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的美学与可见的声音:抖音的媒介物质性批判.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23005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表面的美学与可见的声音:抖音的媒介物质性批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表面的美学与可见的声音:抖音的媒介物质性批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表面的美学与可见的声音:抖音的媒介物质性批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表面的美学与可见的声音:抖音的媒介物质性批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表面的美学与可见的声音:抖音的媒介物质性批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表面的美学与可见的声音:抖音的媒介物质性批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面的美学与可见的声音:抖音的媒介物质性批判.docx(1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表面的美学与可见的声音:抖音的媒介物质性批判车致新关键词抖音物质性界面声音触摸中图分类号)C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22) 03-0053-08 、绪论:抖音与方法正如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所提出的忠告,“我们对所有媒介的传统反应是:如何使用媒介至关重要。这就是技术白痴的麻木态度,因为媒介的内容好比是一片滋味鲜美的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来吸引看门狗的注意力”,近年来在以传播学为首的学术领域中,不乏对抖音这一 “新媒介”现象的关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其中的绝大部分研究都止步于抖音的“内容”层面,例如对抖音短视频的主题进行分类与梳理,或针对某一特定类型的短视频(例如美食

2、、古风、旅行、手势舞)进行个案研究,或借助迷因(Meme)等传统理论对抖音视频传播的同质化过程进行反思。虽然这些抖音研究看上去都是在探讨某种有关“媒介”的问题,然而由于“传播学”(作为美国冷战历史的产物)长期以来以“内容”为中心的学科范式与思维框架的限定,它们都未能真正从媒介自身的物质性层面思考抖音。当然,也有一些研究触及了抖音的技术层面,尤其是抖音所使用的算法机制。虽然短视频的分发/推荐算法的确是抖音的核心技术之一,但是算法(或所谓的“大数据”)的问题并不孤立地专属于“抖音”这个应用,比如以“快手”为代表的其他短视频应用也在不同程度上借助算法进行视频推荐,而字节跳动公司的另一款重要产品“今日

3、头条”更是完全依靠其高度智能化的算法推荐系统实现个性化的新闻分发。因此在本文看来,抖音之所以能够流行的关键原因不在于它如何调用了大数据或算法,而在于抖音自身独特的“媒介物质性” O换言之,有别于既有的以“内容”为中心的研究路径,本文尝试在“数码转型”(digitalturn)的历史与技术语境下重新启用自麦克卢汉“媒介即消息”以降的媒介理论资源,从媒介物质性的基础层面对抖音这一独特的“数字媒介”现象背后的美学一意识形态进行反思。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不仅将抖音视为一种反映着数字社会的核心症候的研究“对象”,还将抖音视为一种面向未来的研究“方法”。二、表面的美学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思想家齐格弗

4、里德克拉考尔(SiegfriedKracauer)曾在大众装饰(TheMassOrnament) 一书中指出:“决定一个时代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的,不是这个时代对自己的判断,而是其不引人瞩目的表面现象“。如果我们延续克拉考尔对于20世纪初魏玛德国的媒介与社会转型的思考,将理论的目光聚焦于百年之后的另一场以“数码转型”为名的媒介与社会变革时,将同样面对另外一种“表面”一一它看上去也并“不引人瞩目”,却无意识地透露了这个数字时代“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 一一这个字面意义上的“表面”,无疑就是充斥着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的“图形用户界面 (GraphicalUserlnterface)。如果从“图形用户界面

5、”这一思考角度出发,我们将会遭遇抖音与其他常见的数字媒介应用(例如在产业研究中通常与抖音并举的“短视频”或是“直播”)的首个重要差异。具体而言,无论是以“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类应用还是以“斗鱼”为代表的直播类应用,都在作为“首页”的首个图形用户界面上构筑了某种后现代式的并置空间:例如短视频与短视频或直播房间与直播房间的并置。在这一典型的数字/虚拟空间中,彼此之间毫无因果关系或意义关联的短视频或直播房间以一种在视觉意义上平等的、去中心化的方式在用户的眼前同时呈现一一用户所使用的手机或电脑屏幕的大小决定着在同一页面内同时显示的短视频或直播的数量一一精确地体现着“平台”(platform)这个我们习

