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下编.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223427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下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下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下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下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下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下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下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一、教学目的: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以及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经验,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过程有总体的了解。二、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我国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经验和不足三、教学难点: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经验和不足四、教学时间:4学时五、主要内容:本编综述走向辉煌的五十年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二、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四、基本历史线索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

2、党人在新中国的发展问题上,达成了三个基本共识:革命的成功标志这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转到城市,中心任务由革命战争转到和平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并且这个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人民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条件。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实践,基本上都是按照这种共识进行的。(补充建国后国际国内形势)一、建国后的国际国内形势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过渡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从国情出发,按照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共同纲领精神,带领全国人民认真实践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1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揭开了中国政治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中国的特殊国情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建立的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建立的国家政权不是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共和国。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对过渡时期的国家性质,政权机构,人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规定的国家性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为建国的政治基础,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

4、资产阶级及其他的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2 .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使党和政府有了在全国实践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可能。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就已经说明: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是人民共和国的五种经济成分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共同纲领又进一步规定了“各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奠定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经济制度的基本框架。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实现农业国

5、到工业国的转变,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成分,削弱资本主义成分,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准备。3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思想建国初期,党和人民政府以极大的决心和能力迅速涤荡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消灭了严重危害社会风气的吸毒贩毒,卖淫嫖娼,聚众赌博和封建迷信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了健康的道德风尚和社会氛围。在教育方面,建立和加强革命教育;扩大招生数量,以适应大规模经济,文化建设之需;科学文化方面,设立中国科学院;在文艺工作方面,提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同时中国共产党在知识分子中间组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总之,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既有社会主义

6、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两种因素不断碰撞,冲突和较量,发展的总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发展壮大,资本主义因素被削弱和限制。三、社会主义国营领导地位的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在没收官僚资本,管制,代管和征用及征购的外资企业转变为国营经济,在加上解放区原有的公营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 .没收官僚资本没收官僚资本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新中国建立后按照社会主义原则组织经济成分的一项重要政策。中国官僚资本是伴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日益发展的一种经济成分,在抗战胜利后达到顶峰,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由于官僚资本是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因而摧毁它就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同时从消灭大

7、资本主义看,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这本身就具有社会主义改造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开端。在没收官僚资本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即不打碎他们原有的机构,而是先按照原来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实行监督生产,然后逐步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这样的方针,既避免了新旧交替中可能的损失和混乱,保证企业生产系统和技术部门的完整性,有利于生产事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便于从解放区来的干部逐步学习和掌握过去所缺乏的管理生产和知识经验。2 .处理部分外资在华企业随着各大城市的解放,人民政府还废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收回了海关,管制了贸易,实现了经济自主权。对于在华的外资企业,没有采取没收的政策,只

8、是通过法令手段对他们进行管理和监督。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宣布管制中共的在美资产,中国政府针锋相对,宣布管制美国企业和美国政府在华的一切财产。后来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禁运政策,中国政府也相应地对在华企业采取代管,征用等措施,到1954年初,外资企业所剩无几。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管制,代管,征用和征购外资企业,连同原革命根据地生长起来的公有经济,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据统计,1949年底,全国工业固定资产,国营工业就占到80.7%。国营经济还控制了全国金融,外贸,铁路及大部分现代化交通运输事业。3 .解放区原有的公营经济4 .意义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为国

9、家政权的巩固奠定经济基础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使中国能在建国初期的艰苦环境中,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战争威胁。(2)保证国家经济的新民主主义性质使政府有力量和条件对殖民地色彩浓厚的其他经济成分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使各种经济成分沿着新民主主义轨道,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分工合作。(3)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物质前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物质前提。第二节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从建国开始,在不到七年的时间里,于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宣布“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已经在我

10、国建立起来”。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做出的正确选择。一、工业化的任务与发展道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是中国真正获得独立和走向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到1953年,中国已经具备了将实现工业化提上日程的国内和国际环境:1 .从国内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全国的工商业做了合理的调整,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民经济,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争取国民经济好转的三个条件已经实现。2 .从国际上看,朝鲜战场上,战火已经熄灭,周边的局势已经稳定,同时苏联同意给中国提供经济援助。国际条件比较有利。新中国的工业化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开始起步的,一五计划是在中央领导下,

11、由周恩来,陈云,李富春等主持编制的,这个计划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参照了苏联的经验,加上反复修改,做法慎重,成为切实可行的计划。1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1953年,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一化三改”,为了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的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

12、和文化生活水平。3 .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我国的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进行有计划的工业化建设的起点非常低,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有依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迅速改变,只有钢铁和机器制造也发展了,轻工业装备才有保隙,才能给农业更大的支持只有能源和运输业发展了,才能使整个国民经济正常运转,同时我国处于和美国军事对峙时期,需要我们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增强国防力量。(2)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但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因为他们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积累建设资金,需要人民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但在扩大积累的同时,也

13、要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一五计划在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上,既保证了国家建设,又注意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必须采取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这不仅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向,是中国人民的主体性选择,而且在当时也具备了基本条件:1 .社会主义性质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有了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这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基本条件;2 .资本主义经济无力承担国家工业化的任务资本主义经济先天不足,难以承担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任务,这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又一个基本条件。3 .国际环境的客观要求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是我们选择社会主义的重要外因。4 .

14、农业发展状况的客观要求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同样是生产力发展和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客观要求。5 .人民的普遍心理要求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当时人们的普遍心理要求。第三节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到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迅速发展。中共中央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积累了重要历史经验。一、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的合作化1 .个体农业的改造全国的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提高,农业生产力获得了很大的解放,农村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但是小农经济分散落后,力量薄弱,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

15、提供工业原料,资金和市场的需要,小农经济也不利于兴办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同时还可能造成农村的两极分化,因此,需要引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 1951年9月到1953年底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大量发展互助组,有重点地发展初级农业合作社。建国之初,政府就在已经完成土改的地方,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领导农民广泛组织互助组,开始试办初级社。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标志着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正式开始。会议之后,由于中共中央此时把土改后农民的求富欲望当成是资本主义的自发倾向加以否定,对互助合作下达的指标过高,多数农村干部习惯于

16、政治运动的工作方法,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打击单干农民,强迫编组的现象,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行。为了纠正问题,有效地领导农业互助活动,1953年4月,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批评了急躁冒进的倾向,强调了稳步前进的方针,会后对农业工作进行了整顿,稳定了农民的生产情绪。(2) 1953年春到1955年,第二阶段的特点是以发展半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中心。1953年下半年,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中共中央的农村工作政策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开始进行以生产合作化为中心的环节的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随之而来的1954年是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发展的一年。但是长期习惯小私有和家庭经营传统深厚的中国农民,一时间很难接受这种整齐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