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游原有关的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乐游原有关的诗词鉴赏.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乐游原”有关的诗词鉴赏相同的题目,李商隐、杜牧写出不同味道,都是一流好诗,并称绝唱目录1 .乐游原的来历乐游原,是长安城南的一片高地,早在汉朝就是皇家风景名胜区,当时叫作乐游苑。当年,汉宣帝和许皇后到这里游览,乐不思归。后来许皇后难产而死,就安葬在这里,汉宣帝为她立庙,名字就是乐游庙。再后来,乐游苑因为地势高,以讹传讹,成了乐游原。乐游原得名于汉代。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秦汉时代,曲江池一带就以风景秀丽而负有盛名。汉宣帝时,这里被称为乐游苑。一次,汉宣帝偕许皇后出游至此,迷恋于绚丽的风光,以至于“乐不思归”。后来在此处建有乐游庙,乐游原就以庙得名。乐游原是唐长安城的最高点,地势高平轩敞,为登
2、高览胜最佳景地。唐太平公主在此添造亭阁,营造了当时最大的私宅园林一一太平公主庄园。韩愈游太平公主庄诗云: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押城埋,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仅在乐游原上的一处园林,因太平公主谋反被没收后,就分赐给了宁、申、歧、薛四王,足以想见当时乐游原规模之大。后来四王又大加兴造,遂成为以冈原为特点的自然风景游览胜地。乐游原地势高耸,登原远眺,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视如掌。同时,它与南面的曲江芙蓉园和西南的大雁塔相距不远,眺望如在近前,景色十分宜人。因此,都人来此游赏者绍驿不绝。尤其是“每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仕女游戏,就此拔楔登高幄幕云布,车马填塞。”到了唐朝,乐游原已经被圈进了
3、长安城中,成了长安城的制高点,站在这里,全城的美景尽收眼底。而且,原上有庄严雄伟的青龙寺,再往南走就是风景优美的曲江池,算是“占尽城中好物华”。有唐三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再次驻足停留,留下了近百首乐游原诗词。2 .李商隐登乐游原但,要论以简单的内容表达最丰富的内心,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没有人能超越李商隐的这首登乐游原。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本诗是即景感怀之作。临近傍晚,诗人心情有些不畅,于是驾车登上乐游原,想借此驱散烦恼。夕阳虽是无限美好,但美好时光终究短暂,黄昏也即将来到。前二句解释了诗人驾车登乐游原的原因,后两句借景抒情,夕阳之下的景色都是无限美好,只可惜
4、这一切都是黄昏来临的前兆。“无限”二字表达了诗人对夕阳之景的极致赞美。“只是二字却笔锋一转,将热烈的赞美转入伤感和无奈,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两句诗涵义十分深刻,不仅是对自然景象,也是对诗人自身以及所处时代所发出的惋惜和感慨。此诗作于晚唐,时代没落之下是诗人的家国沉沦、身世迟暮之感。即使他仍心怀抱负,也再没有施展能力的机会了。自己就如同这处于夕阳之下的景物一般,纵使无限美好,也终不敌黄昏匆匆来临,夜色吞没一切。美好都是短暂易逝的,不由令人伤感。这首诗是李商隐诗中较为独特的,因为通篇没有用典,且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一反李诗常有的晦涩难懂,实为可贵。3
