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哲学名句学习参考: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和哲学命题44个.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268213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文写作哲学名句学习参考: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和哲学命题44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公文写作哲学名句学习参考: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和哲学命题44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公文写作哲学名句学习参考: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和哲学命题44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公文写作哲学名句学习参考: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和哲学命题44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公文写作哲学名句学习参考: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和哲学命题44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文写作哲学名句学习参考: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和哲学命题44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文写作哲学名句学习参考: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和哲学命题44个.docx(1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和哲学命题(44个,写作学习参考)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和哲学命题L西周伯阳父: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 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注:周人用两种不同性质的阳气和阴气来解释四季的变 化和万事生灭。阴阳二气相互协调,配合有序,流转正 常,就风调雨顺,否则就要发生灾难;把阴阳看作天地之 气,认为发生地震的原因是阴阳二气失去了平衡。属朴素 唯物主义。2 .西周史伯:“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 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益)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注:史伯强调只有相互差别、矛盾、斗争是事物存在发 展的动

2、力,完全相同反而不利于事物的发展,属于朴素辩 证法思想。3 .史墨:“物生有两, 体有左右,各有妃耦(配 偶)。”注:不同的事物互相结合才能产生百物,如果同上加 同,不仅不能产生新的事物,而且世界的一切也就变得平 淡无味。属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4 .春秋时代齐国的晏婴和齐景公曾讨论了 “和”与 “同”的问题,晏婴解释说,如果在水中加上水,那么还 是水的味道;如果弹琴,弹出相同的音调,不会产生出乐 声,还是单一的音调,这就是“同”。如果在水中加上 鱼、肉和各种作料,再加以烹调,这样就可以做成一种与 水味完全不同的鲜美的汤;音乐也是这样,只有清浊、大 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

3、周疏 等声音相成相济,才能成为一曲动听的乐曲,这就是“和”。晏婴所说的“同”就是简单重复;所谓“和”就 是对立面的掺和。注:揭示了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是事物发展的动 力,包含着一些辩证法的因素。5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己。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反者道之动。注: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对立 面的存在和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可见上述命题包含了 丰富的辨证法思想。6 .老子主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 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

4、则新。”注:由于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因此老子主张以否定的方法来达到肯定的目的,属于 古代唯心主义辩证法。7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注:万物都生成于“道”,又复归于“道”,也可以说 就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属于客观 唯心主义辩证法。8 .老子提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 出弥远,其知弥少。”注: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9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天何言哉?四时行 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注:天虽然不言不语,无声无息,却主宰着人间的一切 生死福祸,操纵着自然界四时的变化和万事万物的

5、生灭。 可见孔子心目中天是有意志的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10 .老子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 灭身。”注:认为微小变化经过量的积累会引起巨大的变化。属 于古代朴素辩证法。IL墨翟:“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 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 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日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 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注:他的第一个标准以过去的间接经验做为衡量真伪是 非的标准,因而强调了逻辑证明的作用;他的第二个标准 以多数人的直接经验作为真理的标准,属唯物主义;他的 第三个标准注意从社会政治的效果方面检验知识的真假和 言论的好坏,主张从动机

6、与效果的统一去检验认识,属唯 物主义。12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胜则阳 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注:揭示了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是事物发展的动 力,属于古代朴素辩证法。13 .庄子.天下所载:“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 世不竭。”注:有限之中有无限,说明宇宙在微观的无限性,属于 古代朴素辩证法。14 .庄子:“人之生,气之聚也,是其所美者为神 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 腐。故日通天下一气耳。”注:气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之形体、生命都是气凝聚 的结果,人的生死都是气的变化,人死即交归于大自然, 属于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15 .公孙龙:“物

7、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不定者兼,恶乎其石也? ”注:他认为,“坚”的性质既可以不与“石”联系在一 起,而为其它物所具有,甚至也可以不与一切物联系在一 起而为独立自存的“坚”。16 .孟子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 已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者。”注:属于贬低感性认识的唯理论。17 .孟子说:“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知天矣。”注: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18 .荀子.礼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注:天地间的万物都是天地结合的产物,并在阴阳二气 的接触推荡中变化,属于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19 .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

8、见之,见之不若 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注:属唯物主义认识论。20 .荀子提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 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 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注:充分肯定了人类有利用自然并改造自然的能力,强 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 证法。21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提出“万物非天不 生,独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与天地参,然后生”。注:董仲舒认为天是最高的范畴,万物都是由天派生出 来的。天是有意志、有意识、有目的、有情感、有欲望 的,属于客观唯心主义。22 .董仲舒认为:“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

