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写作指导范文点评和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写作指导范文点评和练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习作指导名师教你写习作写什么一一审题意,明要求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这样来解读一一明主旨,巧拟题本次习作的主题是介绍家乡的风俗。我们可以写节日习俗,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泼水节等;也可以写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蒙古袍、呆巴等)、饮食(手抓羊肉、重庆火锅、北京烤鸭等)、民居(北京四合院、陕北窑洞等);还可以写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刺绣、泥塑、木雕、剪纸等)。这些都是习作的材料,选一个最感兴趣的写下来。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主题即可。如
2、家乡的春节家乡的大秧歌。名师讲方法一一理思路,学技巧(一)确定内容,合理布局。如果我们要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写之前,先查阅资料或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这种风俗,想一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在介绍的时候,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如果是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则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己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如“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呢”或“我查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然后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如果你对这种风俗习惯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表达出来。(二)按照顺序,条理清楚。我们在写家乡的风俗时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不能东拉西扯,
3、语无伦次。如果是写家乡的一种风俗,就逐层介绍民俗的特点,先写民族的主要特点,再写次要特点。如果是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就以事情的发展的顺序来记叙。另外,写的时候要详略得当,条理清楚。(三)巧用修辞,写出特色。为了增强自己所写的民俗的“吸引力”,写作时可以采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一辞手法,还可以引用俗语和使用一些民族特有的名称等。(四)认真修改,完善习作。写完后和同学交换习作,看看他们对你写的“风俗”是不是感兴趣,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佳作范文家乡的端午节宴赏析“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插艾草”每当唱起这首儿时的歌谣,我就会想起家乡的端午节来了。每年端午节来临
4、前,我就会挎上篮子和姐姐一起去上山采艾草。作者由儿歌引出端午节,生动有趣。介绍端午节的风俗一一插艾叶、用“五味草”煮鸭蛋、用“五味草”煮鸭蛋的水洗澡。巧妙过渡,引出下文。介绍端午节的另一风俗吃粽子。描写屈原的故事,增加文章的内涵。作者对赛龙舟的描写真精彩,读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门上都会插上艾草,据说艾草能镇邪避灾。那清新奇异的艾草的清香。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以我们每年都争着到山上来,采下一蓝的艾草,也采下了一蓝的快乐。妈妈会用艾草、石榴叶、桅子花等合成的“五味草”给我们煮上好多的鸭蛋,据说小孩吃了这样的鸭蛋还不咳嗽呢。而我总是拿着心灵手巧的姐姐用五彩的毛线编的袋子装满鸭
5、蛋,到处炫耀。吃过午饭,妈妈又会用“五味草”煮鸭蛋的水给我洗澡,真是又香又舒服,我整个夏天都没长琲子呢在我的记忆中,端午节除了会吃上香喷喷的鸭蛋,还有让人记忆深刻的粽子。那粽子真是太好吃了。每到端午节,妈妈和阿姨都会买好多粽叶,用水泡着,洗干净码好。粽子的馅一般是糯米,配上蜜枣、红豆、红枣等。然后在妈妈和阿姨一阵灵巧的忙碌之后,我们小孩子便馋猫般地围着蒸笼转,等待粽子出笼那一刻的到来长大了才知道,包粽子的习俗原来还和我国历史上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呢!据说屈原跳入汨罗江后,群众为了不让水里的鱼咬着诗人的身体便做了好多的粽子,扔到水里。这样鱼儿有的吃就不会伤害到诗人了。于是,为了保护并纪念这位伟大的
