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液氢储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doc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1951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温液氢储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低温液氢储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低温液氢储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低温液氢储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低温液氢储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低温液氢储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低温液氢储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低温液氢储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低温液氢储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低温液氢储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低温液氢储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低温液氢储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低温液氢储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低温液氢储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低温液氢储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低温液氢储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低温液氢储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低温液氢储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低温液氢储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低温液氢储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温液氢储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doc(1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低温液氢储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1引言能源一直是人类发展的永恒话题,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人类的发展史也是能源的更迭史。自18世纪拉瓦锡给氢命名以来,对氢的研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氢能具有储量大、热值高、零污染等无与伦比的优势,能很好解决人类社会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迫在眉睫的问题。目前,氢能已由曾经所谓的“未来能源”开始逐步应用于低温液体火箭、汽车、船舶和飞机的动力源,以及燃料电池中。目前有两个重要问题制约着氢能发展,一是氢的制取,二是氢的储存。对于氢的制取,目前工业大规模使用的制取方法主要以电解水和甲烷水蒸气重整制氢(Steammethanereforming,SM)为主,也有一些生物制

2、氢方面的研究,主要问题是电解水耗能太大,成本太高,显得得不偿失;而甲烷重整相对而言成本较低,但其产生的CO及CO2温室气体不利于环境友好对于氢的储存,目前获得广泛关注的储氢技术主要有高压储氢、低温液态储氢以及金属氢化物储氢。当然也不乏一些新的储氢技术,主要是一些新型的储氢材料,包括有机溶液储氢以及纳米碳管储氢等,其在实验室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能,表现出巨大潜力。但由于难以批量生产、成本过高、脱氢效率低等原因,目前距大规模的工业应用还有一定距离。2主要储氢技术高压储氢是常温下将气态的氢压缩至高压状态而储存在气罐中。目前储氢气罐的压力主要有15、35、70MPa三种。15MPa的高压储氢气罐为普

3、通的钢制储氢气罐,其设计制造技术成熟,成本相对较低,对压缩机的压力要求低,能耗也相应较低,但其气罐质量很大,单位储氢密度小,储氢效率低。随着氢能开始在汽车燃料电池中取得应用,对储氢罐的储氢密度与储氢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普通的钢制储氢气罐不再适用,轻质高压储氢容器成为研究重点。轻质高压储氢容器多为金属内胆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储氢罐,目前35MPa已是较成熟的技术,70MPa则是研究的热点,在丰田2014年年底上市的氢燃料电池汽车Mirai上,应用了70MPa的储氢技术,目前国内也有许多企业完成了70MPa高压氢燃料电池汽车储氢罐的研发工作。低温液态储氢是先将氢气液化,然后储存在低温绝热容器中。由于液

4、氢密度为70.78kg/m3,是标况下氢气密度008342kg/m3的近850倍,即使将氢气压缩至15MPa,甚至35、70MPa,其单位体积的储存量也比不上液态储存。单从储能密度上考虑,低温液态储氢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方式。但由于液氢的沸点极低(2037K),与环境温差极大,对容器的绝热要求很高,且液化过程耗能极大。因此对于大量、远距离的储运,采用低温液态的方式才可能体现出优势。目前液氢主要作为低温推进剂用于航天中,而对于以液氢为动力的汽车与无人机的液氢贮箱也有一些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金属氢化物储氢是采用某些金属或合金与氢气形成化合物,而对形成的氢化物加热又会释放出氢气,从而实

5、现对氢的储存与释放。这种方式安全性好、氢气纯度高、单位体积储氢密度高,但单位质量储氢密度低、吸放氢气速率较低。该项技术目前存在两大关键问题,一是在大规模应用中提高储氢材料的储氢量,二是降低材料成本并节约贵重金属。目前来看,金属氢化物储氢还处在实验研究阶段。表1总结归纳了以上三种主要储氢方式的优缺点以及目前主要的应用。横向对比三种主要的储氢技术,高压储氢目前发展最为成熟,应用也最为广泛,但在储氢密度及安全性方面存在瓶颈;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则表现出巨大潜力,但目前还处在研究阶段;低温液态储氢技术具有单位质量和单位体积储氢密度大的绝对优势,但目前储存成本过高,主要体现在液化过程耗能大,以及对储氢容器

