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今天为你解读一本许倬云先生的经典著作: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 同体。许倬云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人文学科博士,先后被 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南京大学讲座教授、夏威夷大学讲座教授、 杜克大学讲座教授、匹兹堡大学史学系退休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中国古代 社会史论说中国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本书中许倬云教授围绕着“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这个问题,讲 述“华夏/中国”作为一个“天下国家”是如何不断发展演变的。作者以宏大的视野,舍弃旁枝末节,始终关注中国历史上的根本特征和关键 节点,围绕“天下国家”这个核心,勾勒出各个时代的风貌,使
2、读者有酣畅淋漓 之感。古代中国是一个“天下国家”,也就是一个没有地理边界,只有文化边界的 国家,这是由古代中国面临的特殊地理环境决定的。“天下国家”发源于商周时 期,发展于秦汉时期,在隋唐时期到达巅峰,在明清时期走向衰落。她就如同一 个血肉之躯,走过了一个生命的历程。这本书提出了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所谓的“中国”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个 问题,我们可以给出各种答案。比如有的人会用国界去界定中国,但今天中国的国界其实只有不到70年的 历史,而且在中国的历史上,各个王朝的边界其实是非常模糊的。比如有的人会 用民族去界定中国,但现在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五十六个民族,并不是从来 就有的。甚至作为主体民族
3、的汉族,也曾经历过多次民族融合。有的人用文化去 界定中国,因为西方某些国家就可以合在一起,称为“基督教世界”,那么中国 能否被界定为一个“儒教国家”呢?好像也不对,在中国,佛教和道教也很兴盛, 甚至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也可以生根发芽。那么,“中国”究竟是什么?作者把中国概括为四个字:“天下国家”。意 思是,在历史上,中国这个国家是没有地理边界的,任何族群只要认同中国的文 化,就可以加入中国这个文化共同体。所以,历史上的中国可以通过吸引周边地 区的认同,不断扩大自己的范围。这个“天下国家”发源于商周时期,发展于秦汉时期,在隋唐时期到达巅峰,在明清时期走向衰落。她就如同一个血肉之躯, 走过了一个
4、生命的历程。我将从下面三个方面,来为你讲清楚“天下国家”这个概念:首先,“天下 国家”的内涵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其次,“天下国家”的发展历程是怎样 的?为什么说隋唐时期是天下国家的巅峰?最后,“天下国家”又是怎样在明清 时期走向衰落的?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天下国家”-1内涵 没有地理边界,只有文化边界的国家T产生 由古代中国面临的特殊地理环境决定发展历程发源I 0t I-“内其国而外诸夏”发展一!秦汉时期 一I“内诸夏而外夷狄”巅峰一隋唐时期!-“天下大小远近若一同心圆文化一治济化度化交 政经也制文外”模式诞生一有边界一统一一无边界r(文化封闭衰落一I明清时期;一I L政治专
5、制历史上的中国是“天下国家,如同血肉之躯,走过了一个生命的历程。第一部分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天下国家”的内涵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所谓“天下国家”,就是一个没有地理边界,只有文化边界的国家。边界外 部的族群如果认同了边界内部的文化,也可以成为天下国家的一部分,天下国家 因此就得到了扩大。这个听上去有点复杂,但如果追溯到天下国家的起源,我们 就明白了:天下国家其实是早期中国面临的特殊地理环境塑造出来的。我们的中华文明,是著名的古代文明之一。和中华文明同时出现的,还有印 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以及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 明。如果展开一幅世界地形图,你就会发现,无论是古埃
