社会性。分析过去的社会环境,试看历史长期形成的街坊有其规律可循。热闹的大街

7、上人流熙熙攘攘,具有浓厚的城市气氛,方便居民购物活动。进入街坊小巷则安静幽雅。住家内向,有自己的室内外生活空间,与外界隔离。小巷就是居民的社交场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居住形态也要发生变化。大家庭分裂成小家庭,封闭的独家独院为开放式的群居所代替。布局形式要适应变化了的居住形态。但是传统街坊所具有的环境质量,可以在我们的居住区规划中加以借鉴。首先是居住的社会性。居民的相互交往和作用是居住区赖以存在的基本因素。居住区建起来后,如果邻居们相邻不相往,长期不能形成牢固的社会结构,则不利于安定的生活。被称为“兵营式”、一排又一排、前后左右对齐的住宅布局所以不好,除了给人以呆板、单调的感觉以外,问题还在

8、于缺乏足够的场所供居民进行交往和休闲活动。因此要求规划师和建筑师寻求一种适合现代居住生活、有利邻里交往的住宅布置形式。住宅分组团布置,便于形成内向庭院。住宅的单元入口开向内院,庭院要具有优美的室外环境和良好的生活空间,人们上下班都能见面,有事也好互相照顾,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亲和的邻里关系。我们不妨把组团的布置形式称之为新型的“扩大了的四合院”。居民委员会是实践中行之有效的一种群众自治组织。住宅组团的大小可因地制宜。在人口集中和建筑密度高的地方,每个组团可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团组成一个居民委员会。组团的形式也可多种多样。总之,规划的中心思想是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邻

9、里交往的场所。良好的居住环境包含着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日照、通风、安静、安全、整洁、美观以至人际交往等条件既是生理上的需要,又是精神上的要求。例如,人们经常暴露在噪声的干扰之中,往往引起生理和心理的变态:突发性的噪声会使情绪烦躁不安。要采取各种措施,包括防止噪声源迫近住宅、中小学、托幼等设施。要妥善确定噪声源旁的建筑布置。在噪声源周围要设置绿化带或隔音墙等防护装置。三、空间环境居住空间是城市空间的连续。城市.生活必然会渗透到居住区里来,文化、教育、商业、娱乐等人际相互作用也会在这里经常进行。但居住空间毕竟有别于城市空间。从居民的环境心理分析,在居住空间里人们不但需要有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场所,

10、而且还要求有安逸、私密的小天地。在工作之余能安心学习、消遣、休息和从事家务活动,并且不受外界的干扰。集体与个体、暴露与隐蔽、公开与私密,在居住区里是交替存在着的。例如在炎热的夏天,回家洗完澡在院子里凉爽一番就不愿被人家看见。如果单身深夜回来,经过阴暗的小路担心有坏人袭击,就希望别人看见他,如此等等。目前许多新建的居住区道路四通八达,人车到处穿行,安全得不到保障。任何人都可以大摇大摆地在居住区里进进出出,坏人在这里作案,不易引起注意,逃窜也很容易。在目前,居住区里往往存在着不少“剩余空间由于在规划设计中对这些空间未作精心的安排,因此使这些空间成了“消极的空间在这里,道路两旁脏物遍地,空地上野草丛

11、生,特别是人迹罕到的音兄往往成为藏污纳垢的地方。为此必须把“消极的空间”转化成为“积极的空间”,也就是在居住区规划设计和建设中要把剩余空间充分利用起来,并且把它置于居民的视线范围之内。要使这些空间真正成为美国建筑师、犯罪心理学家纽曼(OSCarNeWman)所说的“可以防卫的空间“(DefenSib1eSpace)0积极空间的开辟要密切结合人的活动需要和心理环境的特点,并且在规划方案中就能体现出来。比如居住区内部道路两旁应尽量布置对居民有积极作用的设施,如商店、文化站、管理处、绿地、住宅等等。使街道不仅是出行的通道,还是活跃的生活场所。这样人们乐于在此通行,并且对它有丰富多采的感觉,即使晚间经

