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浅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浅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摘要: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对学生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在小学教学中显得很重要。科学课的大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的。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质量,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关键词:体现;科学教学;新课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新课程一步步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为了尽快掌握课程标准,会用新教材,会用新的课程理念和方法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活动,我深
2、刻的认识到科学课与自然课的不同,要想在科学教学中体现新课程,教好新的科学课,我认为,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教师要采取探究性的实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讲求思维的严密态度。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体现逻辑思维的科学课,最明显的是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我出示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到盆子里。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另一盆液体里浮。交换马铃薯,再分别放入盆中,在刚才沉的盆子里,马铃薯还是沉,浮的还是浮。把两个马铃薯放入其中一个盆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个盆中
3、,马铃薯都沉下去了。这时候学生说:“噫,这个水是怎么回事?”有的就说:“哦,浮的一盆水是盐水!”听一个学生这样说,好多学生都跟着认为是盐水。学生说盆里的水是盐水,这时,我问:“你能确定浮的一盆水肯定是盐水吗?”这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有一些学生就说不敢确定。我说,如果不能确定这盆水是不是盐水,那么我们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我们取些水烧干,烧一烧就会烧出盐来的。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烧盐水,结果真的烧出了白色的粉末,学生都认为这就是盐!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我又问:还有什么方法证明这盆水是盐水?学生思考之后说:做一杯盐水试试看。于是,分小组做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最后
4、试验成功了,学生十分开心。像这样的过程充满探索性,孩子们很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一堂课上得很顺利。在这个过程中,是个推理的过程、证实的过程、质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本质都隐含在这个“是不是盐水?”的活动当中。二、教师要为学生的科学探究准备好有结构性的材料。从三年级上册各种各样的叶、比较水的多少这两课可以看出,如果老师没有给学生准备那么多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叶,没有给学生准备各种粗细、高矮、形状一样和不一样的杯子,不同颜色的水,试想学生能写出那么多的观察记录,能发现那么多的问题,能通过实验解决提出的问题吗?现在大家看得很清楚,在开始学习科学时,材料是很重要的。把有结构性的材料给学生,让他
5、自由地去探究,是让他走上学习科学道路的一个好办法。那么如何选择活动材料呢?1、材料应和科学课本上一个重要的概念有关;使用这些材料应该能揭示许多有关的现象。这就是“结构”的特性。2、这些材料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玩”得开心,又要诱导他们从中悟出科学道理。如“太阳和影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校园中小树、旗杆、房屋的影子,也可以利用学生的文具如铅笔、直尺等做投影游戏,还可以引导学生做踩影子游戏、手影游戏,并利用各种师生认为可行的材料做太阳钟,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场景中学习科学。3、考虑教学活动材料的普遍性、易得性。老师不必追求奇缺的材料,在课外、校外、家庭存在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它们可以为
6、课内学习提供广阔的材料来源和学习背景。4、这些材料应有多种的相互作用,应该有较广的余地,能用许多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研究。应该让学生能在讨论中提出不同的发现;如果一套材料在进行一项活动后就没有什么可用的了,就不可能提供丰富的学习基础。5、每个学生都应有足够的材料。每样东西的数目不一定和学生的人数相等,但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足够的、在探索相互作用中关键的材料。如果让学生合用这些东西,会突出学生们的地位不同、会产生被剥夺或胜利的个人感情,从而影响使用这些材料原来的用意。本来可用于学习的精力就会被引导到解决自我的问题上去。三、在探究起始阶段,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不能忽视引导学生对问
7、题进行必要的整理。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教师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种现象非常好,但往往不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以至于有些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例如在执教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这节课时,教师出示了一段潜水艇在水中沉浮的
8、录像,然后对学生说:“对于水中的潜水艇,你都有什么问题?”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手要求发言。生1:潜水艇在水中为什么能沉下去?生2:潜水艇在水中为什么会浮起来?生3:水中的潜水艇为什么能浮起来,也能沉下去?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学生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都属于同一类,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置可否,不注意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整理的话,那么让学生继续再提,学生也只有“乱提瞎问”了。其实,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举三得,我们教师何乐而不为。四
9、、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形式。还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这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方式改革的中心内容。而原来的教师传授,学生听讲或师问生答的“问答式教学”极大束缚了学生的能力发挥,仅仅以教师及个别优等生为中心,忽视了全体学生的交流。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大家参与、合作探究。具体是指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小组主要开展互学、互练、互查、互评等活动。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在双向交流中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特点是每个学生都有责任,每人都有合作的技巧,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尤为重要,它体现个人价值,利用群体压力,培养互动学习的能力。
10、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发言交流的机会,互帮互助、相互启发、共同研究。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别人的优点,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精神,更重要的是使全体学生获得了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自主能力得到培养。我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性格和能力、智力进行组合,尽量地使每个合作探究小组既有观察能力强的,又有表达能力好的,也有做事细致的或善于创新的,并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每组选出观察员、汇报员、记录员、材料员等等,使每个人都有探究的责任和具体的分工,结果往往比个人进行观察研究来的全面、细致,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和见解。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到鼓励和承认,获得成功和自信,形成开朗的
11、良好品质。总之,小学科学是对学生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在小学教学中显得很重要。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质量,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科学教师只有采取探究性的实验教学方式,为学生的科学探究准备好有结构性的材料,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才能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科学课程的改革实践中,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向着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向健康发展。参考文献郎盛新著: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王升著: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张红霞著: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张红霞著: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