6、的绝热性能要求极高两个方面,目前低温液氢技术多用于航天,但也越来越有向民用发展的趋势。本文将着重探讨低温液化储氢技术的发展及其主要的技术手段,包括低温绝热技术与低温储罐设计,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发展趋势。3低温绝热技术低温绝热技术是低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也是实现低温液体储存的核心技术手段,按照是否有外界主动提供能量可分为被动绝热和主动绝热两大方式。被动绝热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各种低温设备中;而主动绝热技术由于需外界的能量输入,虽能达到更好的绝热效果,甚至做到零蒸发存储(Zeroboiloff,ZBO),但也势必带来一些问题,如需要其他的附加设备而增加整套装置的体积与重量,制冷机效率低、能

7、耗大、得不偿失,成本高、经济性差。31被动技术被动绝热技术不依靠外界能量输入来实现热量的转移,而是通过物理结构设计,来减少热量的漏入而减少冷损。一种明显的思路是通过增加热阻来减少漏热,如传统的堆积绝热、真空绝热等。此外,一种新型的变密度多层绝热技术(Variabledensitymultilayerinsulation,VDMLI),也是类似的基本思路来减少漏热。311传统技术常用的传统低温绝热主要有堆积绝热、高真空、真空粉末、真空多层等方式,绝热原理及性能如表2所示。312变密度多层绝热对于常规多层绝热的研究表明,在高温侧辐射热流占主导,而在低温侧辐射屏之间的固体导热热流显著增加。Hasti

8、ngsLJ等和MartinJJ等首先提出VDMLI(变密度多层绝热)结构,认为可在辐射热流占主导的高温侧使用较大的层密度来减少辐射换热,而在低温侧使用较小的层密度来减少固体材料导热,来优化多层绝热材料的整体性能。国内的一些学者也对VDMLI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朱浩唯等研究了多层绝热结构的最优化层密度分布方式与绝热系统各参数之间的关系;王莹等对火箭低温推进剂储罐外的VDMLI结构进行了传热研究,认为VDMLI比MLI结构具有更轻的质量和更好的绝热效果,且热边界温度对VDMLI的绝热性能有主要影响;王田刚等通过正交实验法对VDMLI的层密度设计了不同的组合方案,并通过传热模型分析,确定了不同的热端

9、温度下所需的最小厚度。相比于传统的多层绝热,VDMLI技术有更好的绝热性能,且在重量上也更具优势,相关研究表明,在低温推进剂长期在轨储存方面,采用VDMLI技术与传统的多层绝热相比,推进剂蒸发量减少近60%,而绝热材料质量减少近40%。313辐射制冷辐射传热是一种重要的传热方式,尤其在空间中更显得尤为重要。SunXW等通过理论计算认为,在轨液氢低温储罐可通过辐射向空间的深冷环境放热,从而做到液氢在两年时间内的零蒸发储存。利用飞行器姿态与结构,将向空间约27K的冷背景传热的辐射制冷机作为一种非机械制冷机,也有诸多优点,如无运动部件、无振动、可靠性高、无需主动耗能、不产生额外热量,但由于太空环境复

10、杂,太阳照射处可达近6000K高温,而背阳处则直接面对宇宙深冷背景,因此辐射制冷对飞行器的飞行姿态要求很高。32主动技术主动绝热技术是通过以耗能为代价来主动实现热量转移,常见的手段是采用制冷机来主动提供冷量,与外界的漏热平衡,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绝热效果。主动技术常用在一些闪蒸气(Boiloffgas,BOG)再液化流程中,如LNG船的再液化流程及核磁共振仪中液氦的再液化等。航天技术中主动绝热技术常用来提供低温液体推进剂的零蒸发储存(Zeroboiloff,ZBO),在被动绝热基础上,通过制冷机主动耗能提供冷量来进行热量转移,实现低温液体零蒸发。此技术最早由NASA在20世纪末提出,为实现火星探

11、测而需低温推进剂长期在轨储存。目前这项技术在地面上已能实现液氧及液氢的ZBO储存,但在空间中受限于低温制冷机的效率问题,液氢在轨ZBO还没取得突破,但也能大大减少其蒸发量。321零蒸发技术发展早在1999年,NASA的Glenn研究中心就对液氢的零蒸发储存进行了试验,来验证使用当时的技术实现ZBO概念的可行性。试验装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球型储罐直径为139m,采用高真空多层绝热,储罐顶部配有一台两级GM制冷机,第一级提供20W35K制冷量,第二级提供175W18K制冷量。二级冷头与储罐中的冷凝器相连,一级冷头与铜叶片相连,铜叶片位于真空层中,作为冷屏来进一步减少辐射漏热。制冷机工作时,当排气阀

