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办学情况.docx
《建国前办学情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国前办学情况.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建国前办学情况建国前,大概只有20%的人能读书,那时我镇的教育事业十分落后,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或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民国以前,普遍存在着私塾。私塾是私学学塾的简称,古代很少把“私”和“塾”两个字直接连起来使用。私塾成为一个社会常用词汇是近代以后的事情,以示与官立或公立新式学堂的区别。古人常称私塾为学塾、教馆、书房、书院、乡塾、学塾等,这些字眼都带有几分文雅气或亲情味。私塾学生既有儿童,也有成年人。按照施教程度,人们把私塾分成蒙馆和经馆两类,蒙馆的学生由儿童组成,重在识字;经馆的学生以成年人为主,大多忙于举业。根据私塾的设置情况,清末学部把私塾分为义塾、族塾、家塾和自设馆。义塾带有免费教育的性
2、质,以出身清贫家庭的子弟作为施教对象;族塾依靠族产支撑,属于宗族内部办学,往往设在宗祠内,不招收外姓儿童;家塾是富家大户聘请名师宿儒在家专门教授自己的子女;自设馆是塾师自行设馆招生的私塾,不拘姓氏过去,多为蒙学程度。自设馆最为多见,他们当中既有像蒲松龄、郑板桥那样的文化名人,也有不少粗通文墨的腐儒。私塾的教学内容不离孔孟之道,除了四书五经外,也教人之初、天生物、三字经、百字歌等。清末民初,新学兴起。1905年,科举制废除,经馆受到直接冲击,纷纷关闭,而私塾也顺应形势,多进行改良,增设了常识课程。例如,初小文字课程有国语和算术两科,并有音乐、体育、图画课程。新学以班为标准,按进度执行,学生易懂,
3、家长放心,逐渐取代了旧学。民国时期,各种在私塾基础上成立的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它们采用统一小学教科书,添置黑板、粉笔。建国前幽兰镇存在过的几种办学形式1、私塾。私塾教育,首重识字和背诵,教师教读句逗,首重字形、读音、区分四声。如教读“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句时,必在第二个风字、雨字右上角画圈作为标识,教读作去声,即“春风风(读如奋)人”、“夏雨雨(读如育)人”,这样使学生在读书时,通过拉长声音的大声诵读,自然而清晰地区分四声,记牢读音。识字辨清四声,能熟练地区分词性,学会对对子,是学作八股文的基本功之一。私塾产生于春秋时期,作为私学的一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于文化的传递、人才的培
4、养,曾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私塾知识覆盖面过窄、教材长期不变、知识老化等问题严重,渐渐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格格不入。2、私立、民办小学:将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现代教育相融合,从各个方面进行尝试,对近代基础教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幽兰镇曾有的私立、民办小学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李文铎在幽兰璋铿村发起创办私立幽兰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万树荣在幽兰区发起创办私立岚湖初等小学堂;民国二年(1913年),万树苍在幽兰乡南湖村发起创办私立少城初等小学校,喻松、高起凤分别在渡头乡罗舍喻村、罗舍高村发起创办私立惜材初等小学校、私立崇德初等小学校,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高起凤又以5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国 办学 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