9、也,妖孽亦先见。”董仲舒又认为“天以终岁之数, 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人之形体,化天数而 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 之好恶、化天之暖晴;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 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反应),春秋冬夏 之类也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注:纯属主观的随意比附,实际上是把人的各种属性, 特别是封建道德属性强加于自然界,把自然拟人化,又反 过来再把人说成是天的“副本”,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天 人合一,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23 .王充认为“国当衰乱,贤圣不能盛:时当治,恶人 不能乱,昌衰兴废,皆天时也”。注:属于机械决定论的历史观。24 .王弼:“凡有起

10、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 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注:夸大了静止的 作用,属形而上学。25 .范缜说:“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 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 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注:从本命题可以看出,范缜强调精神离不开物质,因 而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26 .张载:“一物两体,气也;两体者,虚实也,动静 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己。”注:重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把对立面看成发展的动 力,属唯心主义辩证法。27 .张载认为“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 之客形尔”。张载又认为:“人本无心,因物为心,大其

11、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注:人的认识作用也是以外物为根据的,只有发挥思维 的作用,才能认识事物的规律。属唯物主义。28 .东晋时代哲学家慧远提出论道:“火之传于薪,犹 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注:认为薪经过燃烧,化为灰烬,但是,火却由此薪传 到彼薪,永不熄灭。同样,人的形体消灭了,“神”也从 这一形体传到另一形体,永恒不灭,属于唯心主义辩证 法。29 .程颐说“理也者,实也,本也”。注:把自然本性、自然趋势等抽象为脱离事物并且创造 事物的本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30 .程颐认为:“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更何复资 于既毙之形,既返之气!往来屈伸者理也。”程颐又认 为:“须以知为本

12、,须是知了方行得,君子以识为本,行 次之,须是识在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照。”注:属于古代朴素唯心主义。31 .程颐说:“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 然,非有安排也。”“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 恶,阳长而阴消,善增而恶减。”注:认为对立是万物变化的根源,属于朴素辩证法。32 .南宋朱熹提出“虽说无独必有对,然独中又自有对”。注: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同时任何事物 都是作为对立面而存在,同时内部又包含着矛盾双方,属 于辩证法。33 .朱熹认为“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气之 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注: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34 .陆九渊认为“心即理,天下万物

13、之理不外吾心,格 物只须反X内求就可以”。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35 .罗钦顺在困知记卷上提出“理果何物也哉?盖通 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气本一也,而一动一静, 一往一来、一阖一辟、一升一降、循环无己,积微而 著,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是即所谓理也”。注:理就是气运动的一种必然规律,它有自已一定的运 动规律,理是在气的循环往复中呈现出来的必然性,因此 它不能离气而独立存在,属于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36 .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注:良知也就是天理,把我心中的良知推延到天地间不 同的事物上,事物就有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37 .王守

14、仁:“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 处便是行。” “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 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注:属于古代唯心主义。38 .王廷相:“元气即道体,有虚即有气,有气即有 道,气有变化,是道有变化。气即道,道、合论者。”注: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39 .方以智认为:“圣人合虚实神形而表其气中之 理。彼离气执理,与扫物尊心,皆病也。理以心知, 知与理来,因物则而后交格以显。岂能离气之质耶? ”注:属于唯物主义反映论。40 .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说:“体俟用则 所固以发能;用乎体则能必副其所,体用一依其 实,不背其故,而名实各相称矣。”注:客观实

15、体引发主观认识作用,主观认识作用于客观 实体,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这样“能”符合“所”,体用 一致,名实也相称了,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41 .王夫之的观点还有:“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 含动,动不舍静。 待动之极而后静,待静之极而后 动。”“行也可以兼知,而知不可以兼行”“行而后知道”、“知之尽,则实践之而己”、“知而 后行”“理与气互相为体,而气外无理,理外亦不能成气。善 言理气者,必不判然离析之“。注:从上述命题可以看出,王夫之把气看成是世界的本 原,而且认为气是运动发展的,气是无限的、永恒的物质 性实体,静止不过是运动的特殊表现形式,形式是知的基 础,行先知后,理并非独立于气之外的派生万物的神秘的 精神本体,它有其物质基础,是客观存在。因而属于古代 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42 .中国清代哲学家李恭提出“夫事有条理日理,即在 事中。今日理在事上,是理别为一物矣。天事日天 理,人事日人理,物事日物理。离事物何所为理乎? ”注:有事有物才有理,无事无物便无所谓理,理即在事 物之中,理不能离开天事、人事和物事的具体事物而独立 存在,离开了事物而独立存在并衍生事物的那种先天的神 秘的理是根本不存在的,属于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43 .近代思想家魏源提出“天下物无独必有对,有对之中必一主一辅,则对而不失为独。”注:天下物都不是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