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西鹿寨平山山歌中的文化表达.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23031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广西鹿寨平山山歌中的文化表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广西鹿寨平山山歌中的文化表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广西鹿寨平山山歌中的文化表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广西鹿寨平山山歌中的文化表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广西鹿寨平山山歌中的文化表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广西鹿寨平山山歌中的文化表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广西鹿寨平山山歌中的文化表达.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论广西鹿寨平山山歌中的文化表达李肖一覃鲜广西素来以“歌海”闻名,自古以来,广西人民将勤劳、勇敢、智慧的精神融入日常的山歌当中,壮族山歌已经成为广西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鹿寨县是广西的“山歌之乡”,地处桂中腹地,地形复杂。其西北部平山镇、中渡镇等为峰林谷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山林立,风景如画,在这一区域流传着大量的壮族山歌,当地人称之为平山山歌。平山山歌是广西山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旋律高亢、内容丰富、音调悠扬、语言朴实、亲切自然。在音乐中蕴含着怡情养性、和谐美好、团结奋进的精神内涵,这些内涵和当今时代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行进一步融合,有了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鹿寨县位于广西中部,南接柳

2、州,北通桂林,延绵百里的洛清江从永福、荔浦、临桂奔腾而来,横跨县境。境内居住有壮族、汉族、瑶族、回族、侗族、苗族、彳么佬族等多个民族,但壮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吼 县域总面积3389平方公里,辖区4镇5乡,即鹿寨镇、寨沙镇、中渡镇、平山镇;江口乡、导江乡、四排乡、拉钩乡、黄冕乡。鹿寨县地理形态多样,镜内东北部是架桥岭余脉,东南部是大瑶山余脉,并与架桥岭余脉相连,中部和南部沿河一带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主要为和缓的丘陵、台地和小平原。而其西北部平山镇、中渡镇一带为峰林谷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山林立,风景如画。在群山间有一个平坦的帽场,与外界几乎隔绝,山民们在这里劳动、生活。在这样得天独厚的

3、地理环境下,壮族平山山歌应运而生。当地的居民劳动时唱山歌,休闲时唱山歌,表达爱意时也唱山歌,“活路不做丢过边,山歌不唱难过天”正是壮乡人民对山歌热爱的真实写照。据县志记载,鹿寨从远古时代起,古百越民族的先辈们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壮族是古代百越族群之西瓯、骆越族的后裔,壮族人自古好歌,壮族的山歌文化历史悠久,从汉代刘向说苑中提到的越人歌可知,公元前528年壮侗语祖先使用壮侗语族语言演唱古老歌曲。说苑奉使篇记载:公元前528年,楚国令尹鄂子皙举行舟游盛会,百官缙绅,冠盖如云。在盛会上,越人歌手对鄂君拥楫而歌,一位懂楚语的越人给子皙翻译道:“今夕何夕兮?塞州中流,今日何日兮? ”据语言学家研

4、究,越人歌的语言与状语有关联,因而也可以说它是一首古老的壮歌。千百年来,鹿寨平山山歌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时间的打磨,是因为聪敏智慧的壮族人民口传心授,代代相承,流传至今。也正因如此,广西壮族土生土长、流传至今的山歌在代代沉淀的过程当中逐渐具有沉重而深厚的文化底蕴。鹿寨独特的地理位置、风俗民情、民族融合等赋予了鹿寨平山山歌独特的性格,鹿寨人民封山歌可谓一往情深,无论是歌仔还是平常的日子都会有不定期的歌会。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优秀的人文传统,再经过广西壮族人民群众的传承,平山山歌的文化内涵愈加丰富。山歌辞海中解释:“民歌中的一种,大多数在山野劳动时歌唱。内容质朴、形式短小、节奏自由。” 1现代汉语词典中

5、解释为:”形式短小、曲调爽朗质朴、节奏自由的民间歌曲,在山野劳动时歌唱。”实际上大众所熟知的山歌,正是当地人民根据所居住的地理人文环境加之文化传统的高度产物,正如平山山歌代表着鹿寨人强悍坚韧、不畏强权、崇尚自由、自信自强、智慧勇敢的优秀品质。平山山歌演唱内容丰富多样,歌词生动幽默。其类型的多样性是源自人们在山野中劳动,谈情说爱,婚丧嫁娶,恭贺祝庆等,都要用山歌来表达思想和情感。演唱内容包括劳动、生活、苦情、时政、爱情、风俗、天文地理、历史传说等诸多方面。从内容上划分,鹿寨平山山歌分为以下五种类型。(一)劳动歌平山山歌最典型,也是最传统的代表就是劳动歌。村民们在山野“做活路”累了,会停下来唱山歌

6、解闷。同时,在田间“插田”的时候,小伙看上隔壁插秧的姑娘,也会唱起山歌搭讪。不论如何,其源头一定是生活中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劳动人民在最累最苦的时候用唱山歌的方式缓解压力,无不体现了其不畏艰难的美好品质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如铲得芒草等开花里唱的:“四月里来种油麻,油麻颗小手难拿,颗大颗小撒下地,铲得芒草等开花。”劳动人民的这种接地气的优秀品质贯穿其中,除此之外,广大人民群众对时令的把握也融入在歌谣中。(二)古文歌以歌代言,以歌传知是鹿寨壮乡人民的习俗,人民大众往往喜欢用古文歌来讲述晦涩难懂的历史和民间传说故事,使其生动有趣,更加具有传承性,这样的山歌即为古文歌。例如唱远古唱古情伏羲兄妹创世歌

