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性气体中毒事件医疗卫生应急处理技术方案的说明.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22790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刺激性气体中毒事件医疗卫生应急处理技术方案的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刺激性气体中毒事件医疗卫生应急处理技术方案的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刺激性气体中毒事件医疗卫生应急处理技术方案的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刺激性气体中毒事件医疗卫生应急处理技术方案的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刺激性气体中毒事件医疗卫生应急处理技术方案的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刺激性气体中毒事件医疗卫生应急处理技术方案的说明.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刺激性气体中毒事件医疗卫生应急处理技术方案的说明1.1 当发生以急性呼吸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的群发性突发事件时,应首先考虑有刺激性中毒可能。1.2 肺水肿是吸入刺激性气体后最严重的临床表现,由于它的发生需一定的演进时间,临床称之为肺水肿的潜优期。潜伏期的长短与刺激性气体本身的理化性质、作用强度及吸入浓度与时间,有直接关系,毒性越强或强度越大,潜伏期越短,肺水肿也越严重。除此还除体质差异、治疗情况等因素有关。通常潜伏期数小时48小时,短者可不明显,长者则达72小时。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最常于刺激性化学物的生产、运输、使用等方面的意外事故,但也有因环境污染、造成中毒报道,如因在自来水中加漂白粉过量导致

2、地下恒温室、游泳池人员发生氯气中毒。在现代建筑材料、家具、室内装潢等火灾烟雾中也常会大量具有刺激性的热解物。1.3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刺激性化学物的生产、储运、运输、槽罐及其它容器进行综合管理和日常监测,在处理此类中毒事件时要注意及时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沟通。1.4 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事件的最终确认必须有国家认定的实验室空气浓度测定结果支持。对于出现死亡病例,或中毒人数在IOO人以上,或发生在特殊场合和人群的此类事件必须有两家同时具有国家认定资格的实验室相同结果的检测报告才可确认。现场快速检测方法不能作为确认依据。1.5 现场救治工作中,立即脱离现场环境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安静、保暖、

3、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予以糖皮质激素,有条件的可给予中性或碱性溶液雾化吸入或必可酮、喘乐宁等气雾剂喷入。1.6 红标患者有随时出现呼吸窘迫、心跳骤停的可能,应当尽快进行转运。所有负责转运的救护车辆必须有随车医生和护士,并配有氧气、气管切开、药物等抢救用品。1.7 呼吸机在重度中毒患者抢救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接诊医院必须具备的条件。1.8 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的分级诊断是为更全面地了解病情,便于掌握及有针对性地救治。1.9 刺激反应为接触急性刺激性气体后的一过性反应,尚未达到中毒程度,故不作为中毒处理。但为了预防和及时发现迟发性病变,避免由于处理不当而加重病情,对具有刺激反应的患者必需进行医学观

4、察,积极对症处理。1.10 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后,由于缺氧、肺动脉高压等皆可导致心脏损害,心电图检查可有相应的改变,故抢救中应重视这一检查。111及早纠正缺氧,控制病情进展,是防止发生治疗矛盾的重要环节。可根据患者病情和客观条件采取给氧方式,并防止吸入高浓度氧发生氧中毒,血气分析可作为监护指标。原则是用最低的有效氧浓度,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纠正低氧血症的目的,使动脉血氧分压维持8kPa(60mm1Ig)以上。重症者应用面罩间歇或持续正压给氧或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呼气末压力宜0.5kPa(5cmH20),或采用高频喷射通气疗法,对心脏功能影响小,可取得一定疗效。并可考虑肺外给氧如应用光量子血

5、疗法,作辅助治疗。常规不主张高压氧治疗。1.12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早期、足量、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是防治肺水肿及ARDS的关键,常用药物及剂量为刺激反应期地塞米松5IOmg/日,轻度中毒1030mg日,重度中毒3050mg日,通常连用35天,大剂量应用一般不超过壹周。为防止某些刺激性化学物引起肺纤维化,可在肺水肿控制后,小剂量口服激素1-2周。1.13 对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吸入急性刺激性气体后,中毒病情可更为复杂,或可诱发原有疾病,治疗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判断分级诊断及拟订治疗计划都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114严重中毒性呼吸系统损害治愈后,对各种不同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细支气管炎、反应性气道功能不全综合征(RADS)等,应作综合分析。因为发生以上情况的因素较复杂,与致病毒物品种、吸收方式、剂量、病变性质、严重程度、治疗情况以及病前既往健康状态等都有关系,可能是原有疾病被诱发,也可能是和本次中毒并无联系,故诊断应综合分析以得出合乎客观实际的结论,不能一出现以上病变,即诊断为“后遗症”,以免发生偏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