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农村建设七大特色城市规划师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新农村建设七大特色城市规划师考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9月17日“连线浙江创新创业小康路”全国网络媒体采访团听取“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浙江省又好又快发展的情况介绍。浙江省农办副主任邵峰介绍了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走“创业富民创新强农”的新农村建设之路的情况。以下为介绍全文: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深刻把握“两个趋向”,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不断创新“三农”工作的观念、思路、领域、方法、机制、体制,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实效。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7335元,农村全面小康实现度68.1%,百强县数量(30个)、千强镇数量(266个)和乡镇企业主要指标,均居全国各省区之首
2、,我省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连续六年作典型发言。特别是我们认真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要求,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着力推进农民群众的创新创业,走“创业富民、创新强农”之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年上半年,上半年,全省农业总产值656亿元,同比增长2.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368元,实际增长.0%o一、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培育现代农业创业主体,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以农业市场化、农业工业化和农业功能多样化的理念来指导农业发展方式的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的结构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
3、努力探索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设特色农业强县强镇强村,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和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农产品。利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专业化、区域化、产业化的要求,做大做强农业十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块状经济发展新格局。目前,十大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71%,亩均收入超过1500元。二是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培育专业化、规模化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积极促进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2006年,全省耕地流转面积35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
4、.0%;实行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0亩以上)耕地面积246.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3%;规模经营种养大户23.4万户o)大力鼓励农业大中专毕业生、农村能人从事现代农业创业,(2006年学年全省共有3303名农业种养技术专业学生免除了学费)培育一批能够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打造品牌产品、带领农民勇闯国内外市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全省累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1066个,带动农户780万户,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3915家,社员27万,带动农户2万户。三是建立新型农业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供销合作社
5、为依托、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支撑的“三位一体”联合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金融、营销等全方位的服务。目前,有18个县正在开展试点。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强化农产品安全的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到去年底,已建成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144个,1652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无公害农产品,834个产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四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中的主导作用,建立首席专家、推广教授、责任农技员制度,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平台。深入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大力推广节水节地节能节本技术,积极推广
6、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水稻、生猪、家禽优质良种率在9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以上。五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强化农业资源保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健全农业防病防疫体系,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累计建成标准农田1430万亩,连续10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12元/亩,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到60.5%。二、创新农村发展平台,改善农民创业环境,进一步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努力营造农民群众在
7、非农产业领域创新创业的新平台,开拓就业增收新门路。一是把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作为集聚农村产业和人口、提升县域经济和农村产业发展水平、拓展农民创业就业门路的重大举措。进一步落实强镇扩权政策,健全中心镇功能,改善投资环境和人居条件,引导广大农民进中心镇投资创业,使中心镇成为农民创新创业和转产转业的新平台。二是着力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科研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促进块状经济从低技术模仿的产业集群向高技术创新型的产业集群转变。三是着力营造鼓励全民创业的宽松政策环境和良好氛围,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提升家庭工业发展水平。四是把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来料加工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新兴
8、产业来抓,着力提升规范发展水平。到去年底,全省累计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2084个,经营农户14678户,直接从业人员72557人,营业收入24.6亿元。上半年新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314个,新增从业人员5664人,接待游客179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14亿元。1234三、创新村庄建设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把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改善农村民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工程来抓,加快把传统村落改造成为文明和谐的农村新社区。目前,全省累计整治建设总投入614亿元,累计完成1181个示范村、10303个整治村的建设任务。一是全面推进村
9、庄环境整治。深入推进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着力整治村庄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整体提高农村改路、改水、改电、改房、改厕、垃圾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水平,实现村庄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河沟净化、卫生洁化、四旁绿化、住宅美化。到今年上半年,全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处理的村庄达到21795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64.7%,受益农户占全省农户总数68.23%;开展污水治理的村庄达到4633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13.75%,受益农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8.4%。二是积极推进中心村建设。深入实施县(市)域总体规划,优化村庄布局,因地制宜推进村庄撤并和宅基地整理置换
10、,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确保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可实施。搞好中心村规划建设,促进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居住,努力把一批中心村率先建设成为规划科学、环境优美、设施配套、服务齐备、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农村新社区。到2006年,全省应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的83个县(市、区)全部完成村庄布局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实现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全覆盖。全省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保留的行政村约22414个,比2002年的全省行政村数量减少16000个左右。已编制村庄规划并批复实施的村庄16389个,占全省村庄总数的50%左右。三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展全省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事业调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11、,引导新农村公路建设、千万农民饮用水、万里清水河道、新农村电气化、百万农户沼气和绿化示范村等工程与村庄整治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全面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累计改造和建设通乡、通村等级公路60000多公里,等级公路通村率和通村公路硬化率分别达到91.6%和82.9%,累计完成河道整治237公里,累计解决和改善640万农民的饮用水条件。四是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服务。大力发展农村文教卫体等社会事业,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农民小康健身、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千镇连锁万村放心店等工程,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低保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制度,把农民工纳入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积极探索建立农业劳动者养老保险制
12、度,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939万人,参合率达到87%,人均筹资水平81元;249.6万名被征地农民参加了社会保障;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92.5%。四、创新农民培训机制,提高农民创业能力,大力培养适应分工分业要求的新型农民。把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民分工分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来抓。一是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教育“四项工程”,高标准普及农村15年基础教育,普及率达到95.1%;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让未升入大学的农村普通高中学生普遍接受6个月至1年的职业教育,今年要完成5万人以下的职业教育;实施低收入家庭免费职业教育政策,上半年,全
13、省各级政府共拨专款1.05亿元(其中省财政6730万元),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72732人。二是深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围绕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民培训从适应性、数量型向战略性、质量型转变,着力抓好农民稳定转移就业培训和农村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把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培养成为技术工人,把农业专业大户、农场主培养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主体,把农业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经营者、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培养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头人。三年来,全省累计培训转移农民138.7万人,培训转移就业率为74.69%。上半年,全省开展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21.
14、9万人,培训转移就业13.6万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大学、农函大、成教等多种教育培训载体作用,加快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就业技能。三是切实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以促进农民稳定转移就业为目标,加快建立全省统一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四是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开展现代国民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有自信、有诚信、有责任、有作为的文明新人。五、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帮扶低收入农户创业,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把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组织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
15、距作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难点加以重点突破。一是完善“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帮扶机制。按照“结对帮扶落实到乡(镇)、扶贫重心下移到村、扶贫对象明确到户”的工作要求,全面建立低收入农户档案,明确扶贫的对象和扶贫工作重点村。二是深入推进下山搬迁。继续推进高山远山区域、地质灾害隐患区域、重点水库库区和重点生态保护区村落的整体搬迁,创新下山搬迁小区建设方式和扶持方法,促进低收入农户同步整体搬迁。2003-2006年,欠发达地区共下山搬迁农户8.2万户、29.71万人。上半年,全省共完成下山搬迁1.13万户、3.93万人;山海协作新签项目287个,到位金额24.75亿元。三是大力推进产业开发。充分发挥山区优势,鼓励山区农民发展特色种养业、休闲旅游业、来料加工业,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四是进一步加强区域协作和结对帮扶。积极促进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积极鼓励发达地区地吸纳欠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就业。进一步扩大结对帮扶的范围,拓展结对帮扶领域,完善结对帮扶机制。上半年全社会有1538人次赴211个乡镇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投入资金3575万元。上一页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