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肇庆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肇庆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肇庆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尚越,李颖(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党政办公室,广东肇庆526020)一、肇庆高等教育发展基本情况概述肇庆是广东省首个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近年来,肇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高等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全市高等教育事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肇庆市共有10所高校在肇办学。其中办学地址位于肇庆市的普通高等学校有7所(肇庆学院、广东理工学院、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肇庆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在肇庆市辖区内设立
2、校区的普通高等学校还有3所(广东金融学院肇庆校区、广州应用科技学院肇庆校区、广东华商学院四会校区)。目前肇庆高等院校数量已经位列广东省各地市前列。根据调查,在肇高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86万人(不含成人教育2.3万人),专任教师维4529人。2023届在肇高校毕业生约22192人,就业人数约为19422人,就业率约为87.5%o目前,在筹建高校有3所:肇庆医学院(本科)、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本科)、香港都会大学(肇庆)。二、基于SWOT分析的肇庆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一)内部优势1 .高等教育规模较大。近年来肇庆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全面加快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步伐,目前在肇高校
3、共有10所,在校生近12万人。高等院校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在校生规模,在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在广东省各地市都是位于前列,客观上也为肇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2 .学科专业设置较优。在肇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主要包括: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专业设置大类主要有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环保工程、计算机应用、艺术设计、医疗卫生等,这些专业设置与肇庆市“4+4”主导、特色产业息息相关。3 .政府扶持力度较强。肇庆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在2023年出台的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3年末,全市要突破高新技术企业1
4、千家,努力建成10所以上本科院校,建设全省应用型高等教育基地,对来肇建设高校或在肇高校设置分校的,按照“一事一议、一校一策”给予优惠政策,按照土地成本价划拨供地,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审批流程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切实将高等教育发展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1o此外,2023年肇庆市还制定出台“西江人才计划”系列政策,构建了具有肇庆特色的全方位、立体式人才发展保障激励政策体系,旨在引进和培育更多符合肇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其中,除给予高层次人才以一定的资金支持外,还提出诸如人才住房、医疗保障、科研资金、服务平台、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解决
5、了高层次人才来肇就业的后顾之忧。(二)内部劣势1整体实力大而不强。肇庆市目前拥有10所高校,其中公办高校3所,本科高校6所,本科院校数量占67%,整体实力表现出大而不强的局面。一方面,与广东省其他地市相比,肇庆高校数量、在校生规模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是与广深珠佛等大湾区高等教育重镇相比,肇庆高等院校总体数量、本科院校数量、公办高校数量仍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在肇庆市现有高校中,目前还没有高校被列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和重点建设项目。在现有高校中,除肇庆学院具有硕士点外,其他高校暂未获得硕士学位授权资格,无博士点授权单位。2.师资队伍短板明显。长期以来,受地理位置、经济社会发展、薪酬待遇等多种
6、因素影响,肇庆高校师资队伍方面的短板比较突出,其中最大的短板就是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肇庆高校高质量发展。一是高等院校教师发展机制还不够完善,薪酬待遇较广深等地还存在明显差异,导致高校多年来培养的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等高层次人才很容易向更高层次的高校流失,这种现象在肇庆的民办高校尤为突出;二是肇庆地处粤西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实力有限,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来肇高校就业方面,较广深莞佛珠等城市明显处于劣势。3 .留肇就业人数极低。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在肇高校应届毕业生共22192人,其中留肇就业人数2023人,留肇就业率仅为10.23%。
7、一是“慢”就业现像比较突出。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毕业生普遍希望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相对稳定的单位就业,如工作岗位暂时达不到理想状态,他们宁愿选择等待或观望,同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升学期望值过高,也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留肇就业。二是大湾区经济发达城市就业吸引力更加强劲。大部分学生为大湾区经济发达城市生源,学生毕业后首选回原籍就业;大湾区经济发达城市具有岗位需求量大、薪酬待遇较高、生活设施齐全、居住环境体验性好等优势。三是肇庆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低。与大湾区发达城市相比,肇庆产业发展不占据优势,并缺乏世界五百强企业和大型龙头企业支撑引领,因此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用工也主要以普通工人为主,工
8、资待遇普遍较低,留肇就业的政策措施不强,因此毕业生留肇就业意愿普遍偏低。4 .缺乏制度顶层设计。一是在市委市政府层面未制定出台鼓励和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系统性规划或具体行动方案,无法明确指导在肇高校制定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事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划。二是在市教育行政部门中目前还没有分别独立设置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划部门,目前仅设置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统管全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业务,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三)外部机遇1 .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肩负新使命。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雄安新区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这对新时代高等教育高