12、过这里,也有一种安全感。如果街道两旁是高高的围墙,人们往往不愿在此久留,心里总想尽快地走完这段路。当临路的高大围墙(如锅炉房煤场)是不可避免时,也应在围墙与道路之间设置些服务性建筑,或留出一条绿带,放些花架、座椅等设施,使消极空间变成为积极空间。将居住区的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形成不同的领域,是一种较好的规划设计办法。当人们进入居住小区时便是第一层次,从小区进入住宅组团乃是第二个层次;然后进入自己的家,就是第三个层次了。这样居住空间便形成了序列:从公共空间(城市街道)T半公共空间(小区所有的空间)T半私有空间(组团所有的空间)T私有空间(首层住户的小院和住宅户内的空间)。如此层层深入,各有各的

13、领域范围。同时在小区和组团的入口处设置有形或无形的遮拦,如围墙、花墙、门垛、门头、标志性建筑等,造成实际上和心理上的障碍,防止闲人任意入内。在这样的环境里老人有地方休息、聊天、锻炼身体,儿童有地方游戏玩耍,尽情欢跳,成年人也能各得其所。让所有空间充满了生活气息,又令人感到安全舒适,那么居民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主人翁自豪感。四、生活环境居住区规划中必须充分地考虑居民的需要,妥善地、恰当地安排好各项生活服务设施,为他们提供方便的生活环境。人们的生活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不断发展的,为此生活服务设施的设置,一定要充分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在规划中要掌握人的活动规律和日

14、常行为轨迹,提出相应的对策,并且要留有余地。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国民收入不高,产品还不够丰富.人们在选购耐用消费品时总要精打细算,那怕距离远点还是到商品齐全的大型商场去挑选。小区内设置规模不大不小的百货商店往往无人问津。另一方面,商业、服务业的经营管理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有本身的合理规模、服务范围和布点要求。在强调为人民服务指导思想的同时,引进了竞争机制。国营商店与集市贸易同时并存,国营、集体、私营企业和个体户相互竞争,繁荣了市场,扩大了购买者的选择范围。这些变化必然要反映到规划中来。其次我国双职工多。他们的购物活动往往是利用卜.班的回家途中进行。所以沿城市道路布置商店这种传统手法在现

15、代生活环境中还是适用的。这种布置方式不但使用方便,而且商店扩大了服务面,使顾客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为此这种充满城市气息的商业街至今仍为我国居民葬闻乐见的形式。再是人们出行的心理一抄近路,不愿走回头路。生活服务设施的布点要顺乎居民的流向和流线。对商业经营来说叫做“一步三市”一差一步就会膨响营业效果。居住区中的自行车库如果位置安排不当,不是放在上下班必经之处,有的居民可能宁愿冒丢失的风险,把车放在楼道里,而不愿多走几步放在车库里。在观察研究人的行为轨迹的时候,不难发现居民经常把他们住所附近的绿地当作室外生活空间。在这里,早上锻炼身体,傍晚散步聊天:青少年更喜欢在这里蹦蹦跳跳。因为离家近,使用效率

16、比那些规模大、设施齐全的公园要高得多。调查还发现学龄前儿童最爱去玩的地方往往是他们的家门口单元入口门。在这里他们一出门就能找到邻居的小朋友玩,大人在楼里也能看到他们,因此比较放心。要充分注意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新问题。众多的老人绝大部分时间要在居住区内度过。他们不甘寂寞,又怕吵闹;不愿呆在家里无所事事,又怕出去体力不济。要针对他们的特殊需要,为他们提供修身养心、文化娱乐、社会交往以及从事轻微体力和脑力劳动的设施和场所,让他们欢度晚年。五、交通环境交通是维系城市生命的必要手段。如果我们把城市交通比喻为人体动脉的话,那么进入居住区、小区、组团的交通犹如支血管和微血管,组团内交通则是它的末梢。分析人的出行频率,可以看出比例最大的是上下班交通。居住区内的人车流量高峰也集中在上下班时间。其余的交通有外出购物、访亲问友、文化娱乐、逛大街、上公园等等。因此,可以认为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