6、爱国诗人,后来有了更为热闹的“赛龙舟”。我们村里没有赛龙舟,但在黄石每年都会有这样的热闹非凡的场面出现:在木兰溪畔,人们早早地围一在岸边,锣鼓震天,鞭炮齐鸣。水上,数支整齐的龙舟队伍整装待发;船上彩旗鲜艳随风飘扬,选手们激情澎湃跃跃欲试。随着一声锣响,各支队伍争相竞发,你追我赶,队员们齐心协力,奋力争先。这一刻,鼓声、鞭炮声、人们的呐喊声震耳欲聋,端午节真是一个热闹的节日!整体赏析这篇习作围绕端午节具体地叙述了“采艾叶”“包粽子”“赛龙舟”等活动,语言富有童趣,描写细致、具体,颇有层次感,尤其是对赛龙舟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热闹非凡分场面,读后让人真想去现场看一看。素材积累好词长袍短褂刀耕火种刀山
7、火海献血会盟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穿金戴银鼓乐齐鸣爆竹声声神采飞扬万众欢腾欢呼雀跃热情洋溢锣鼓喧天喜上眉梢眉开眼笑盛况空前穿花拂柳流光溢彩开怀畅饮纵情欢唱喜形于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佳句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而不同的家乡也会有不同的习俗。你想知道我的家乡有什么习俗吗?别急别急,君请听我慢慢道来2 .春节还有拜年的习俗,大家互相拜年,IH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还有用手机发短信拜年、打电话拜年。我觉得家乡的这些习俗蕴含了一个千古不变的含义:希望辛苦了一年的人们能开心的好好休息几天,调整好心情,再准备开始下一年的奋斗。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范文一:贴春联我们家乡每
8、逢春节都要贴春联。无论是住在楼房,还是住在平房,家家户户都要把红色的春联贴在门上,用来辞旧迎新,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春联,据说起源于桃符。桃符的最初用意是求平安。据古书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宫廷里就有人在桃符上题写对联了。宋代王安石的诗句一一“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新桃”“旧符”指的就是桃符。后来,桃符便由桃木板变成了纸张。贴春联这一习俗到了明代开始盛行。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欢大户人家贴的春联,于是想推广,便要求每到春节时,金陵的人家都要将大红春联贴在门框0有一户人家因为忙而没来得及贴春联,大年初一的早晨,被微服巡视的朱元璋看到了。朱元璋得知原因后亲笔题写了一副春联送给这户人家
9、,但这户人家舍不得贴,把它当成“限量版”春联珍藏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春联的内容除了表达新春祝福以外,更融入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贴春联有讲究,上下联的位置不能贴错。贴春联时,人们可以根据横批的书写方式来贴上联和下联。如果横批是从右往左书写的,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则贴在左边。贴春联,不仅是为了营造喜庆祥和的气氛,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名师点评:小作者对春联的发展过程、贴春联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让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对春联相关故事的讲述,增强了习作的趣味性;对名句的引用和对贴春联、写春联的学问的讲述,增强了习作的知识性。范文二:冬至打年糕“年糕,
10、年糕,年年高J冬至打年糕是我们家乡的传统习俗。冬至前后,村子里到处散发着一股熟悉的味道,是年糕!打年糕喽!瞧,家家户户都像赶庙会似的,或肩扛,或车载,把一袋袋糯米陆续运到村头。大家把一袋袋糯米倒进碾米机里,碾成糯米粉来做年糕。碾好的糯米粉都被倒进了一个个小木桶里,白花花、软乎乎的,沾点儿放到嘴里,淡淡的米香中夹着一丝甜味糯米全部碾好后,家里人就把木桶拎到蒸年糕的炭炉上,只等糯米粉熟了就可以做年糕了。每个人的脸都被炉炭映得红扑扑的,看起来很喜庆。不一会儿,蒸糕师傅喊了一声:“出锅嘲!”人群立刻开始骚动,小孩子们更是迫不及待,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热气腾腾的糯米粉被倒入石臼中。“可以开始了!”话音
