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振兴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七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研讨交流发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特别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怎样因地制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结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工作实际,我谈谈个人的认识和思考。一、科学规划找准路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沿着正确方向把这盘大棋走好,必须规划先行”“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如何高质量编制村庄规划,我认为应该注意三个方面重点。一是深入学习,准确把握村庄规划的核心。抓住多规合一和实用性
2、两个关键,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科学合理谋划村庄规划,推动形成区域一体、城乡融合、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体系。二是立足实际,准确掌握村庄优势资源。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找路子就是因地制宜发掘优势。村庄规划编制,首先明确这个村子的发展基础是什么、发展优势是什么、发展方向是什么。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政策支持,撬动村庄资源优势,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将村庄打造成为“形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人文美”四美乡村。三是尊重民意,鼓励多方参与规划编制。采取“走出去”
3、和“请进来”等多种形式,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积极鼓励省内外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规划师、建筑师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切实提升规划编制实施水平,合力打造共编共建共享共管的乡村国土空间治理新格局。鼓励村民积极参与调研访谈、方案比选、公示公告等规划编制各个环节,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反映村民诉求,切实编制出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村庄规划。按照突出区域性、体现差异性、彰显多样性的原则,积极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二、基础先行打好底子农村与城市相比,公共交通、住房配套设施、购物、教育、医疗、取暖、燃气、清洁能源、物流等方面还存在差距。一是完善农村基本生活设施,逐步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统筹乡村基
4、础设施布局,立足村庄发展实际,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大力度补齐冷链、仓储、物流等农业生产设施和服务短板,培育电工、水暖工、木工、油工、泥瓦匠、石匠等乡村工匠,让乡村“宜居”又“宜业”。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首先是乡村建筑业对人才的需求。二是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乡村建设主要是解决“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问题。因此,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加快填平补齐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坚持强城镇化
5、和强县域行动协同推进,推动城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三、产业发展竖起样子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过去一队人作的田现在一个人作了都不费力,造成大量的劳动力过剩,附近街镇的二三产业又不发达,在家门口很难找到就业的机会,大批的农村青年只能拼命地往城市里挤。因此,着力发展增收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增长农民收入,让农村既难留得住人也难赚得了钱。一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优势种养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农业农村资源,发展乡村二三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充分发挥各类产业园区带动作用,科学布局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把产业增值环节更多留在农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为农
6、民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二是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联农带农机制是促进农户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保障,尽可能让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等农民群众参与进来,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正确把握工商资本在发展乡村产业中的作用定位,设置好“红绿灯”,加强全过程监管,引导工商资本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与农户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带动农民致富增收。三是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庭院经济应该是高质量庭院经济,更加突出市场化、特色化、生态化、规范化,从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手工、特色体闲旅游和生产生活服务五方面入手,充分利用现有庭院,大力推动庭院经济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既是发展帮扶产业的重要途径,也符合农村老、弱劳动
7、力多,庭院增收作用尚未有效发挥等实际情况。四是利用科技人才支撑产业发展。组建产业顾问组,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采取“一县一组”的方式,推动产业顾问组与脱贫县科技服务需求精准对接。认真梳理科技服务需求,精准匹配科技专家,及时确定对接关系,把握重点任务,聚焦主导产业,提供决策咨询,加强技术指导,培养本土人才,促进成果转化。四、人居环境扮靓面子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是农村发展的宝贵财富,一是卫生整洁。卫生问题,特别是乡村厕所问题、垃圾问题是乡村环境提升的老大难,需要遵从乡村规律,尊重农民的生产与生活传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加以解决。吸取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利用现代科