6、及的尼罗河文明,还是 古巴比伦的两河文明,规模都比较小。印度河文明其实位于今天的巴基斯坦,西 边是山脉,东边是沙漠,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狭小的空间。但黄河流域诞生的这个 文明却不一样,四周相对广阔平坦,拥有很大的开发空间。我们的祖先站在这样 一片土地上,举目四望,广阔无垠,这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也促使他们产生 一种想象:把自己居住的这片土地,看成是整个世界。这就是古代中国“天下” 观念的起源。正是在“天下”观念的影响下,商周时期出现了 “同心圆”的治理模式。商 朝和周朝都以黄河流域为中心,不断扩大统治的范围。商朝曾经频繁迁都。关于这背后的原因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因为洪水的 泛滥,有人说是因为战
7、争。但商朝频繁迁都的结果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它的影 响范围逐渐超出了黄河中游,开始覆盖黄河下游、淮河流域等地区,这就是所谓 的“中原”。商朝后来又被周朝所取代,周朝建立起政权以后,向各地派出移民, 建立起更多的城邦,覆盖了更大面积的土地。说到这里,我们要尝试着去理解当时人们的心理。他们望着四周无边无际的 土地,开始尝试着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并不像其他文明的人 类那样,走着走着就遇到沙漠、山脉、海洋等天然的地理边界,他们也就不会产 生关于边界的意识。他们会愈发坚定地相信,自己所处的是一个没有边界的“天 下”,所以他们为了治理这片土地而建设的制度,从一开始就不是在建设一个国 家,而
8、是为了治理整个“天下”。商朝发明了一个“同心圆”的模式,也就是从统治中心出发,不断向外围扩 展势力,形成不断扩大的同心圆。商朝的国都是一个大型城市,外围居住着许多王族,共同保卫国都;更外围 的地方是一些中小城市,由国都派出的使者负责监督;再外围是一些和商朝保持 良好关系的城邦;最外围是一些被称为“方”的族群,比如“鬼方”,这个族群 和商朝之间曾经发生过战争。周朝成功取代商朝以后,取得中原地区的统治权,把统治中心放在今天的陕 西关中地区,还在今天的河南地区建造了洛邑,以方便其统治中原地区。周朝继 承和发展了商朝的同心圆模式,以国都为中心,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在全国建 立了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诸侯国
9、要定期朝见周天子,向周天子缴纳贡赋,派兵随 同周天子作战。说白了,周朝把商朝的同心圆模式进一步制度化了,中原地区以 周天子为中心,具有了一定的向心力,得到了初步的整合。于是,周朝就成为一个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天下”。因为缺乏地理上的天 然边界,周朝人也就没有产生以地理来划分边界的意识。那他们怎么区分自己人 和外人呢?主要是通过文化。这里的“文化”也并不是特别抽象的东西,其实主要就是生活方式。黄河流 域的人向四周移民,最后总会遇上一些周边地区的人,他们吃的穿的都和自己不 太一样。这种“不一样”很自然地就成了区分自己人和外人的标志。儒家经典礼记里面就给这些人都起了个代号:东边的叫做“夷”,西边 的
10、叫做“戎”,南边的叫做“蛮”,北边的叫做“狄”。这些字都是有讲究的。 比如东边的“夷”,这个“夷”字在字形上就是一个人背着一张弓,这其实是在 说他们以打猎为生。再比如北边的“狄”,这个“狄”字就是反犬旁旁边加一个 火字,其实是描述了一个场景:晚上,放牧的人带着牧羊犬守在火堆旁边,防范 猛兽来叼走牛羊。这说明北边的“狄”以放牧为生。周朝人看到了这种文化上的区别,就很自然地把文化作为区分内外的边界。 接受中原文化的就叫做“华夏”,不接受中原文化的叫做“夷狄”,这就是所谓 的“华夷之分”。这里所谓的中原文化,也就是周朝的礼乐文化。“礼乐”是西周的周公制定 的一套制度:“礼”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礼仪规
11、范,可以具体到穿什么衣服, 吃什么食物;“乐”就是由政府制定和颁布的音乐和舞蹈,周公相信它们具有教 化人心的作用。周朝分封出去的诸侯国都奉行礼乐文化,是否奉行礼乐文化也因 此成为区分“华夏”和“夷狄”的标志。但这个区别并不是绝对的,夷狄如果接受了华夏的文化,也可以成为华夏的 一部分。周朝为了开发今天的山东半岛,就曾经让姜太公去那里建立了齐国,负 责同化当地的族群,也就是所谓的“东夷”。到了战国时期,原来的“东夷”就 变成了齐国的百姓,也就融入了 “华夏”。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当时是很常见的。 通过这种文化上的同化,华夏就可以不断地扩大。中国作为一个天下国家的雏形 也就诞生了。这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
