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决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决定.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决定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落实落实党的大精神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决定2013年5月14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为深入落实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共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体会议深入分析当前形势和任务,对推动四川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到2023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研究布暑,作出如下决定。一、保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确立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充分熟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确立了到202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全面布暑。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阶段性历史任务。四川是全国经济大省、人口大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全省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重大责任。必须以党的十八大精神统领全省工作,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奋力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二准确把握当前四川发展形势。近几年来,全省人民万众一心、克难攻坚,战胜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四川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面临国家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扩展内必须战略、建设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支持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等重大机遇。同时
3、,也要清醒地熟悉到,“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全国,产业层次偏低,科技革新能力不强,经济外向度不高,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盆周山区贫困问题特别,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尤为艰巨繁重。必须进一步加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抓住和用好机遇,主动作为、拼搏实干,打一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战。三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保持快于全国的发展态势,到2017年实现省第十次党代会确立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三个翻番目标,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到2023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省人均地区
4、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赶上全国当年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展,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显著加强,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显然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社会和谐稳定;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全面建成,建设美丽四川取得重大进展。四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思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要靠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保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调动各区域各方面积极性,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优化全省发展总体布局。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加快新型工业
5、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实施革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全社会革新创造活力,着力解决发展内生动力不够问题,推动四川实现转型发展、跨越提升。要准确把握“三大发展战略的丰富内涵和工作要求,以多点多极支撑为总揽,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为路径,以革新驱动为动力,推动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二、推动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构建竞相跨越奔小康新格局五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多点,就是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形成强有力的经济支撑点;多极,就是做大区域经济板块,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在提升首位城市的同时,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
6、越的生动局面。以做大区域经济总量为基础,以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为中心,以发展城市群和经济区为载体,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壮大优势产业为支撑,以扩展开放和改革革新为动力,以共富和谐为目的,以点带面、由点到极、多极共兴,形成更多更强的支撑点和增长极。六提升首位城市。支持成都领先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更好地发挥“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到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6万亿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中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特别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加强产业竞争优势。推动城市全面转型升级发展,促进城市建设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加快推动国际化进程,建成国内
7、外产业、资本、人才汇聚西部的首选地。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国家革新型城市,深入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推动成德绵眉乐资遂同城化发展,把成都平原城市群建设成为西部最具实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七着力次级突破。推动有条件的市州加快发展,力争到2017年形成10个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5个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500亿元的市州。加快城市群和重点经济区发展,除成都外再形成几个强有力的经济增长极。大力推动天府新区建设,按照“一城六区的空间布局,打造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居宜业的国际现代新城区,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将其培育成为成渝经济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加快川南经济区发展,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
8、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发展临港经济和通道经济,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到2017年建成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的新兴增长极。培育川东北经济区,加快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和就地转化,建设西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丝纺服装基地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到2017年建成地区生产总值近万亿元的新兴增长极。八夯实底部基础。保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建设一批工业经济强县、现代农业强县、生态旅游强县。分类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提升平原地区现代化水平,推动丘陵地区县实现突破发展,壮大山区县特色经济,扶持特别贫困县跨越发展。深入扩权强县试点,赋予县级更大的经济管理权限。支持有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中
9、小城市,优先发展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区位优势显然的中心镇,强化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到2017年,力争有一半以上县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IoO亿元,40个左右县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亿元。九用好区域发展重要平台。推动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四川部分建设,加快广安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强化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合作。支持绵阳科技城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革新驱动发展能力。加快建设攀西战略资源革新开发试验区,集约开发利用钿钛、稀土等战略资源,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动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大
10、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建设与生态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协同发展。加快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形成区域发展有力支撑。十强化多点多极的投资确保。稳定投资规模,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和社会事业、生态文明建设、自主革新等领域的投入,严格控制“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张。加大项目工作力度,推动在建项目加快实施,做好重大项目储备,加快项目立项和审批进度。优化投资环境,改善信贷环境,解决好征地拆迁、土地供应、能源确保等问题。同时,积极扩展消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三
11、、推动“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走出“四化同步发展新路子十一推动工业强省产业兴省。保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别工业主导地位,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培育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饮料食品、油气化工、能源电力、钿钛稀土、汽车制造等七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建设,建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革新能力强、特色鲜亮的产业集聚区。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倍增计划,推动资源要素向重点企业集中,激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兼并重组,发展更多的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加快培育千亿元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服务业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城
12、镇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成都国家级服务业示范城市建设,建设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依托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服务业集聚发展区。加快发展工业制定、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咨询、服务外包等,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发展健康、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特别生态、文化两条主线,加快建设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十二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保持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提升城镇化质量。到2017年,全省城镇化率超过50%,实现城镇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重
13、大结构性转变。强化规划引领,完善“四大城市群规划,优化全省城镇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构建特大城市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中小城市和重点镇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布局合理、层级清楚、功能完善的现代城镇体系。适当控制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规模,做大一批区域中心城市,统筹推动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完善城市功能。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支持一批百万人口大县、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县市建设中等城市,支持基础条件好的中心镇发展为小城市,因地制宜发展工业镇、商贸镇和旅游镇。推动城镇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支持扩展改善型住房消费。大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强化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健全防灾减灾生命线体系,提
14、升城镇管理科学化水平。十三加快农业乡村发展。保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农业,繁荣乡村,宽裕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全面推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推动水利、高标准农田、农业产业化基地等骨干工程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培育龙头企业、联户经营、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促进农民继续增收致富。产村相融、成片推动新乡村建设,建设彝家新寨、藏区新房和巴山新房,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新乡村综合体,加快改善乡村面貌。十四深入统
15、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积极稳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合理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全面放开大中城市、小城镇的落户限制,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引导和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积极稳妥推动乡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乡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等确权颁证工作,规范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展开乡村土地综合整治,培育规范的土地流转交易市场,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统筹城乡社会确保体系建设,将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全部纳进制度确保范围,促进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关系在城乡间、地区间实现转移接续。整合城乡医疗保险体系,5年内实现医保制度全省统筹。构建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
16、进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向乡村倾斜,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十五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客运铁路专线、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加强进出川主通道和省内干线互连互通能力。加快成都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开拓更多的国际国内航线。实施“四江六港水运通道和港口建设。继续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推动大中型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强化防汛抗旱、乡村水利、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建设,构建完善的综合水利确保体系。保持水电为主、火电为辅,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改造升级骨干网架和乡村电网,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加强能源输送和确保能力。推动光纤优待网络、无线网络等信息网络建设,推动下一代通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提升全社会信息化水平。十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保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美丽四川。继续推动长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