12、关闭后,罐内压力持续而稳定下降,制冷机工作8h后,可实现罐内液氢的零蒸发,但冷凝换热器存在高达8K的温度梯度,这就需冷头提供更低的温度,从而导致制冷机功率的升高及效率的下降。且这项试验在地面环境下进行,主要是通过自然对流来换热,而该种方式在空间中无法实现,此外试验中使用的是工业制冷机。在随后的2001年,Marshall空间飞行中心采用喷杆与制冷机相结合,采用强制对流换热的方式,实现了液氢的零蒸发储存,且沿换热器轴向传热温差仅有2K。试验装置如图2所示,储罐容积18m3,制冷机安装在柱状储罐底部,能提供30W20K制冷量,液氢在循环泵的作用下,从罐体底部流经制冷机冷头获得冷量后,经喷杆喷射进入

13、储罐中,与罐中液体进行强制对流换热,带走罐内热量,实现零蒸发储存。2004年,Glenn研究中心使用航天用脉管制冷机、而非工业制冷机来进行液氮的ZBO试验。试验装置见图3,球型储罐直径142m,外侧布置有多层绝热,制冷机位于储罐顶部,通过热管与储罐中的翅片管换热器相连,能提供10W95K制冷量。储罐底部布置有浸没式混流泵进行混流,破坏热分层。系统成功实现储罐内液氮的零蒸发,但制冷机与低温液体间存在高达69K的温度梯度,且混流泵会带来额外的热量。此后,通过液体罐内冷却的方式被搁置,试图寻找制冷机与储罐更好的连接方式。2007年,PlachtaDW等提出一种新的流程来减少低温液体的蒸发,认为储罐外

14、布置一个大面积气体冷却屏,能大大减少蒸发量,被称为大面积冷却屏(Boardareacooled,BAC)技术,该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低温液体储罐外布置有多层绝热与大面积冷屏,冷屏是由多根气体管路缠绕布置组成,冷屏与制冷机构成制冷回路,给储罐内的液体提供冷量,制冷机为布雷顿制冷机,循环工质为低温氦气,压缩后的氦气经透平膨胀机膨胀获得冷量。这种BAC技术的独特之处在于罐内的热量通过布置在储罐外部、与制冷机相连的气体循环回路转移,相比于以往将换热器布置在储罐内部的方法更有效,温度梯度大大减少。由此,ZBO技术根据使用的制冷机不同而分为两类:逆布雷顿式(everseturboBraytoncycle

15、,TBC)与分离式(斯特林、脉管、GM等)。分离式制冷机的冷指一般较小,很难与较大的储罐集成;而TBC通过压缩机提供动力,可将冷量通过布置在储罐外部的冷屏较均匀分布,且冷屏中的介质与制冷机工质相同,无需额外的换热器。此后,针对BAC技术用于空间在轨飞行的低温推进剂贮箱,NASA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这项技术,已实现了液氮液氧的零蒸发。但对于液氢,受限于20K温区制冷机技术的效率等问题,虽未能做到零蒸发,但也大大减少了蒸发量。2017年,NASA完成了地面上集制冷储存一体式大型液氢贮槽(IAS)的测试,如图5所示。该系统用来给航天飞行器提供液氢,系统使用低温氦气来冷却氢,采用的林德L1620闭式逆布雷顿制冷循环在20K提供390W冷量,系统经测试成功完成了三个主要目标:液氢的零损失储存和转移、推进剂的致密化及氢气液化。该系统是ZBO技术在地面上的一次应用,对今后ZBO技术从空间到地面,乃至从航天军工向民用转移均具有重要意义。322问题与难点主动绝热技术是在低温制冷机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也受限于低温制冷机技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难点有:(1)低温制冷机的效率问题还需进一步突破,特别是对于航天用的20K或更低温区小型低温制冷机,效率较低,且需考虑散热、能耗、重量及振动等问题。(2)对于储罐自增压与热分层机理与模型有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电力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