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特征技术模式及发展.doc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特征技术模式及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特征技术模式及发展.doc(1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特征技术模式及发展摘要:为促进我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综述了各区域农作物秸秆资源产生、利用现状及现有技术模式。2016年全国秸秆理论资源量达到9.84108t,可收集量达到8.24108t,玉米、水稻和小麦三类农作物秸秆占总量的83.51%。秸秆已利用量为6.73108t,综合利用率达到81.68%,其中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利用率分别为47.20%、17.99%、11.79%、2.23%、2.47%,形成农用为主的综合利用格局。不同区域之间秸秆利用水平差异显著,华北区、西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东北区秸秆综合利用率依次为94.73%、89.21
2、%、88.89%、83.01%、74.27%、63.43%。全国秸秆利用技术模式可分为秸秆还田利用型和循环利用型两大类,其中秸秆还田模式主要有玉米秸秆深翻养地还田模式、棉花秸秆深翻还田技术模式、麦秸覆盖玉米秸秆旋耕还田技术模式、少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模式、稻麦(油)秸秆粉碎旋耕还田技术模式、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技术模式;秸秆循环利用模式主要有秸-饲-肥种养结合技术模式、秸-沼-肥能源生态技术模式、秸-菌-肥基质利用技术模式、秸-炭-肥还田改土技术模式。为进一步促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提出了构建整体推进的工作体系、全量利用的技术体系、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相互结合的对策建议。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
3、秆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分布广泛。随着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十四连丰”的巨大成就,其副产品秸秆的产生量也日益增长。但是伴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劳动力转移、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和各类替代原料的应用,秸秆利用方式和利用途径出现极大变化1,2,区域性、季节性、结构性过剩现象不断凸显,露天焚烧屡禁不止,秸秆处理利用面临着严峻挑战。亟需在现有秸秆综合利用基础上加快构建可持续运行的技术模式和配套政策,才能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健康发展。本文全面解析了目前我国秸秆产生和综合利用现状,综述了秸秆利用主要技术模式,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旨在为推动全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有序开展提供理论支持。1秸秆产生与利用
4、现状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16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秸秆产生总量达到9.84108t,玉米、水稻、小麦、棉花、油菜、花生、豆类、薯类、其他作物秸秆产生量分别占秸秆总量的41.92%、23.23%、18.36%、2.44%、3.10%、2.04%、2.84%、3.74%、2.33%3。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作物占比达到83.51%,是秸秆的主要来源4。全国秸秆可收集量约为8.24108t,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简称“五料化”)利用总量达到6.73108t,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1.68%3,其中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率分别为47.20%、17.99%、11.7
5、9%、2.23%、2.47%,已经形成了农用为主的综合利用格局5。秸秆产生和利用与地形地貌、自然条件、农业活动、经济特点有密切关系6,因而具有广泛的区域差异性。据农业农村部统计,秸秆产生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华东区、中南区、东北区、华北区、西北区、西南区,分别占全国秸秆总量的24.31%、22.82%、21.63%、12.29%、10.25%、8.69%3,主要集中在华东、中南和东北地区7。表1显示,不同区域之间,华北区秸秆综合利用率最高,达到94.73%;其余依次为西北区89.21%、华东区88.89%、中南区83.01%、西南区74.27%;东北区利用率最低,仅为63.43%,表明东北地区是我国
6、秸秆综合利用的重点和难点区域5。华北区主要以肥料化利用为主,饲料化利用为辅,利用量分别占该区秸秆可收集量的54.21%、25.80%;西北区则是饲料化和肥料化同步推进,利用量占比均达到38%;华东区和中南区重点以肥料化利用为主,利用比例分别为60.92%、53.02%;东北区和西南区利用结构相似,均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为重点途径,其中东北区三者利用比例分别为29.19%、14.88%、16.41%,西南区为37.38%、18.08%、13.96%3。表明不同地区根据区域实际情况,推动秸秆利用途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主要模式秸秆综合利用的好坏关键在于构建的模式是否能够可
7、持续运行。长期以来,各地结合地域环境及资源配置特点,集成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等成熟实用技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综合利用技术模式。总体来看,主要可分为秸秆还田利用和秸秆循环利用两大类。2.1秸秆还田利用技术模式秸秆还田是目前秸秆综合利用最重要、最普遍的技术途径。通过农业机械将收获后秸秆粉碎并抛撒在田间后耕翻掩埋8,或将整株秸秆9、高留茬秸秆10直接覆盖于土壤表层,能够实现蓄水保墒、增加地表积温及土壤肥力的目的11,12,具有快捷方便、高效低耗等优点。按种植制度划分,秸秆还田模式可分为玉米秸秆深翻养地技术模式、棉花秸秆深翻还田技术模式、麦秸覆盖玉米秸旋耕还田技术模式、少免耕秸秆覆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农作物 秸秆 资源 利用 特征 技术 模式 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