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编制政策法规辅导讲义严守机构编制纪律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291384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构编制政策法规辅导讲义严守机构编制纪律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机构编制政策法规辅导讲义严守机构编制纪律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机构编制政策法规辅导讲义严守机构编制纪律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机构编制政策法规辅导讲义严守机构编制纪律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机构编制政策法规辅导讲义严守机构编制纪律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机构编制政策法规辅导讲义严守机构编制纪律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构编制政策法规辅导讲义严守机构编制纪律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docx(3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机构编制政策法规辅导讲义严守机构编制纪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志们,今天,我和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的题目是严守机构编制纪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一、机构编制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机构编制工作,是指对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人员数额及结构的核定与管理。机构编制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一)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看。机构编制工作必须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基础。同志们知道,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

2、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发展;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能保护和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否则,将阻碍新经济基础的产生和发展。机构编制工作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机构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管理方式,严格按照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配置机构、编制、职能等执政资源,努力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践证明,凡是机构编制管理规范的地方,政府职能定位比较准确,管理体制比较顺畅,办事效率比较快捷,发展环境比较优良,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反之,机构编制管理混乱的地方,体制不顺

3、,职责不清,职能交叉,推诿扯皮,违法行政,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发展环境难以优化,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二)从机构编制部门的职能定位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内容。机构编制部门,既负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也负责设置具体的行政事业机构、配置职能、核定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善政权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机构改革是推进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手段,尽管每次改革的背景和任务不同,但历次改革都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要,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加快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一个地方经济发展

4、的水平,取决于执政资源的配置、人力资源的素质和作用的发挥。机构编制部门不但负责职能、机构、领导职数、编制等执政资源的配置,也负责人员编制的结构管理,对机关事业单位新进人员从源头上进行把关。如果,执政资源配置合理、人员素质较高,作用肯定得以发挥,这就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经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机构编制工作水平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三)从服务经济建设的方式看。机构编制工作通过间接途径发挥直接作用。机构编制工作的服务对象虽不直接是经济领域,而它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主要靠中间环节发挥作用来实现的。如:它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通过对组织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行政管理运行机制,推进政府

5、职能转变,规范行政行为,减少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效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又如:它不能直接增加财政收入,而是通过严控编制、严控进人,节省财政支出,实现节支增收,保证有限的资金用到经济建设最急需的地方来促进经济发展的。行政和事业机构编制一经确定,即具有相对稳定性;机构编制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一旦得到实现,也不会稍纵即逝,在一定时期内对经济建设具有较大影响。因此,机构编制部门虽不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具体事务,也不经商办企业进行物质财富的直接生产或积累,但在发挥职能作用,优化配置各项执政资源,激发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促进经济建设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综上所述,

6、机构编制工作调整的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整“职责”、“机构”和“编制”,使上层建筑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保证“国家机器”的协调运转。“职责”是国家为做好某项工作赋予的责任和权力机构”是职责的载体,“编制”是履行好职责所需人员的数量和结构比例。机构的设立必须以职责为依据,不能人为的设立不符合职责要求的机构;编制的核定,要与职责的多少、工作量的大小相匹配,不能无原则的核定人员编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严格按照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职责需要来科学设置机构,调整人员编制结构,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二、机构改革与机构编制管理(一)机构改革机构改革是利益关系的调整,是管理体制机制

7、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协调发展的需要。1、行政机构改革回顾新中国的改革就其宏观性来说,涵盖四大体制改革,即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四大改革构成一个改革系统。政治体制改革有十大内容,分别是:行政机构改革;党政关系改革;人大制度改革;政协制度改革;选举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决策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改革;基层治理改革和发展人民民主;执政党自身改革和发展党内民主。行政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大小小的行政机构改革达41次,较大规模的10余次。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6次