6、而不察的新媒体修辞所包含的视觉隐喻。而我们不难发现,抖音自身的图形用户界面设计不仅体现着以上这种在今天的数字平台中屡见不鲜的“数据库”特征,而且还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激进方式将这种“表面”的美学推向了极致。简言之,与上述较为“传统”的新媒介相比,抖音的用户界面设计的特殊性就在于,在其中根本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主页/首页。可以说,抖音的用户界面是一种没有界面的界面。在以“斗鱼”为代表的直播或是以“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中,无论其视觉空间的结构方式多么地去中心化,但毕竟在最基本的层面上,这些应用依然保留了一种类似于(Webl. 0时代)传统门户网站的“主页”来引导用户从视频内容之“外”进入视频内容之“

7、内”。从实际功能来看,这个横亘在虚拟与现实、媒介与身体、二次元与三次元之间的“中间地带”为每个普通用户主动选择某个特定的直播房间或短视频提供了必需的空间与时间:从空间的意义上讲,这一界面的功能类似于餐厅的菜单或商场的橱窗,有助于消费者在实际消费之前进行选择;从时间的意义上讲,停留在该界面的用户一身体的“真实”的物理时间依然延续,而短视频内部的“虚拟”时尚未开始。然而,由于抖音在其界面设计中取消了这一原本“天经地义”的主页/首页,抖音用户从进入抖音应用的那一瞬间起,就已经无从选择地开始了某一个(由算法随机推送的)特定短视频的播放。抖音用户在这个没有界面的“界面”中所能做的一一除了对该短视频本身进

8、行点赞、评论等操作之外一一无非只是通过下滑手机屏幕,来用另一个算法自动推送的短视频来替换目前正在播放的短视频。简言之,问题的关键在于,抖音中的用户在同一个时间内只能看到同一个视频,而在快手、斗鱼或其他类似的应用中,用户总是有机会“站”在一个比视频层面“更高”的层面(即“元层面”)对该应用中的诸多视频进行一种总体性的浏览与选择。在本文中,我们将抖音这种独特的视觉形式概括为一种“表面的美学”。换言之,抖音的这种反深度化的界面设计将(同时作为美学风格、媒介技术与文化隐喻的)“表面”推向了极致。化用德里达关于“文本”的名言,与其说在抖音中“表面”无处不在,不如说在抖音中除了 “表面” 一无所有抖音用户

9、所能做的只是将其注意力从一个短视频的“表面”转向另一个短视频的“表面”。众所周知,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Jameson)在其代表作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PostmodernismortheCulturalLogicofLateCapitalism) 中 把这种反透视、反阐释、反结构主义一深度模式的“表面性”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的一种体现:“一种崭新的平面而无深度的感觉,正是后现代文化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特征”。因此,对抖音的分析必然通向一个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老生常谈的议题,即有关“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的讨论。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以抖音作为某种“

10、最新”的注脚,来再一次地确证杰姆逊等“经典”思想家的理论合法性。我们在此只是希望借助批判理论的潜能,从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来“对话”日新月异的数字媒介现象,从而超越产业研究的内部逻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证/经验主义。简言之,我们所描述的这种视觉形式或界面设计的美学风格其实已然蕴含,或者说症候性地反映了抖音这一应用自身的意识形态性。因为,这种去深度化的“表面美学”对于抖音的用户而言将势必造成一种“反一总体性”的效果。而所谓的“总体性” (totality),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正是人们用以理解、把握乃至超越历史性地成为了今日社会总体结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前提。用杰姆逊的术语

