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学思想谈有求皆苦无求乃乐.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24579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禅学思想谈有求皆苦无求乃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禅学思想谈有求皆苦无求乃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禅学思想谈有求皆苦无求乃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禅学思想谈有求皆苦无求乃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禅学思想谈有求皆苦无求乃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禅学思想谈有求皆苦无求乃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禅学思想谈有求皆苦无求乃乐.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课程作业论文(报告)以禅学思想谈“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姓名(有法名的加括号注出俗名)学号交文年月【摘要】本文旨在以禅学思想解读“有求皆苦,无求乃乐”。首先介绍了禅学主张的基本思想、苦难的定义、特征以及苦难在禅学中的理解,分析了“欲”、“求”与“苦”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无欲无求”的禅修要点及其现实意义,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持着有所求,有所不求,努力而求,又绝不强求的心态,拥有一颗释然之心,才能达到得失皆乐的境界。【关键词】禅学思想;有求;苦难;禅修引言在我们平时生活中,痛苦和灾难时常纠缠着我们的身心,包括身体之苦,心理之苦或遭遇灾难造成的痛苦,在禅宗看来,“苦”是世界人生的本质,

2、人生有八苦,而所求不得苦就是八苦之一,所有这些“苦”都由“贪”、“嗔”、“痴”三毒造成的,但根源在于我们自己内心,所以要想化解苦难,也唯有修心才能破解。“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出自二入四行论,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过多在乎得与失,一切随缘,心无增减,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若没有贪求,就会得到快乐。一、禅学基本思想“禅”是梵语,译为中文即“静虑”。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日“禅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讲的参禅。也可理解为把外在事物都摒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这即是“禅”O作为禅宗经典代表作,六祖坛经主张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认为“于自

3、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从六祖坛经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禅宗思想认为一切的大智慧都是从自性而生,从你自己本身的自性生出来,不是从外而来的。包括你一切的所见所闻所感都是从你自身内心产生的,你的内心决定了你看待事物的感受。禅宗是中国固有文化与外来的印度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用现代的说法,禅宗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关于禅宗的研究成果非常多,然而本文所关心的乃是禅学关于“心”的研究,文章中的观点是基于禅学的基本思想进行论述分析的,并将禅学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指引我们豁达、无求与快乐的生活方式。二、“有求皆苦,

4、无求乃乐”在禅学上的理解(一)以禅学思想理解“苦难”1 .苦难的定义与特征在我们平时生活中,“苦难”是指痛苦和灾难,包括身体之苦,心理之苦或遭遇灾难造成的痛苦。在禅宗中,认为“苦”是世界人生的本质。法华经寿量品中说:“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在佛陀看来,人生就是一个苦难的旅程,其苦如海,难以逃脱。成唯识论卷五谓“领违境相,逼迫身心,说名苦受”,即领受不顺遂自己或有违于自身需要的境界,而承受一种使身心受逼迫的感受,热恼不安,因而为人所不欢迎、不乐意、嫌恶、排拒,这是苦受的基本特征。禅宗对苦难有着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阐释,一般来说,都来自于阿含经中佛陀的八苦之说,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

5、所求不得、五蕴炽盛八苦。而这八苦又皆是由“贪”、“嗔”、“痴”三毒造成。人生八苦,这八苦一类是生老病死,二是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和所欲不得。本文所论述的“有求皆苦”中的“苦”即是八苦中的“所欲不得之苦”。2 .苦难是生活的常态。我们需要看清楚人生是苦这个现实,我们这个无明有漏的生命体,时时刻刻在制造烦恼与痛苦,无常的心念,膨胀的欲望,让我们患得患失,始终处于焦虑,不安中,贪嗔痴始终主宰着我们的生命。如果没有认识到人生是苦,生活中因为无明使我看不清自己,看不清世界的真相,安于现状以苦为乐,虽然感觉人生苦但是更执着于短暂的快乐,使我忘记了苦,妄想着快乐很快会到来,为了追逐短暂的快乐又制作了无尽

6、的痛苦。3 .苦难都来源于自己内心,修心才能化解苦难。楞严经上说,阿难尊者遭了难,佛也不能帮助他,佛只能将遭难的前因后果讲明,然后告诉他如何化解灾难,化解还是在自己。自己通达明了,把心行转变过来,灾难就消除,境界就转变。说明在禅学看来,所有的苦难都来源于自己的内心,要想消除苦难,只有通过修心才能转变心性,从而化解苦难,这恰好陈兵:佛教心理学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第23页。赵艳蓉:正念禅修对心智觉知及苦难觉察的影响研究苏州:苏州大学,2014年。与禅学所主张的“觉悟不假外求,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等思想联系统一起来了。(二)用禅学思想分析“有求皆苦,无求乃乐”1. “有求皆苦,无求

7、乃乐”的出处“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出自二入四行论,原文内容:“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违顺风静,冥顺于法也。三名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道士悟真,理与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三界皆苦,谁而得安?经日:求有皆苦,无求乃乐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过多在乎得与失,一切随缘,心无增减,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若没有贪求,就会得到快乐O2. “求”、“欲”与“苦”的内在联系求者,欲也,无欲而无求,世者,必有欲,亦必有求,所以世人皆苦。欲是求的本源,无论平凡一生或功成名就者,人总有欲望,势必有所追求。无论是求生存,求名利,求感情,还是求人生价值,有求必有苦。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而欲望则无