8、,基本上是五年一次。这6次改革各有特点,但总体上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进行的。由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采取了“渐进过渡”的方式,因此,每次行政机构改革的经济体制背景又都有所不同。1982年的机构改革,是根据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政策进行的以“精兵简政”为目标的行政机构改革。这次改革最突出的特点是精简领导班子、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1988年的机构改革,是根据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1987年12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政策进行的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任务

9、的行政机构改革。这次改革最突出的特点是弱化专业经济部门直接干预企业经济活动的职能,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转变政府职能。1993年的机构改革,是根据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论断进行的以“政企分开”为内容的机构改革。这次改革最突出的特点是转变政府职能、政企分开、理顺关系、精简机构编制。1998年的机构改革,是根据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和1998年2月党的十五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进行的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心的涉及面最广、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行政机构改革。这

10、次改革最突出的特点是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大幅度裁减政府组成部门和人员编制。2003年的机构改革,是根据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和2003年2月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进行的以“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为方向的行政机构改革。改革的任务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等。这次改革的显著特点是着力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2008年的机构改革,是根据2007年10月党

11、的十七大提出的“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和2008年2月十七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进行的以强化宏观调控职能、注重民生、建立大部制为内容的行政机构改革。改革的任务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着力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完善运行机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组织保障。这次改革最突出的特点是转变政府职能、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这一系列的改革,有力促进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它对解放生产力,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

12、是,行政机构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变化,行政机构改革还需要及时跟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3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市委书记段喜中同志在市六次党代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推进公用事业和行业事业

13、单位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等重大改革管理任务。这些都为我市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是对机构编制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2、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展望据统计,全国有126万个事业单位,3000多万正式职工,900万离退休人员,事业单位总人数4000多万。我市事业机构3666个,编制78608名,实有人员75885名;离退休人员26244名。(1)事业单位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政事不分。事业单位隶属于政府部门,政事边界不清,功能定位不明,政府对事业单位管理既存在“越位”又有“缺位”问题,对事业单位行业发展规划、政策标准、行为规范的宏观管理不足,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落实不够,公共服务效率不高。二是管办不

14、分。政府主管部门通过举办事业单位直接提供公益服务,并实行监督管理,既履行社会管理职责,又履行出资人职责,造成“管”、“办”的职责不明确,主管部门专注于直属事业单位的管理,对全社会、全行业事业单位提供公平环境的关注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三是投入机制不健全。各级政府投入责任不明确,公益事业投入方式单一,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存在地区和城乡分布不均衡,同时,对投入效益监督不够,难以保证国家资本金的使用效益。四是政府对社会力量举办公益服务的组织管理不规范。社会力量举办公益事业在税收优惠、贷款融资、职称评聘等政策方面不能与事业单位享受同等待遇,不利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公益机构,发展公益服务事业。(2)事

15、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目的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与事业单位的职责划分,切实保证政府与事业单位在职能、机构和运行机制上的分开;收回和整合事业单位行使的行政职能,实现行政职能的有机统一,规范依法行政行为;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减少对事业单位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二是明确事业单位功能定位。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属性,按照行使行政职能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和从事公益服务的分三类进行改革。将完全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调整为相关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属于政府的职能划归相关行政机构,职能调整后重新明确事业单位职责、划定类别,工作任务不足的予以撤销或并入其他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生产

16、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要进行转企改制,从事业单位序列中分离出去。对保留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也要从财政投入、税收政策、资产管理、人事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有所区别。三是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根据事业单位公益属性的不同,实施分类管理;实现政府管理职能和出资举办职能的适度分离;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建立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四是完善政府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改革投入方式、完善投入监督机制,形成职权明确、分级负担、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事业单位投入机制;明确不同层级政府的公益服务责任,举办相应事业单位。五是积极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服务。一方面,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打造政策平台,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服务的提供;另一方面,加强对社会公益组织行为规范的监管,完善有关收费标准、资产处置、收益分配、服务质量等政策,规范社会力量的公益服务行为。(3)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