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园林传承的现实困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园林传承的现实困境.doc(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国传统园林传承的现实困境摘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中国传统园林传承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为中国传统园林传承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认为传统园林自身的局限性使之难以适应现代园林的各项要求,城市的无序发展使中国传统园林的营造丧失了基本的立地条件和外围的背景环境,现代园林的国际规则使中国传统园林不是被批判、误解,便是被“标签化”、“符号化”后作为现代园林的装饰,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这两点是中国传统园林传承必须突破的难点。关键词:传统园林;传承困境;根源剖析;局限性;现代性中国传统园林(以下简称传统园林)的继承与发展一直是园林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但同时也存在着争议。有些学者对传统园林采取彻底否定甚至“痛恨”
2、的态度,认为那是“士大夫园林”,是帝王、士大夫享用的虚假的景观。虽然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传统园林是一种宝贵的遗产,是中国当代园林发展的基础,但却未能提出完整的、明确的传承方案。在超速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语境下,传统园林的传承陷入了现实的困境。本文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传统园林传承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查找症结,剖析根源,为传统园林传承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一、数千年的园林传统面临消解(一)使用功能的失效中国古代园林多为帝王将相、士大夫和文人所有,公共园林极少。寺庙园林虽说是公共园林,却多是寺院、道观的私产,并非常人能随意进入。真正意义上如唐代曲江芙蓉苑、南宋西湖那样具有公共游览性质的园林凤毛麟角。1840
3、年以后,中国园林的服务对象、使用功能开始发生变革,园林的公共性逐步增强。新中国成立后,园林主要以城市绿地的形态存在,服务于人民。原本为少数人设计的传统园林体系因此面临着功能失效的困境。(1)空间结构与现代园林的公共性、开放性产生矛盾。皇家园林一般以真山真水为基底,规模宏大,以一定的建设理念和规则体现帝王的尊贵,而现代园林则没有必要追求政治性和象征性的空间等级。另一方面,从现存的明清园林来看,传统私家园林的空间结构是一种依靠建筑、墙体和地形构筑的复杂的“线型结构”1,仅适合少数人观赏游览。如果现代公园绿地照搬传统园林的空间结构,不但难以安排活动内容,就连最起码的交通要求都不能满足。建国初期,受前
4、苏联文化休息公园理论的影响,当时的公园强调社会主义属性,举办各种展览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普遍开展文艺、曲艺、音乐欣赏、电影演映、舞会和游乐会等文娱活动。传统园林的“线型结构”难以满足这种功能要求,当时的风景园林师采取了开敞空间和封闭空间并置的方式来解决这一矛盾:开敞空间适合人们举行大规模的文娱活动,以硬质场地和大草坪为主;封闭空间用以安静游览,风景园林师以传统园林技法堆山理水,将其设计成传统园林的一个局部景点或者一种简化、微缩的传统园林,如杭州的“花港观鱼”公园中的金鱼园和牡丹园。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类封闭空间发展为“园中园”,即专门开辟一块面积较小的区域,借鉴和发挥传统园林的艺术
5、手法进行意境构思和形象创作,广州率先进行了实践。在传统园林的空间结构与现代园林的公共性、开放性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的情况下,“园中园”显然是一种无奈的选择。(2)现代园林功能的不断转型使传统园林体系难以适应。随着园林学科的不断发展,“现代园林的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和减灾五大功能的定位,已经得到业内和社会的普遍认同”2。传统园林一般都是在极有限的范围内供其主人消闲和观赏之用,与现代公园的内容相比是极其单调的。节约型园林和低碳园林等理念使园林的功能更加复杂。传统园林的植物配置注重“意境美”,而地形营造则讲究堆山叠石,这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造园思想与技法显然与节约、生态和低碳毫无关联,以至于饱
6、受诟病。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和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等理论使园林的功能被提升至可以决定城市总体格局和促进城市复兴的重要地位。传统园林作为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的后花园则从来不具备这些功能。尽管钱学森曾提出“山水城市”的构想,希望将传统园林思想与整个城市结合起来,使城市成为“一个超大型园林”3,然而这至今仍然只是一个构想。60年来,这些频繁的变革导致园林的规划设计理念和空间形态不断变化,传统园林体系难以应对这些变革。(二)价值评判体系的失效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各种文化前所未有的贴近,生存空间与文化价值的冲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剧烈性
7、,这种文化图景背后最根本的变革是传统园林价值评判体系在现代的失效。(1)传统园林成为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进程,环境状况日趋恶化,特别是区域突发性环境事件不断,人们切身感受到了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公共危机的阶段。有的学者不研究生态危机的根源,制定相关对策,却拿传统园林作为的批判对象“正是这种腐朽、虚假的园林艺术,与来自古罗马废墟的城市艺术相杂交,充塞着当代中国的城市,成为中国城市化妆运动、园林城市运动的化妆品,使中国的大地景观面临严峻的危机边缘:生态完整性破坏、文化归属感的丧失、历史遗产的消失”4。目前,这类观点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对传统园林持怀疑态度。
8、有专家认为,“我们不能再固守传统了,园林人应该有大抱负、大视野,要致力于改变城市的生态环境,解决城市的矛盾,而不要囿于琐碎的造园”5。(2)传统意义上的园林美已不再是评判标准。现代主义对功能的强调赋予了产品一种美学价值理性美学,形成了简洁与纯粹的现代特征。生态、节约、可持续等观念的普及使人们趋向于把解决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作为设计基础,产生了伦理化美学。伦理化美学把自然中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现象看成是一种美学对象,从而产生了生态美。全球化的环境与能源危机使得设计回归功能与理性本体,并关注生态与可持续发展问题6,具有现实意义的西方现代理性美学和伦理化美学自然受到推崇。中国当代园林的审美标准正在逐步过渡到伦理化美学的层面上,并与现代理性美学相结合,形成新的园林美学。有专家指出,“既然我们能够理解美不再是评判艺术的标准,我们也能够理解景观不再意味着如画7。被认为以“如画”为原则的传统园林美学成为新美学的对立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