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价值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价值观.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青少年价值观1 .价值观的定义有关价值观的定义,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着不同的解读。心理学从其自身学科视角出发,以人为中心,根据人的心理产生的情绪、需要、兴趣、偏好等因素,将价值观定义为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对于其他事物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和“偏向”的态度,这种看法和态度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标的选择;从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出发,认为价值观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情感追求和辨别事物等方面的导向和指引,而且它是一种持久的信念,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具有动机功能,它不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和禁止性的,是行动和态度的指导。我国学者黄希庭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判断正误、善恶、取舍
2、的一种观念系统,通过这种观念系统,人们在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时就有了正当的理由。虽然由于学科视角不同、侧重点不同,使得心理学和社会学对于价值观的定义有所不同,但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双方对于价值观定义的共同点: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价值现象和在处理价值关系时所持有的总的观点、看法、态度和立场,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究其本质,它是一种社会意志,它规定并指引着人们应该如何进行价值活动、做出何种价值判断以及价值选择,体现了社会存在对于人的价值和意义。简单来讲,价值观就是人们在参加社会之间活动时所要坚持的行事标准和做人原则,指引着人们参与实践活动的目的,这对于人们的行为习惯、交往方式和人生态度有着深刻的影响
3、。2 .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对于青少年这一概念的界定,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标准,不同学科、组织根据自身的需要、研究成果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定义青少年的标准。从心理学的学科角度出发,按照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一般把青年界定为十四岁到二十五岁之间,而十四岁到十八岁为青年初期,十一岁到十四岁为少年时期;人口学这是以人在青春期生理发育的正态曲线分布为基础,把十五岁到二十五岁之间的定义为青年;法学则是以完全承担法律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为标准,以十八岁为分界点,将人划分成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社会学从社会化的角度看青少年,将其是为人社会化的一个必经阶段,认为人在“获得职业、经济独立、建立家庭”后才会告别青少年时期,但
4、由于现代社会中,青年的就业和结婚年龄不断后移,使得社会学中的青少年年龄范围的界定有了很大的伸缩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则把十八岁到六十五岁的人定义为青年人;我国共青团将十四到二十八岁之间的中国公民定义为青年;联合国将“青年”定义为年龄介于15岁与24岁之间的人。该定义是在筹备国际青年年(1985)的背景下提出的,并经大会1981年第36/28号决议认可,联合国公布的有关青年的所有统计数字,例如联合国系统每年出版的关于人口统计、教育、就业和医疗卫生的统计年鉴,均依据以上定义。根据以上种种标准,我们可以判断青少年是少年到青年的过渡阶段,介于少年和青年之间,是一个具有特殊含义和外延的概念,通过综合考虑
5、青少年的生理发育程度、心理成熟度和社会环境的客观影响等因素,将青少年界定为十二三岁到二十五六岁的人群。处在青少年期的人,其价值观也与成年人和儿童有着很大的差别,青少年的价值观在这一时期是处于一个成长过度的阶段,受到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影响。自身因素包括生理发育情况、心理发育情况以及性别差异,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以及同辈群体。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通过对典型态度变化例证的分析,认为态度变化应该分为依从、同化和内化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随着人的成长依次出现的,人首先要经历依从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人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知识来保护自己,所以为了防止受到外界的惩罚或者希望得到外界的认可而
6、采取的顺从行为,这一阶段的行为不是行为主体发自内心的;之后,人逐渐进入到同化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人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不需要来自外界的惩罚或嘉奖就能够自觉接受所生活群体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最后,人们步入内化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人开始真正从从内心深处认同周边他人或集体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将其融入自身原有的价值观念中后加以改造,最终成为指导自身判断是非的标准。黄希庭教授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主选择阶段,是指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随着自身的身心发展,开始自主探索世界,发现多种价值观并进行选择;第二阶段是珍视阶段,青少年从之前选择的价值观中,根据自身的理解和
7、需要选择一种固定的价值观,虽然这一阶段青少年由于自身的发展和学习程度不足,做出的选择会有局限性,但青少年自身会非常看重自己的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第三阶段是行动阶段,该阶段会因为个体的成长程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情况,但大部分人都会在青少年后期或成人早期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并遵照自己的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固定下来并将其外化,应用于自身的实践活动中。社会学和心理学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观点相符。在青少年早期的时候他们刚从儿童过渡到青少年,还保留着对于父母、老师、规则等外界压力的妥协,到了青少年中期,随着自身生理上的成熟、所学知识的增加以及生活
8、经历的不断丰富,他们开始思考并逐渐打破原有的价值观念,而到了青少年后期,他们开始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同龄人的影响以及生活经历,将外界所接触到的价值观进行筛选和内化后建立起一个接近成熟的价值观,在过度到青年阶段后,会以这套成熟的价值观念来指导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3 .关注青少年价值观的意义价值观没有实在的存在感,它既无法形象化,也不能用语言去准确描述,但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又左右着人们对人生、社会和生活的认识、态度以及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对人的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每个人所经历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经济条件、成长经历、受教育程度等社
9、会存在因素各不相同,所以他们的社会意识的一部分也就是价值观存在差异,他们有可能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也有可形成消极的价值观。价值观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也是一种价值观念,它反映了客观存在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这种价值关系不单是指实践生产活动中的价值关系,还包括上层建筑中的道德、法律和政治价值关系。价值观在上层建筑中的第一非常特殊,它和政治、文化、哲学等上层建筑是相容的关系,存在于所以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中,并通过意识形态表现价值观念,而价值观念的形成又收到政治、文化和哲学的影响。价值观还体现了实践精神。由于价值观是内化于人脑内的标准,它影响着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外化为人们的实践活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影响着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价值观对于一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个人的人生有着重大的意义。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形成一个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也是成长阶段的一项关键任务,完成好这项任务需要青少年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来自外界的帮助,所以学校、政府、社会、和家庭都应重视价值观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