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上课研讨反思——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后杂感.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231563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课上课研讨反思——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后杂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备课上课研讨反思——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后杂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备课上课研讨反思——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后杂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备课上课研讨反思——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后杂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备课上课研讨反思——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后杂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备课上课研讨反思——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后杂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课上课研讨反思——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后杂感.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备课、上课、研讨、反思一一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后杂感一、备一节属于自己的课时教案在本次教研课中,我选择的课题是:认识分米和毫米。选择这样一节课例去研究,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这单元的教材内容不受教学进度的限制,二是听的成熟课例相对也比较多。满以为对于这样的一节教研课的研备过程应当是相对比较轻松的。可是当静下心来认真地备这节课时,才发现这样的选择对于自己来说真的是一次很艰难的尝试。面对教材上精炼地小结语,抽象的分米毫米的概念,我一度产生了重选课题的冲动。烦恼之后,我静心研读整个单元的教师用书上分析的内容,决定首先什么成熟案例都不看,自己研究教材独立备课。通读教材之后,明确了这是一节概念课的教学,由于概

2、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怎样引导学生从无到有慢慢地建立起概念的表象是我这节课的难点。而重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的实践活动感悟、体验概念的本质特征,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以便形成概念。二、参考其他成熟课例在经历了初备之后,我开始翻看相关的一些成熟课时教案,总体来说:大环节大同小异,小细节都比较空,想真的做参考,实际意义都不大,尤其是一些名家的课例,教案更是只有大框架。再者面对的学生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翻看了一圈之后,明确了: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自己进一步完善教案的每一个细节。作为一节概念课的教学,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

3、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关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体验,并帮助学生在有层次的操作活动过程中建积累简单的活动经验,并为概念表象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三、一稿教案引发的思考精心准备之后,一节相对来说比较详细的教案基本成型了,但这只是站在教师角度上的对学生的分析与设计,它究竟离学生近还是远,只能在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于是带着这份教案我进行了一个教学班的试上。整个过程下来,应该说大环节可以走,小细节上还是有很多问题的,虽然努力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但是直到下课铃打时,我的教学内容还没有全部完成,这样的结果虽然在预料之中,却也让我不得不静下心来反思:一节课只有40分钟,完成不了教学预案的内容,那么时间

4、究竟去哪儿了?我的思考:首先这节课在下午进行的,学生的注意力比起上午第一第二节课的情况来说,有所下降,第二认识分米的过程体验活动比较多,学生操作的时间有些拖沓;第三学生在操作过后发表自己想法的过程有些长;第四有些环节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结合这些反思,我进行了二稿教案的修改。第一:认识分米的过程环节要清晰,层次要分明。首先学生对米和厘米的复习与反馈必须简明扼要,引入分米的认识教师语言要精练,直接告诉学生10厘米就是1分米。其次对1分米的感知活动,层次要清晰,思维梯度要明确。第一层次:教师直接告诉学生10厘米就是1分米,并且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到10厘米长,借助手势比划,感受10厘米长就是1分米。第

5、二层次:在第一层次活动的基础上,能根据第一层次活动的经验直接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大约有多长。这一环节安排了学生两人小组合作:一人比划一人用直尺验证,用比划的手势进行调整。第三层次:带着身体尺(比划的1分米长)和直尺,两人合作寻找身边1分米长的物体,要求一人比划一人验证。全班交流时,教师借助1分米长的醒目小线段验证学生找出的教室里的1分米长的物体。第四层次:游戏火眼金睛木头人。借助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将比划的分米尺和估一估有机地结合,能目测学生课桌的宽度大约是几分米。在估后进行米尺的测量,并在测量的过程中感受1分米一段地数米尺,自主发现:1米=10分米。第六层次: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6、进行测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总结。课堂上每一个层次之间的衔接和过渡,在备课时也花了不少的时间去琢磨。层次越清晰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的正确的表象就越清晰,也就越有有利于概念的形成。第二:认识毫米的过程要细致,活动的节奏要放慢。毫米相对于分米来说,是个很小的长度单位,一毫米的长度要学生在课堂上正确地用手比划出来,还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情,在这一环节教学过程中也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学生用直尺测量数学书的厚度,感受到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这里用厘米作单位测量不合适,需要寻找到一个比一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毫米的介绍。第二层次:引导学生观察1毫米有多长,掌握1厘米=10毫米。这

