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患者贫血管理的国际共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科患者贫血管理的国际共识.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外科患者贫血管理的国际共识多达1/3拟行择期手术的患者在术前即存在贫血。即便轻微的术前贫血,也与红细胞输注风险增加、术后病残及死亡风险增加相关。众所周知,术前贫血的及时识别和恰当处置,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临床也理应优先处理贫血,将其作为一种疾病,而非将其作为是否输注红细胞的指征。术前贫血原因众多,2/3为缺铁性贫血(IDA)。此外,1/3非贫血择期手术患者也存在铁缺乏。近年来,针对外科患者术前贫血的纠正,已有相对较多的临床研究,铁剂治疗是否有效,尚有争论。为此,患者血液管理促进学会(SABM)组建专家组,综合现有证据,对术前贫血的发生率、病因、诊断及处置等予以全面回顾,根据RANDDeIPhi
2、方法制定临床推荐条目,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该文刊发于2023年4月AnnaISofSUrgery杂志,麻海新知对其重点内容予以编译。方法14位在患者血液管理领域的尤其是贫血管理方面具有专长的国际专家,被挑选参加外科患者贫血管理国际共识会议(ICCAMS)o另有8位人员审阅推荐内容并参与完成。专家组于2023年1月11日在PUbMed进行文献检索,纳入近10年内有关患者术前贫血管理的临床研究、系统评价及相关指南等o专家组于2023年3召开在线会议,基于改良RANDDeIPhi法制定共识。推荐条目同意或不同意率75%者,即撰写声明并解读。共识声明的具体内容1 .贫血在外科患者中常见,其发生率因
3、手术类型而不同。在18至49岁人群中,女性的贫血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在N70岁人群中,贫血不存在性别差异,发生率也最高。一项纳入24项研究共949455例外科患者的Meta分析提示,术前贫血的发生率为39.设。另一纳入18项研究逾65万例外科患者的研究提示,术前贫血的平均发生率约为35%。术前贫血因潜在疾病及拟行手术类型而存在差异(图1)O其中,妇科及血管外科手术患者术前贫血发生率最高,而骨科及泌尿外科手术患者术前贫血发生率最低。2 .术前低Hb是红细胞输注增加和/或不良临床结局的风险因素;不论手术类型为何(择期、限期或急诊),贫血与患者结局的关系重要且明确;应教育并告知患者贫血的影响;应教育
4、并告知患者贫血与红细胞输注的关系、红细胞输注增加的影响。来自纳入60万例外科患者的观察性研究表明,术前贫血是术后病残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贫血也是围手术期输血的独立预测指标。一项纳入30万例265岁非心脏手术患者的回顾性研究表明,血细胞比容(HCt)从正常值范围每下降1%,则患者术后30d死亡率则相应增加16%。另一纳入7679例非急诊、非心脏手术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提示,术前贫血与术后死亡率增加独立相关。总之,强力证据提示贫血与一系列临床结局相关。专家组同时也承认,贫血并非不良临床结局的确定性原因,贫血可能是其他影响患者结局的潜在原因的标志之一。术前教育并告知患者贫血及其余术后结局的关系,专
5、家组认为非常重要。改善术前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前贫血治疗依从性,可能有助于督促患者改善饮食,从而达到可能提高患者Hb水平的目的。术后贫血也与不良临床结局相关。近期一项纳入结直肠癌患者的研究表明,术后贫血与红细胞输注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生活质量下降和5年生存率相对较低相关。一项纳入CABG患者的研究表明,术后Hb下降与患者全因死亡率增加相关。专家组认为,术后贫血并非不良临床结局的确定性原因,但可作为其他潜在不良结局的指标之一。3 .除接受小手术外,所有患者均应在术前进行贫血筛查;术前贫血筛查不应仅限于择期手术;不论接受手术类型为何(择期或限期),术前贫血评估时机不论早晚,都有意义。最常应用的贫
6、血诊断标准为WHo贫血定义(女性HbV12gd1,男性HbVI3gd1),但该定义有待更新。一项纳入逾4000例接受择期心脏手术成年患者的研究表明,术前HbV13gd1被认为是女性患者贫血的恰当阈值。亦有研究认为,无论男女,术前HbVI3gd1应作为术前贫血诊断标准。专家组支持将HbVI3gd1作为术前贫血的诊断标准。建议在术前至少4周完成贫血筛查,并启动相关治疗。专家组认为,即便患者接受限期或急诊手术,也应进行贫血的术前筛查和评估。一旦术前确知患者贫血,也可能即时启动相应治疗O即便术前仅进行短至1天的治疗(静脉铁剂、皮下注射EPO、维生素B12并口服叶酸),也有助于减少心脏手术患者异体血的输