9、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广东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2 .服务广东建设教育强省做出新担当。近年来,广东持续开展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计划,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计划等项目,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35年建设成为教育强省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肇庆要积极抢抓广东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机遇,全市高等教育要扩容提质、创先争优、擦亮底色、培育特色,培养更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展现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肇庆智慧、肇庆担当。(四)外部挑战1 .湾区建设提出更高期望。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10、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重要成员,肇庆市在参与建设教育强省的过程中,肇庆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如何持续发挥,怎样能够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严峻复杂的形势下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定位,开展错位分工、办出特色品牌、贡献肇庆智慧,大湾区建设对肇庆提出了更高期望2。2 .高等教育发展竞争激烈。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日益加剧的大背景下,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竞争也愈加激烈。一是广东正加速建大学。“十三五”时期,广东已启动一大批高校建设工程,其中主要包括大湾区大学、深圳海洋大学、广州交通大学、中山科技大学、黄埔大学,以及港澳和省内知名大学建设分校或校
11、区。二是受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省内高等院校发展不充分、不均衡,各高校之间经常上演高层次人才抢夺战,多年培养的优秀人才极易流失。三、肇庆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对策(一)强化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高等教育是肇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源动力,也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等重大战略机遇,积极借鉴大湾区发达城市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保障,全面强化高校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3。要认真梳理国家有关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全面厘清国家、省市各层面的权限,在肇庆市“十四五”期间城市总体规划框架下,借鉴广深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
12、验,尽快制定出台肇庆市高等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全面指导在肇高校制定符合本地本校实际的事业发展规划和远景规划目标。市政府要加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的总体思路,科学指导并有效推动在肇高校高质量发展,积极加强土地资源挖潜和整合,落实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外来建校、本土分校之间无差别优惠的用地政策,不断扩大对高等教育用地供给;探索在市财政收入逐年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逐年增加高等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力度,借鉴江苏、深圳等地经验,并探索对民办高校进行适当生均拨款,有效缓解民办高校办学投入压力;有重点分层次地在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亦或是公办高校、民
13、办高校中遴选办学基础好、发展潜力大院校作为试点,集中有限教育资源推动试点高校办好、办优、办出特色,以点带面地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形成经验后再全面推广。在市委市政府层面建立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议事协调机构,由市领导兼任议事协调机构组长,全面协调解决全市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中的问题。在市教育行政部门内再增设高等教育科,与现有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既能职能独立,又可以形成合力,共同统筹规划、协调推进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具体工作。(二)精准实施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留肇就业的比例低从侧面反映出较为突出的人才培养供需矛盾,即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数量不少,但与企业用人需求、学生就业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要精
14、准实施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市政府牵头成立肇庆高等院校联盟,统筹引导在肇高校围绕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肇庆市“4+4”主导、特色产业开展专业布局,特别是产业发展急需的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急需复合型人才,减少各高校在专业设置的趋同性、盲目性、无序性、扩张性,以及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需求的错位。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由政府牵头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学校主动对接企业用人需求,政校企协同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校企双方可通过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培养等模式,探索“双录取、双导师、双证书”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即学生入
15、学即可获得高校录取通知书、企业录取通知书,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由学校安排一位理论课指导教师、企业安排一位实践课指导教师,学生毕业后即可获得一张毕业证书、还可获得由企业颁发的一张技能证书,实现招工即招生、入校即入企、毕业即就业,有效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从而建构政校企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三)聚焦建立健全人才队伍引育激励机制。肇庆高等教育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人才队伍是核心。要完善高水平人才队伍引育激励机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要向广深等城市重视人才、招才引智的工作力度看齐,推动“西江人才计划2.0”升级,支持和鼓励各高校大力引育与肇庆4+4主导、特色产业相关专业
16、的高水平人才和高水平团队,并按照“一人一策、一事一议”原则,给予高水平人才不低于广深等城市提供的薪酬福利待遇,并配套相应的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妥善安置住房保障、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事宜,促进引进高水平人才在肇乐业安家,真正实现高水平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效能大的目的4。在高水平人才引育方面公办民办要一视同仁。无论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都是党办高校,都是扎根肇庆大地办教育,落脚点都是服务肇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在肇高校中,民办高校占据了肇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支持和鼓励各高校引育高水平人才和高水平团队时,政府要做到公办民办一视同仁,甚至要对民办高校“厚爱三分”,尽量避免“招来了女婿气走了儿”现象。可参考和借鉴江苏、重庆等省市扶持民办高校经验,在财政可承受的范围内,按照少部分、高标准、严考核、动态管理的思路,将民办高校引育的高水平人才统一纳入事业编制管理,切实减少高水平人才因事业单位编制问题、待遇问题而导致不必要的流动性。(四)有序推动肇庆高等院校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