5、.杜牧登乐游原杜牧和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他也有一首登乐游原,我觉得也不错。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安史之乱后,由于曲江日渐破败湮灭,而人们的思想感情也变得越来越沉郁,所以更多地希望能到高地上来走一走,散散心。杜牧就是带着这种心情登乐游原的。希望通过登高骋目,以抒胸怀,缓解郁结心头的沉闷之气。秋风一起,天高气爽,本可极目千里。但令写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此时皇城的郊野竟然如同荒漠一片,连一棵像样的大树都没有了!安禄山叛乱,使国家基业彻底动摇,藩镇割据,战祸连绵,再加苛捐杂税,民生凋敝,“看取汉家何似业,五陵无树起秋
6、风!”使他敏锐地感觉到国脉衰微,国之将亡的征兆。安史之乱安禄山攻陷长安之初,杜甫春望诗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句,皇城和宫阙被砸的砸,烧的烧,到处都成了瓦砾堆,但树木还没有遭殃,到了杜牧晚年,登上乐游原远眺,城里城外不但更加破败,而且连一棵像样的大树也没有了。因为完全是真情实景,就显得格外真切自然,感人至深。4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潮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忆秦娥诗意/忆秦娥的意思清澈的溪水呜咽着,霜风吹散了云洗出山头的月亮。山头的月亮,将云迎接回来,又将云送走。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节。在凌霄台上眺望,没有音信。帆
7、船来来往往,天边是帝王的住所。忆秦娥赏析这一篇千古绝唱,永远照映着中华民族的吟坛声苑。打开一部词史,我们的诗心首先为它所震荡,为之沉思翘首,为之惊魂动魄。然而,它只是一曲四十六字的小令。通篇亦无幽岩跨豹之奇情、碧海掣鲸之壮采,只见他寥寥数笔,微微唱叹,却不知是所因何故,竟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艺术力量!每一循吟,重深此感,以为这真是一个绝大的文学奇迹。含咀英华,揽结秀实,正宜潜心涵咏,用志覃研。第一韵,三字短句。万籁俱寂、玉漏沉沉,忽有一缕箫声,采入耳际。那箫声,虽与笛韵同出瘦竹一枝,却与彼之噫亮飘扬迥异其致,只闻幽幽咽咽,轻绪柔丝,珠喉细语,无以过之,莫能名其美,无以传其境。复如曲折泉流,冰滩阻涩
8、,断续不居,隐显如泣,一个咽字,已传尽了这一枝箫的神韵。第二韵,七字长句。秦娥者谁?犹越艳吴娃,人以地分也。扬雄方言:“娥、嬴,好也。秦日娥。”必秦地之女流,可当此一娥字,易地易字,两失谐调,此又吾夏汉字组列规律法则之神奇,学者所当措意。秦娥之居,自为秦楼一一此何待言,翻成词废?盖以诗的“音组”以读之,必须是“秦娥一一梦断一一秦楼一一月,而自词章学之角度以求之,则分明又是“秦娥梦一一秦楼月”,双行并举,中间特以一“断”字为之维联,别成妙理。而必如是读,方觉两个秦字,重叠于唇齿之间(本音Cin第二声,齿音,即剧曲中之“尖字”;读作qin第二声者失其美矣),更呈异响。若味乎此,即有出而责备古代词人
9、:何用如此笨伯,而重复一个“毫无必要”的“秦”字?轻薄为文,以哂作者,古今一概,盖由不明曲词乃音学声家之事,倘假常人以“修改”之权、“润色”之职,势必挥大笔而涂去第二“秦”字,而浓墨书曰:“秦娥梦断高楼月”了!梦断者何?犹言梦醒,人而知之。但在此处,“断”字神情,与“醒”大异,与“梦回”“梦觉”“梦阑”亦总不相同。何者?醒者,回也,觉也,阑也,都是遽遽眠足,自然梦止,乃是最泛常、极普通的事情与语言。“断”即不然,分明有忽然惊觉、猝然张目之意态在焉。循是此言,“断”字乃非轻下。词人笔致,由选字之铮铮,知寄情之忒忒。箫声幽咽之下,接以梦断一一则梦为箫断耶?以事言,此为常理;以文言,斯即凡笔。如此解