7、一过程的研究同样也是一个很困难的过程。真实的1毫米长度要想清晰地展示在全班学生面前,除了放大以外没有别的好方法。第三层次:寻找身边的一毫米厚度或长度的实物,真实地感受1毫米有多长。这一环节中我事先让学生寻找了5角的硬币、粘贴在一起的三张扑克牌、学生打电话用的亲情卡、数学课上用的直尺等实物,通过捏一捏感受1毫米的厚度,通过将两手指间的卡片的抽离和还原,引导学生感受两手指之极小的缝隙就是1毫米。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体会到了1毫米真的非常短,另外一方面也直观地帮助学生感受1毫米有多长。还安排了两人合作数10张数学书的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活动感受。第四层次:在学生经历了多层次的活动之后,让学生想一想生

8、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来测量。第五层次:认识毫米之后,再去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能用准确的数来说明它的厚度。在第三层次活动的过程中,整个课堂教学的节奏都要放慢,因为1毫米对于学生的认知来说还是相当困难的事情。一次次不同实物的摸、捏、数、量,都是学生活动经验的一次次的积累。也正是这些活动经验不断积累,才能正确地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毫米的概念。第三: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过程特别需要关注对学生活动的设计,活动的要求要简单明了,学生活动的过程要紧凑,反馈的语言要精练,只有这样,整个教学环节才浑然一体,不过觉得时间不够用。三、二稿教案的修改。在第一个教研班结束课堂教学之后,触发了我的很多思考,在第二

9、个班上教研课之前,带着自己的思考:我重新修订了自己的教案,在修改的过程中,常常问自己:怎样设计老师说的话最少?每一次活动的体验怎样让学生自主感悟出来?怎样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做到收放自己如?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去发现学习中的规律?带着对自己的追问去设计课堂,于是修改后的教案层次变得清晰起来,设计的语言相对来说也有了一些删减。但是第二次教研课下来,仍然有很多的思考。四、教研课的收获1、备课前充分研读教材上一节课,不仅仅是要读准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更要看清楚它在六年教学内容中的地位以及在本册书一单元教材编排上的特点。读懂的教材,教学目标就会更加清晰。比如在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中,虽然也牵涉到简单的单位换算

10、,但是它们却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它们的转换过程其实是学生脑海中1分米、1毫米长度的情景再现,是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再次直观化的一个思考过程。因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感悟1分米、1毫米有多长,并帮助学生清晰的形成1分米和1毫米长的概念。而在后面的课时中才会出现大量的单位换算。2、备课过程应当先独立再参考任何一节课,当你确定了课题之后,可能很多时候会想着:去电脑百度一下有没有现成的教案吧?这样似乎可以走不少的捷径。但是在搜索的过程中教师可能更多的是关注具体的教学环节的设计,而忽视了备好一节课的前提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只有教学目标确定了、清晰了,教学环节才会变得有效和高效。所以在备好一节课前,教师

11、应当先学会独立去思考、独立设计属于自己的教学过程,当你能清晰的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后,再去搜索一些相对成熟的课例,那么才真正地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地让自己的思考与别人的思考碰撞,有碰撞的过程中有所得。3、关注教学实践的反馈任何一节好的教学预设,如果不能走近学生,那么无疑都是失败的。所以当教案备好以后,无论你多繁忙,都要让它真正地走过学生,所以教学预设能否实现、以及学生在这样的预设情境下可能会产生怎样的情况,这些都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所无法全盘把控的,有时候正是那一小部分的课堂生成,有可能成就一节课的精彩,也有可能让一节课失去了生命力。4、重视教学实践后的研讨与反思一节教研课上下来,教

12、学环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或是教学设计中比较出彩的部分,都一目了然。有些问题我们自己上完就知道了,而还有些问题,可能是作为上课教师的我们并没有意识到的,那么教研课后的研讨就显得非常重要。无论课的成功与否,它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更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我想对于上课教师来说,后者的意义更为重要。比如在教学认识分米和毫米之后,孙校长提出了:1毫米放大后会不会对学生建立1毫米的表象产生一定的干扰?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我反复强调了课件中的1毫米是放大了很多后得到的,却忽略了第一时间认知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我想在后面的教案中,把观察1毫米有多长这一点可以和直尺上的一毫米进行顺序的调整,再在课件中添加放大镜的

13、图片,以帮助学生正确地建立1毫米的表象。研讨可以让执教者博听众人之意见,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样的研讨可以让教学设计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也是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说的团队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只有集思广益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充实。研讨后个人的反思也非常重要,对于一节课的再次梳理有时候一懒就过去了,许多灵感的火花也就随之而去了,学会研讨之后再次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让它变得更充实、更丰满,我想这一点比只是上完一节课就结束,意义来得更大。一节教研课下来,备课、上课、研讨、反思、教案再修改,整个过程下来,心中常常不自觉会有一种冲动:真的很想再上一次!而这样的机会可能也只能放在下一次了。所以静心认真修改教案,期待着下一次的教研,也羡慕着年轻老师的磨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