11、来讲,如果不能获得一种“总体性”的视野,我们就无法与我们的研究对象拉开“批判的距离”,而“一旦有了适当的批判距离,文化实践才有机会在一个具体的立足点上攻击资本的存在。然而在后现代主义的崭新空间里,距离(包括批评距离)正是被摒弃的对象。我们浸浴在后现代社会的大染缸里,我们后现代的身体也失去了空间的坐标,甚至于实际上(理论上更不消说)丧失了维持距离的能力了”。而在以抖音为代表的,将所谓的“沉浸式” (immersive)体验发挥到极致的数字应用中,用户被一个又一个虚拟的“表面”所吸引和捕获之时必须付出的代价,正是这种可以用于维持总体性视野的“批评距离”。由于批评距离的消失,人们就无法对他们所置身的

12、晚期资本主义/数字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的“认知图绘 (cognitivemapping),这正像是杰姆逊曾经描绘过的那种人们在以鸿运大酒店(TheBonaventureHotel)为代表的后现代建筑或以洛杉矶为代表的去中心化的后现代都市中丧失位置感与方向感的日常体验。总而言之,在抖音的数字世界中,用户只能被迫“沉浸”在无数短视频所组成的表面,而无法触及或者说根本没能意识到在视频的内容层面之外/之后还存在着一个更高的“元层面”,因此也就永远无法脱离该系统的控制对其自身进行“批判”(critique的词源意义之一就是“分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于我们而言,抖音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特殊的媒介现象

13、,而是在数字时代主体与技术/系统/机器之关系的集中显影。三、可见的声音让我们继续以两个典型的抖音短视频作品为例,具体地思考抖音的媒介特性:在抖音用户“冯提莫”(ID: fengtimol219)的一个点赞量为494. 3万的作品中,冯提莫本人通过手势舞与“对口型”,重新表演了她自己演唱的流行歌曲佛系少女。正如她在该视频作品的标签下所言:“佛系少女手势舞来啦,这是我自己的歌的手势舞哦,喜欢就一起来玩挑战吧”,该视频的用意在于吸引更多的“普通”抖音用户来继续模仿、挑战其中的佛系少女手势舞。这个案例向我们清楚地展示了作为一种音乐一短视频平台的抖音与以斗鱼为代表的传统视频直播平台的根本区别:在斗鱼平台

14、的直播中,作为国内互联网流量第一的女主播,冯提莫无疑是凭借自己“真实”的声音与唱功进行现场的、即时的演唱。换言之,她并不需要“对口型”。但是当冯提莫从斗鱼来到抖音,为了重新匹配新平台的媒介特性,她的表演方式也必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就是说,冯提莫在抖音上必须像其他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普通用户那样,以视觉的方式来“再现”数据库中既定的声音(即便是她自己曾经演唱过的作品)。而用户“彭十六elf” (ID: elfinl6)的一个点赞量为180.5万的短视频则代表了抖音中另一种极为常见的作品类型,我们姑且称之为“快速换装”类视频(同一表演者在短时间内连续切换多套不同的服装形象)。从电影理论或电影史

15、的角度看,这类“快速换装”视频的视觉语法无非是在模仿与复兴早期无声电影中就已经普遍使用的媒介技术,尤其是梅里埃所发明的“停机再拍”技巧(stoptrick):同一机位的摄影机先关机再开机,将两段连续放映从而使被摄物体突然消失或转变。但“彭十六elf”的这个短视频作品的理论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哪怕是这类极具抖音特色通过“剪辑/蒙太奇”来营造幻觉而非“直播”中的即时性与现场感的视频作品,其美学形式或媒介特性的基础依然是声音而非图像。因为在这个作品中,快速换装的蒙太奇过程极为精确地契合于它所选取的背景音乐(歌曲小半),甚至随着旋律节奏的不同,镜头切换的频率在15秒的前后半段也发生了一次明显的变化。仿佛是为了强调这种听觉与视觉之间的媒介对应关系,恰恰在每次音乐的重音出现的同时,表演者的手都会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划过整个屏幕,从而突显(并遮蔽)换装过程中的每一个剪辑点(即每一次“转场)o从以上两个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抖音短视频的视觉内容看上去是在模仿以电影为代表的传统视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统计图表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