7、等,壮乡歌手用丰富的知识和阅历诠释大自然的变幻莫测,人类的生老病死;用朴素精炼的山歌对天地万物、昼夜交替作合理的解释。如唱远情:“龙子破门水哗哗,为何以后水自消?谁人又把天来补?怎样补得这样牢? ”“女婿补天炼青石,铸出龙牙来做钉,不信你今抬头望,青天龙牙亮晶晶。”两首山歌都用了盘问的形式道出盘古开天、女婿补天、优羲兄妹造人的神话传说。神话传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是人们对于人类起源、民族起源的思考,人们对这种文化的传承恰恰反映了广大人民质朴的思想和淳朴的作风,传统文化的思考能够保持民族特色。平山山歌文化作为广西壮族一种独特形态的文化,虽具有自身的民族性和特殊性,但是其中普遍蕴含着中国人民

8、积极向上、热爱生活、不畏艰险、勇于奋斗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其源头正是中华民族这片广阔的土地。因此,平山山歌中蕴含的人民大众最朴素的价值观和当今时代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三)时政歌鹿寨县平山、中渡一带处于一个封闭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并不发达,因此,山歌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载体。人们用平山山歌歌颂新生活,歌颂新社会,歌颂共产党。这对于宣传当地时政,促进对外交流,丰富民间民俗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80年代歌颂共产党的山歌若还没有养蜂园,其歌词内容如下:“若还没有养蜂园,哪有今日蜜糖甜;若还没有党领导,哪有今日艳阳天。”歌曲中颂唱的是广大人民对共产党最质朴、最单纯的感情,人民对优秀文化

9、和党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用欢快轻松的歌曲将质朴的情感表达出来。山歌歌词虽然短小精炼,却蕴含着当时普通百姓对共产党领导的拥护,对致富政策的颂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追求与憧憬。而如今,在鹿寨县各乡镇,政府部门在开展各项宣传活动时,也都会借助当地喜闻乐见的平山山歌,让群众更好地领会政府意图,从而推动工作顺利开展。例如鹿寨县平山镇近年来发展柑橘产业,获得大丰收,山歌这样唱道:“金秋橘果满山黄,农户抢收蜂样忙;比比采摘手脚快,哥不服输妹争强。条条山路通康庄,运果车队进山场;致富飞舟党掌舵,壮乡步步登天堂。”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山山歌的发展也更加具有方向性、系统性。尤其是党的十八大

10、以来,平山山歌越唱越新。在现实生活中,平山山歌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高度融合。比如有关“法治中国梦”的山歌有依法治国山歌等,把国家大政方针与山歌相结合,可以使国家政策方针深入基层人民群众,推动山歌文化的二度创作,从而不断焕发出传统山歌文化的当代生命力。(四)贺歌贺歌,顾名思义就是恭贺庆祝的歌,在鹿寨当地,平山山歌中的贺歌就是唱喜事的山歌。春节、三月三、九月九等大小节日,结婚、满月、过寿辰、进新房等喜事,都少不了平山山歌,平山山歌已渗透到当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贺歌没有高超的技巧和精致的词藻,然而它是以一种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宣扬着人们最质朴的感情,保留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冀和对

11、生活的热爱向往。例如剪花贺歌道:“屋内有花屋内开,主人添丁又添财,姨娘大姐都来贺,又送衣帽又送鞋。屋内有花屋内鲜,贺歌唱给主人先,今日夫人添贵子,长大成人中状元。”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平山山歌的贺歌将壮族的语言、文字、风俗和礼仪相结合,将中华礼仪的热情、礼貌、友好、感恩、对美好生活与爱情的向往准确、充分地表达出来,平山山歌以最朴实、真切、自然的方式涵养着中华民族的礼仪文明。(五)其他类型平山山歌内容浩如烟海,类型丰富多样,除以上提到的几种类型之外,还有生活歌、儿歌、猜谜歌等形式。山歌的来源是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以艺术的形式融入山歌的歌词和旋律当中,人民大众

12、口口相传,将人民的质朴情感和生活的点滴感受不断传承,是对自身生活的一种记录。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山山歌,世代歌颂、传唱着“上善若水”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自强不息”“民惟邦本”“言必信,行必果”等民族信条与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山歌的核心内容更具有时代特征,壮族山歌这一特有形式将新时代的先进价值观传播唱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具有方向性、传承性、包容性的。壮族山歌文化具有停播途径广、群众基础庞大、传播载体丰富的独特优势。在这样的条件下壮族山歌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最大限度地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质精髓,使得两者更加容易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产生一致对话和强烈共鸣,为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结合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本文系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5BMZ006)的研究成果。1柳成:广西民族地区高校音乐评论卓越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音乐生活2022年第5期,第25-28页。李肖一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覃鲜广州市花都区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统计图表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