8、限。世人,总有欲望无法满足,总有烦恼羁伴左右。人生是一条遍布荆棘的路,有无尽的坎坷与挫折,可见谁能不苦呢?3. “无求”并非指现实生活中一无所求至于“无求乃乐”,这里的“无求”并非指现实生活中一无所求。无欲而无求,人不可能无欲,所以无求是不存在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生理之欲,即生理基本需求(包括衣、食、住、行、性),如果没有生理之求,人又如何得以存在?或许有人会质问:生理基本需要也算是追求吗?绝对是!生理需求其实是一种隐藏在潜意识里的、最低层次的、对生存本能的追求,因为相对容易满足,且魏玮:禅宗基本经典的处世观解读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人往往具有更高层次的追求(通常我们把高层次的

9、追求含蓄地称之为理想),所以被我们忽视,甚至否认了它。如果有人问你:你人生的追求(理想)是什么?或许有人会这样回答:没有追求。孰不知,生存已构成追求,而所谓的没有追求又是另一追求。三、“无欲无求”禅修的要点既然有求皆苦,那么如何做到无求呢?那么禅修打坐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借鉴当代净慧长老曾在禅七开示中说到的“无欲无求”的三点要素来论述,禅修打坐时“无欲”的三个要点。第一,对待名闻利养,我们要以“守本分”来解决。佛家所说的世间法,对于名闻利养要看得破放得下。名闻利养是常人所有,所以在禅修打坐时候,我们要能安于本分,守本分,本分之外的不去强求。第二,五欲的烦恼中,要把握得住,要站立得稳当。

10、五欲完全是一种多度的、过量的追求,完全是一种不守本分、不安本分的一种要求。所以,就要有洁身自好的思想,就要以持戒的要求,道德的要求来突破,跳出五欲的追求。第三,在眷属上要摆的开。如何对待六亲眷属,这是做人的本分职责和义务所在。在尽到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的前提下,从感情上要淡化一点。从责任上要强化,从感情要淡化,这才能够提得起、放得下。如果在情感上过分的难分难舍,那本身就是修行的一种障碍。那么在禅修中,如何做到“无求”呢?引用净慧长老的观点来说,要从以下三点来做:第一,不要求神异,不要求看到菩萨,看到殊胜的境界。因为佛菩萨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举心动念之间。不需要求,越求越远

11、,不求自得。有了灵异,有了灵感,不要欣喜;没有灵异,没有灵感,也不要失望。那就是一种无求的心态。第二,更不要求我要快点开悟,快点成就。哪一天开悟,哪一天成就,无法预约。因为那是一件善因善缘一切都成熟了,瞬息之间的机会。那是无法预约时间的。我们只要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成就、开悟就好比是我们的目的地,是我们的家乡。第三,几乎所有讲修行的书上都说:即心即佛,悟在当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就给一些急于求成的人,产生了一种急躁的情绪,不肯耕耘,而是等待收获。这是将心待悟。越等待,距离开悟的时间越是遥远。所以,不要将心待悟,要在功夫上努力。所以,不管是在修行的人,还是禅修打坐修身养性,做到无欲无求,我们就

12、能够减轻更多负担,如果我们没有更多的包袱,我们就能轻装上阵,就能比更快的到达目的地。虽然,做到无欲无求不是人人皆可,但我们能过禅修打坐,这是我们的方向,只有用心,打坐修行相信会有更多的帮助。四、“有求皆苦,无求乃乐”的现实意义人到无求品自高,心至无欲德则刚。人一有欲望,神气就在消亡。我们读圣人的书,学习的就是这种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培养的是意志和修养,以及内在道德品质。做人要学习和了解这些,把握好自己,才是真正的智慧,才能做顶天立地的人。但人不可能没有欲望,正如孔子所说,吾未见刚者。人类没有了欲望社会怎么能够发展和进步,人怎么还能有激情和创新?那“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对我们现实的意义是如何理

13、解的呢?个人看来,“无求”是一种豁达、释怀、坦然面对得失的人生境界,以无求而求,求而无求。然而,人毕竟是凡人,纵便是圣贤之士,又有谁能真正达到这种超然脱俗的境界?“无求”是一种心态,是有所求,有所不求;努力而求,又绝不强求;最重要的是无论求的结果如何,必须拥有一颗释然之心,做到得失皆乐。人可以平淡,甚至平庸,但不能没有追求(生理之求以外的追求)。倘若没有追求,不成了一具只有血肉而没有灵魂的躯壳了吗?本人涉世尚浅,对人生最大的感悟,我只有一个字:释。释而博,博乃容,容苦,亦容乐。敞开胸怀,放开一切,也就容纳了一切。无须过多解释,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扪心自问,谁能真正做到呢?那我们们如何通过修心

14、去做到“无求”呢?结语我们要认识到苦难是人生的底色,是生命的常态,而欲和求是造成苦难的根源之一。在禅学看来,所有的苦难都来源于自己的内心,要想化解苦难,须通过用心禅修打坐消除内心的欲和求,转变心性。但作为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我们不可能做到完全的无欲无求,所以我们应当将“无欲无求”理解为一种心态,是有所求,有所不求,努力而求,又绝不强求,最重要的是无论求的结果如何,必须拥有一颗释然之心,做到得失皆乐。参考资料1 .陈兵:佛教心理学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第23页。2 .赵艳蓉:正念禅修对心智觉知及苦难觉察的影响研究苏州:苏州大学,2014年。3 .魏玮:禅宗基本经典的处世观解读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