12、,讲的是“天下国家”这个概念的起源,这是和我们 的祖先生活的环境相关的。到了周朝,一个“同心圆”模式诞生了,这就是天下 国家的雏形。第二部分但这个雏形还并不完善,非常脆弱。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连华夏文化 圈内部的各个诸侯国之间也不断爆发战争。这进一步唤起了人们对于“天下国家” 的向往。接下来我们就谈谈天下国家的发展历程。诞生于战国时期的春秋公羊传里就提出了一个宏伟的设想,要想建成天 下国家,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做“内其国而外诸夏”,就是华夏文 化圈分成了许多国家,各个国家都把其他国家看成是外人,相互提防,这其实就 是战国时期的状态;第二个阶段叫做“内诸夏而外夷狄”,就是华夏文化圈
13、已经 统一了,成了一家人,但还有一些周边地区的人群不肯接受华夏文化,他们也就 是所谓的“夷狄”,相对华夏而言仍然是外人;第三个阶段叫做“天下大小远近 若一”,就是普天之下都成了一家人,再没有什么华夏和夷狄之分,彼此之间的 界线彻底消除了。这虽然是儒家的理想,但中国的历史还真的按照这个逻辑走了下去。秦汉时 期就是第二个阶段,华夏文化圈获得了统一,但和北方游牧民族仍然保持着距离; 隋唐时期就是第三个阶段,东亚大陆上的各个族群都被纳入了天下国家的体系之 中。我们先来看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那就是把华夏 地区统一为一个整体。为此秦汉时期进行了一系列建设,这些建设可以分成政治、 经
14、济、文化三个方面。在政治上,经过秦汉两代的努力,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秦汉把权力 直接贯彻到基层,对居民进行管理。根据一些出土文献的记载,政府掌握了每一 个基层社区的人口数字,以及每一家的产业。政府征收人头税,也是由居民社区 里的官吏们负责收集。可见,政府通过基层组织,直接介入了所有人民的生活, 对人民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在经济制度上,秦汉也追求集中统一。秦始皇统一币制,发行了 “秦半两”, 西汉时又发行了 “五铢钱”。五铢钱重量适中,易于携带,而且币值和信用长期 稳定,甚至在汉朝灭亡以后,五铢钱还一直沿用到唐朝建立。除了货币,秦汉时期也完善了遍布全国的交通网。这个交通网在秦朝就已经 建立
15、,汉朝时进一步完善。司马迁的史记中描述当时中国的道路网,已经是 三纵三横,覆盖全国。在这个道路网上,作为国家行政单位的郡县,也是各类商 品的集散中心。这使政治和经济相互配合,发挥出强大的凝聚力。最能反映秦汉帝国集中统一的,就是当时的思想文化。秦朝统一天下以后, 就开始着手进行统一思想的工作。秦朝的做法叫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就 是禁止民间私自讲学,不许民间私藏医药、种树、占卜以外的书籍,教育活动主 要通过官吏传授学徒的途径来完成,传授的内容当然主要就是国家法令了。但这种做法的效果很不好,因为秦朝的法律只适用于秦国,和原来山东六国 的民间风俗是相互违背的。比如秦朝规定实行“连坐法”,要求邻里
16、之间相互监 督,如果发现有人犯罪,要向政府主动举报,否则也要被一同问罪。但在原来的 山东六国,邻里之间讲的都是互帮互助,和谐友爱。秦朝法律和民间风俗之间的 矛盾,成为秦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到了汉朝中期,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把儒家作为统一思想 的工具,这既实现了目的,也没有导致秦朝那样的问题。因为儒家本来不是国家 制定出来的,而是扎根于民间风俗文化之中的。比如儒家讲对父母要孝顺,对兄 弟要友爱,对邻居乡亲们要和睦,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国家宣扬这些道德,和民 间的风俗没有什么抵触。国家对儒家的宣扬,也使整个华夏地区慢慢被儒家所同 化,人们的思想也就慢慢被儒家所统一了。我们可以看出,秦汉时期的主题就是“集中统一”,通过政治、经济、文化 三方面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