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学生通过快速自读可以知道“岩石有年龄”、“岩石可以保存很多历史痕迹”。能够引起学生对岩石学的兴趣,就达到了基本的阅读目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单,质疑问难,交流讨论。教学目标1 .理清本文的具体思路、说明顺序,读懂本文介绍的科学知识;2 .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独句段、设问句,如何增加了说明的生动性与清晰性;3 .结合地理学、地质学知识,对文本讲述的内容,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教学重难点1 .理清本文的具体思路、说明顺序,读懂本文介绍的科学知识;2 .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独句段、设问句,如何增加了说明的生动性与清晰性。课前准备观看纪录片
2、地球的起源(HoWTHEEARTHWASMADE)(探索频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陶世龙,1929年生,四川安岳人,地质学家、科普作家。他写了许多普及地质矿物等知识的文章。其科普作品部分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时间的脚印出版,参与编写科普创作科普创作概论等。二、布置阅读任务单请学生依任务进行快速阅读,阅读中进行批注笔记。1如果要把全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应该从哪里分开?为什么?分析:在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一段之前分开。教师补充:课文主体部分的思路:1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一一2.沉积岩的层次显示时间的早晚一一3.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从说明顺
3、序来看,1是时间顺序;1-2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2-3是“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从本文的主要内容篇幅比例看,“岩石的分层记录时间的早晚”是主要内容。2 .课文第6段说,“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找出这句话中的关键词。然后在后文中找到与之呼应的关键词。分析:这句话中的四个关键词:破坏,搬运,堆积,生成。下文与之对应的四个词:破坏,旅行,沉积,形成。3 .课文中间有句话:“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根据上下文概括:”上面所说的”指什么?下面要说的“历史痕迹”,又可以分为哪四种?地壳的活动、生
4、物的状况、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4 .研读课文第26段到第28段关于“化石”的介绍,回答问题:什么是“化石”?化石如何记录历史?填表:举例化石出现的位置或特征生物生存的时代传达的信息三叶虫化石煤猛鸡象化石6.课文中有很多独句段,找到10句,勾画出来。根据不同目的,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为了醒目、引人注意,效果类似设问句;一类是表达内容本身的简略,类似一个大句群中的小分句。7 .课文有很多精彩的比喻句,找到3句,说说效果。言之有理即可。8 .读这篇文章时,你有什么疑惑(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这样)或者质疑(作者说得对吗、这样写好吗),至少写出一个。学生写出来之后,再根据
5、他们的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例1课文讲述的岩石,主要是岩石三大类之一的“沉积岩”。课文前半部分,详细介绍岩石从破坏到重生过程(用专业术语说,就是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通过这种方式重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那么,岩石的另外两类一一岩浆岩与变质岩,是否也能“记录时间”呢?例2:课文说,岩石能够记录时间。根据课文介绍的知识,你觉得岩石真是能像钟表那样记录时间吗?不能,科学家主要是利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如碳14)来推算岩石年龄的。让学生深入思考,意识到:岩石的分层,只能记录新旧岩层的相对时间(谁早谁晚);绝对时间(距今多少年),还是要靠其他的科学手段。三、板书设计时间的脚印陶世龙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沉积岩的层次显示时间的早晚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从现象到本质从主要到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