7、注。当然,对拟行白内障或其他几乎没有出血的操作,可不进行贫血筛查。4 .所有贫血患者术前应评估贫血原因,且应尽可能早进行诊断,以便留有充裕时间进行治疗。对缺铁性贫血、炎症性贫血或慢性疾病所致贫血的鉴别十分重要。对性贫血患者,应评估铁缺乏原因。对贫血但铁储备正常者,应评估其他原因,如肾脏病、原发病血液病及营养缺乏等。铁缺乏的评估,应包含下属项目:血清铁、总铁结合能力(TSAT).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蛋白。存在炎症状态的患者,可检测网织红细胞Hb和/或血清铁调素。绝对铁缺乏的最重要诊断标准为,血清铁蛋白V30ng1和/或TSATV20%。血清铁蛋白V1OOngm1可能提示炎症状态下的铁缺乏。网织
8、红细胞HbV29pg或血清铁调素V20g/1提示存在炎症状态下的铁缺乏。5 .治疗术前贫血的目的是改善患者Hb,以降低红细胞输注可能;应依据贫血病因进行相应治疗。现有证据表明,术前予以铁剂和/或促红细胞生成刺激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Hb水平,并降低红细胞输注。贫血的治疗应再术前数周启动,以确保其治疗效果。鉴于各类药物起效时机不一,静脉铁剂、皮下EPo和维生素12注射、口服叶酸片联合治疗,在围手术期内也有效。总之,治疗术前贫血的目的是将Hb恢复至正常水平,但Hb具体值受临床因素、患者个体因素等影响O术前贫血的治疗时机宜至少在术前3至4周启动。6 .如无禁忌,对术前缺铁性贫血应予以铁剂治疗,静脉铁剂
9、疗法优于口服铁剂;应尽早启动术前静脉铁剂疗法,患者一般能良好耐受且不增加其感染风险。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指出,与口服铁剂或安慰剂对照相比,术前静脉铁剂疗法可降低接受大手术患者的输血率,可适度增加患者术前Hb及术后4周后Hb(图2)。接受静脉铁剂疗法的患者,术后30d死亡率更低,输血率降低且术后感染风险降低。7 .促红细胞刺激剂可用于外科患者的术前贫血。如已使用促红细胞刺激剂,应额外补充铁剂。此外,术后应注意防治血栓栓塞。炎症性贫血时,循环促红细胞生成素无法维持一定水平。促红细胞刺激剂的治疗初衷为增加红细胞生成,进而提高Hb水平,并达到减少红细胞输注需要。尽管促红细胞刺激剂在30年前被批注用于
10、骨科及其他外科手术的术前贫血治疗,但美国FDA于2007年对其予以黑框警告,提示其可能增加肾衰竭或肿瘤患者的死亡及其他不良事件风险。随后,围手术期应用促红细胞刺激剂日渐减少。随着后续一系列临床研究的开展,近期相关Meta分析表明,促红细胞刺激剂可降低外科患者输血比例,增加Hb水平。另一纳入32项RCT共4750例患者的meta分析表明,外科患者术前应用促红细胞刺激剂和/或联合应用铁剂,与红细胞输注减少、术前及术后Hb增加相关。专家组认为,现有数据提示促红细胞刺激剂可有效治疗外科患者围手术期贫血,尤其适用于非铁缺乏的贫血类型。目前,术前促红细胞刺激剂的治疗方案尚不统一,各项研究使用的剂量和时长不
11、一。如需使用,治疗时长应尽可能短,且应同时予以铁剂,以降低血栓栓塞风险。对围手术期应用促红细胞刺激剂的患者,应考虑予以术后预防性抗凝(药物+间断充气加压)。8 .通过输注红细胞来治疗贫血存在风险;贫血与红细胞输注相互作用,存在安全隐患,与不良结局相关。当患者术后出现严重贫血且存在相应症状,而相应容量治疗或药物治疗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可考虑输注红细胞。应在患者出院前启动术后贫血的治疗。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且存在严重贫血的患者,红细胞输注是治疗首选,其可快速升高Hb,是急性出血时的一种有效且救命性治疗策略。然而,红细胞输注不乏风险。一项纳入855例外科患者的回顾性分析表明,与未输血相比,术中输注IU红
12、细胞,与患者术后死亡率显著增加、一系列不良结局(肺部并发症、肾功能异常、脓毒症、术后住院时长)增加相关。随后一项纳入150万接受非心脏、非颅内、非血管外科手术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提示,与未输血相比,接受IU红细胞者其围手术期卒中、心肌梗死的调整后OR为2.33(95%CI1.90-2.86),该风险随红细胞输注量增加而升高。对输注24U红细胞者,围手术期卒中、心肌梗死的调整后OR为4.87(95%CI3.86-6.14)。实施患者血液管理策略有助于减少红细胞输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风险。专家组认为,红细胞输注确实存在益处,尤其适用于存在危及生命的出血患者。但是,考虑到其相关风险,专家组仅推荐将红细胞输注作为严重贫血(HbV7gd1)患者、存在症状的贫血或急性出血的临时性纠正策略。小结贫血在外科患者中常见,且与临床不良结局相关,因此可能是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该专家组通过系统回顾本领域内现有研究,制定了上述推荐条目,主要包括术前应对贫血进行筛查,准确诊断病因并及时启动最合适的术前治疗策略。对铁缺乏性贫血患者,静脉铁剂通常优于口服铁剂。同样,临床医师也应重视术后贫血,并应在患者出院前及早治疗。鉴于外科患者贫血发生率高,早期识别并有效治疗贫血将有助于改善患者围手术期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