8、技赋能乡村。如厕所革命,既实现冲水厕所的卫生便捷等优点,又保留粪尿可再利用的优势。在垃圾处理方面,保留了农民种菜、饲养家禽家畜的传统,许多可以转化为有机肥的废弃物就能得到有效利用,从而实现垃圾源头减量。二是环境美丽。针对沟道淤泥堆积、砂石场清理、乱堆乱倒、农民建房乱象等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将各类“乱象”治理在萌芽阶段,彻底改变“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现象。引导农户在利用房前屋后及“空心房”拆除后的闲置土地,发展小畜禽、小菜园、小果园、小作坊、小农旅,树立美丽农村庭院的魅力形象。村庄风貌保留乡风乡韵、乡景乡味,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三是管理规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9、防止“一年新模样、两年旧模样、三年不成样”。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充分发挥多元主体作用,防止出现“干部干、群众看”“上边热、下边凉”现象,健全互评监督机制、强化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努力构建政府、市场、村集体、村民等多方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五、乡村治理夯实里子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注重在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软件”上下功夫。一是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农民组织起来、人心凝聚起来,组织带领各方力量唱好乡村全面振兴大合唱。农村基层党组织进一步抓实建强,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
10、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乡村善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良好社会风尚蔚然成风,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安宁。农村各类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平安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社会环境始终保持稳定,打造和谐有序的乡村。二是大力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家庭和、邻里和、社会和、环境美、心灵美、生活美,不断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品质、留守妇女综合素质、留守儿童教育质量、特困群众生活质量。发挥好新乡贤的作用,对于那些从村里走出去的成功人士,村里面要给他们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宿感,引老乡回家乡建故乡。三是搭建乡村交往交流平台。交往既是乡村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宜居乡村的重要体现。通过乡村建设把已经淡化的村民关系、紧张的
11、干群关系重新修复起来,创设促进村民交往与交流的社会环境和空间条件。建设好乡村公共空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诸如文化礼堂、村民活动中心、文化大院、棋牌室以及民俗活动、节日庆典、广场舞、婚礼、葬礼、庆生活动等都是促进交往、凝聚人心的有效措施。六、乡愁文化铸魂根子如果说“美”多显于外,“和”则更蕴于内。发扬乡村传统“和”文化优势,把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的家园。一是弘扬“和善有爱”的道德观。上慈下孝、守望相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与人为善等传统美德在乡村建设中发扬光大,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统一起来。乡村特有的空间环境、社会环境有助于培养人们内心善良、身心和谐、和善的道德修养,教化人们心灵,
12、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特别需要保护和传承。二是凝聚乡村文化建设服务力量。村使馆、乡村博物馆、纪念馆的建设,村史、村志编写,地方文学创作、民俗文化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民间手工艺的开发、民间文艺活动的组织与人才培养,还有现代科技的普及与教育、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科学生活方式的指导与普及,为文化人才服务乡村提供了广阔舞台。三是推进乡村文化多元共生发展。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只有确立城乡文化、乡村文化多元共生的理念,和美乡村才能实现,才能把乡村建成幸福美丽家园。补齐乡村文化建设短板,厚植文化自信,创新乡村文化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发挥
13、村规民约、家风家训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钾足干劲儿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抓。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农民群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有更多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研讨交流发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14、重在抓落实,关键是行动,最终看成效。我们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放在心上,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必须坚持“实”字为先,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以实干来为民服务,以实打实的业绩赢得民心,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做好四方面工作:用心当好“宣传员”、营造浓厚氛围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健全经常学习机制。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15、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第一时间组织学习,努力学在前头、谋在点上、干在实处,不断提升办公室“三服务”工作水平。一是建立线上学习园地。创办“西峰振兴号”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干部职工网上精神家园,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活动亮点,总结先进典型,树立特色样板。开设“乡村振兴大家谈”栏目,作为平时练兵平台,各乡镇、各部门全员参与,定期推送乡村振兴有关部署、个人学习心得,强化对干部的思想引领,及时传递省市工作动态和声音,进一步凝聚和激发了全员的学习热情和思悟能力。二是健全线下学习机制。召集帮扶队员开展线下学习交流活动,第一时间学习党中央、和省市出台相关决策部署,结合帮扶村实际,发挥部门优势,推动相关要求落实。三是
16、开展主题学习活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谈学习心得体会和下一步贯彻打算。组织举办“振兴有我、主题笔会”、“岗位大练兵能力大提升”分享会、“中秋话振兴”“喜迎二十大、妙语辨振兴”等活动10余场次。激发了干部团结奋进、争先创优的热情。用心当好“先锋员”、践行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作为先锋队里的一分子,定要守初心、践使命,当好先锋战士。面对繁重琐碎以及有可能直面矛盾的农村工作,我们应该要摆正心态,认识到“经验欠缺,起步会相对难些”的客观事实,要把关注点聚焦在弄清楚乡村振兴“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进而找准干的方向、找出干的办法、找新干的思路,确保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中方向不偏、靶心不变、重心不移。在扎实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摸底排查工作中,按照“全覆盖、地毯式、无遗漏”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过筛子、查短板、找弱项。通过“看”生产生活情况、“问”政策落实情况、“算”家庭收入情况、“谋”帮扶整改措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