10、词,总是一层“逻辑”意障,横亘胸中,难得超脱。箫之与梦,关系自存,然未必如常情凡笔所推。吾人于此,宜知想象:当秦娥之梦猝猝惊断,方其怅然追捕断梦之间,忽有灵箫,娓娓而来耳根,两相激发,更助迷惘,似续梦断一一适相会也,非相忤也。大诗人苏东坡不尝云乎:“客有吹洞箫者,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其声呜呜,不绝如缕。”此真不啻为吾人理解此篇的一个绝好注脚。四个“如”字,既得“咽”字之神韵,复传秦娥之心矣。箫宜静夜,尤宜月夜。”二十四桥名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言之最审。故当秦娥梦断,张目追寻,唯见满楼月色,皎然照人。而当此际,乃适逢吹箫人送来怨曲。其难入怀,为复何若!箫声怨咽,己不堪闻,一一然尤不似素月凝霜
11、,不堪多对。“寂寞起来搴绣幌,月明正在梨花上”。寂寞之怀,既激于怨箫,更愁于明月,于此,词人乃更复再叠用第三个“秦”字,而加重此一一“秦楼月”之力量!炼响凝辉,皆来传唤秦娥心境。而由此三字叠句,遂又过入另一天地。秦楼人月,相对不眠,月正凄迷,人犹怅惘,梦中之情,眼前之境,交相引惹。濯陵泣别,柳色青青,历岁经年,又逢此际。闺中少妇,本不知愁,一登翠楼,心惊碧柳,于是悔觅封侯,风烟万里,此时百感,齐上心头。可知箫也,梦也,月也,柳也,皆为此情而生,此景而设,一一四者一也。春柳为送别之时,秋月乃望归之候。自春徂秋,已经几度;兹复清秋素节,更盼归期有讯。都人士女,每值重阳九日,登乐游原以为观赏。身在高
12、原,四眺无际。向西一望,咸阳古道,直接长安,送客迎宾,车马络绎;此中宜有驿使,传递佳音一一然而自晨及昏,了无影响,音尘断绝,延好空劳,一一命局定矣,人未归也。至“音尘绝”三字,直如雷霆震耸!“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仿佛似之。音尘绝,心命绝,笔墨绝,而偏于此三字,重叠短句一韵,山崩而地拆,风变而日销。必具千钧力,出此三字声。音尘已绝,早即知之。非独一日一时也,而年年柳色,夜夜月光,总来织梦;今日登原,再证此“绝”。行将离去,所获者何?立一向之西风,沐满川之落照,而入我目者,独有汉家陵阙,苍苍莽莽,巍然而在。当此之际,乃觉凝时空于一点,混悲欢于百端,由秦娥一人一时之情,骤然升华而为吾国千秋万古
13、之心。盖自秦汉以逮隋唐,山河缔造,此地之崇陵,己非复帝王个人之葬所,乃民族全体之碑记也。良人不归,汉陵长在,词笔至此,箫也,梦也,月也,柳也,遂皆退出其次,吾人所感,乃极阔大,极崇伟,极悲壮!四十六字小令之所以独冠词史、成为千古绝唱者在此,为一大文学奇迹者亦在此。向来评此词者,谓为悲壮,是也。而又谓为衰飒,则非也。若衰飒矣,尚何悲壮之可云?二者不可混同。夫小令何以能悲壮?以其有伟大悲剧之质素在,唯伟大悲剧能唤起吾人之悲壮感,崇高感,而又包含人生哲理与命运感。见西风残照字样,即认定为衰飒,何其皮相一一盖不识悲剧文学真谛之故。论者又谓此词“破碎”,似“连缀”而成,一时乍见,竟莫知其意何居,云云。此
14、则只见其笔笔变换,笔笔重起,遂生错觉,而不识其潜气内转,脉络井然。全篇两片,一春柔,一秋肃;一婉丽,一豪旷;一以“秦楼月”为眼,一以“音尘绝”为目一一以“伤别”为关纽,以“浦陵伤别”、“汉家陵阙”家国之感为两处结穴。岂是破碎连缀之无章法、无意度之漫然闲笔乎?故学文第一不可见浅识陋。此词句句自然,而字字锤炼,沉声切响,掷地真作金石声。而抑扬顿挫,法度森然,无一字荒率空浮,无一处逞才使气。以是而言,设为太白之作,毋宁认是少陵之笔。其风格诚五代花间未见,亦非歌席诸曲之所能拟望,已开宋代词家格调。凡填此词,上下片两煞拍四字句之首字,必用去声,方为合律,方能起调如“汉”家“濡”陵是,其声如巨石浑金,斤两奇重;一用平声,音乐之美全失,后世知此理者寥寥,学词不知审音,精采迷其大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