11、刚落,好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就挽起衣袖,围着石臼,拿着木槌,一边转一边舂糯米粉。淘气的孩子们也会乘机上前,你敲一下,我捶一下。可他们一不小心把糯米粉蹭到脸上,就变成了小花脸。没多久,年糕打好了,婶婶们就拿着菜刀,娴熟地将一大块年糕分成许多小块的。吃上一口热乎乎的年糕,香滑软如,谁尝了都会啧啧称赞。切剩的年糕角就被心灵手巧的奶奶变成了小兔子、小鲤鱼、大元宝孩子们可喜欢这些了。最后,每家都把年糕一块一块整齐地摆在竹席上,再把竹席托举到通风的竹架子上。等风干后,就,能带回家慢慢享用了。冬至,全村打年糕、吃年糕,品尝的是邻里之间的那份.温馨,感受的是乡里乡亲的那份情谊。名师点评:小作者详细介绍了冬至打
12、年糕的习俗,习作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打年糕前的准备工作、打年糕时的情景和年糕出锅后的热闹场面。习作详略得当,场面描写生动,读来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范文三:提着酥糖去拜年我的故乡是鄂东地区的一个小县城,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却有着丰富的地方特产,特别是我们当地的武穴酥糖。每到春节的时候,人们都会提着酥糖去亲戚家拜年。提起武穴酥糖,还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呢!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武穴有一位姓董的孝子与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年秋天,母亲突发风寒,卧病在床。因为家里贫穷,无钱治病抓药,这位孝子很着急,一心想着缓解母亲的病情。情急之下,他把自家田里种的芝麻炒熟后,碾成粉末状,然后摇落院中新鲜的桂花,用甘蔗糖水浸渍,
13、与芝麻末混拌,最后让母亲吃下去。没想到奇迹出现了,母亲吃了几天后,居然康复了。这位姓董的孝子将这一良方传给了身边的人,经历代糕点名师不断改进,后定名为“酥糖”。这个美丽的传说伴随着武穴酥糖流传下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最初也许是动人的故事打动了我,但后来对它产生深厚的感情是因为它的味道香甜。年关将近,亲戚之间相互串门,便会带上一盒“武穴酥糖”当作礼物,这是我的故乡特有的风俗。客人走之后,我们小孩便会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盒,从中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封酥糖,还未来得及轻轻地咬上一口,浓浓的香气便弥漫开来。合上牙齿,酥糖的甜味便在舌尖回荡。松脆却不粘牙齿,细碎的芝麻末散落在唇齿间,酥酥麻麻的感觉妙不可言。
14、吃完一封后,喝上一杯菊花茶,别提多惬意、多舒适了。今天,武穴酥糖名扬四方,我想不仅与它的味道有关,还与它背后的美好民间传说有关,与它寄托着行孝和感恩的美好愿望有关。名师点评:小作者用凝练而生动的笔墨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武穴酥糖的传说和味道,让人读后如见其形,如闻其香,如品其味。全文一气呵成,开篇直奔主题,正文重点突出,过渡自然巧妙,结尾抒发感情,是一篇佳作。范文四:家乡的端午节五天,四天,三天,两天,一天,终于盼到这一天了。(终于一词,写出了自己对端午节的期盼。)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我的家乡路桥,每户人家的中餐或者晚餐,都会吃食饼筒。早上,妈妈叫我起床去买做食饼筒的食饼皮,去迟了中午没得吃
15、。我漫不经心地回答:“慌什么,还这么早产啊!今天人真多,都排成一排了,我也只好也排着了,我一看前面,都是爷爷奶奶这一辈的人了,有的伸长脖子往前瞧一瞧,看看什么时候能轮到自己;有的时不时看看手上的手表,看一下几点了;还有的直跺脚,嘴上还嘀咕着:“好了没啊!这么慢J(场面描写很细腻,具体。通过动作、语言,把买食饼.皮的队伍写得非常好。)过了一个半.钟头,我才轮到,我瞧了一瞧,只见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婆婆在那里摊麦饼,旁边还坐着一位老爷爷。只见,老婆婆先熟练地从面团中取出一点面,铺在平底锅上,接着把面团均匀地铺满整个平底锅,过了一分钟左右,老爷爷再把食饼翻个身,又过了一分钟,一张完整的食饼皮就好了。(“先接着再”,将制作食饼皮的过程写得很流畅。描写包粽子,就可以使用这个方法。)我回到家已经临近中午,妈妈已炒好了馅。哇!馅的品种这么丰富!有炒米面,红烧肉,黄鳍丝,蛋丝,就鱼丝,鲜虾仁,洋葱,芟白,包菜每样夹一点,用食饼皮包裹住,卷着吃,混合着海鲜、禽蛋、蔬菜的鲜味,真是意想不到的美味,令人齿颊留香。吃着香喷喷的食饼筒,我问妈妈:“为什么别的地方吃粽子,我们这里却要吃食饼桶?”妈妈说:“别的地方吃粽子,是纪念爱国诗人一一屈原投江的日子。我们台州吃食饼筒来纪念另一位民族英雄一一戚继光将军我又问了问妈妈:“为什么要纪念他呢?”妈妈说:“戚继光虽然不是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