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中的降钙素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脓毒症中的降钙素原.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脓毒症中的降钙素原(PCT)通过受试者操作曲线(RoC曲线)分析PCT鉴别革兰氏阴性 菌菌血症的准确性,通过线性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特定病原 体群体和感染病灶对PCT浓度的独立影响作用。结果显示,革兰 氏阴性菌血症的PCT明显高于革兰氏阳性菌血症或念珠菌血症。 PCT预测革兰氏阴性菌血症的曲线下面积为0.72,最佳的临界值 为Iong/ml。PCT在特定病原体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大肠 杆菌、链球菌和其他肠杆菌科的浓度最高。PCT在泌尿生殖系统 最高,其次是腹部感染,呼吸道感染最低。在线性回归模型中, 从血培养中检测到的链球菌、大肠杆菌和其他肠杆菌科,与PCT 值增加3倍相关。泌尿生
2、殖道或腹部感染病灶与PCT值增加两倍 相关,与病原体种类无关。介绍降钙素原(PCT)是降钙素的前体,机体的诸多组织在受到炎 症刺激(包括严重感染)的时候,PCT上升。尽管PeT血清浓度升 高并不完全针对感染,但PCT被认为是诊断败血症的最佳生物标 志物之一,它还有助于减少抗生素暴露。本研究分析脓毒症患者 的相关数据,包括血培养结果、感染部位、感染菌群等。如果血 培养为典型污染物(如凝固阴性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座疮丙酸 杆菌和其他皮肤定殖菌),则由治疗医师仔细评估,如果判断为 污染,则在所有分析中均视为血培养阴性。病原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念珠菌。病原菌 按其种系关系分为7类(葡萄球
3、菌、链球菌、肠球菌、大肠杆菌、 除大肠杆菌外的肠杆菌科、假单胞菌和念珠菌)。感染的部位被 分为四类(呼吸道、腹部、泌尿生殖系统和骨骼/软组织)。结果结果显示,阳性血培养患者的PCT浓度约为阴性或污染血培 养患者的3倍。血培养阳性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SoFA评分、血 清乳酸、尿量)略高,但符合感染性休克标准的患者比例相似。 血培养阴性和血培养污染的患者的PCT值无差异。病例中,815例革兰氏阴性菌血培养阳性,948例革兰氏阳 性菌血培养阳性,65例念珠菌血培养阳性。革兰氏阴性菌血症患 者的PCT浓度(26ngml)明显高于革兰氏阳性菌血症患者 (7. lngml)或念珠菌血症(4. 7ngmlo
4、 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在 三组中无差异,P分别为0.7和0.3。鉴别革兰氏阴性菌血症与革兰氏阳性菌血症或假丝酵母菌 血症的ROe的AUC为0.69,鉴别革兰氏阴性菌血症与所有其他血 培养结果(包括阴性血培养)比较的ROC的AUC为0. 72oPCT浓度在七种病原体种水平之间有显著差异(P 0.001), 大肠杆菌、链球菌和其他肠杆菌科的浓度最高。除葡萄球菌种群 外,病原体群之间PCT浓度无差异,且无法从不同类型的葡萄球 菌中识别出不同的亚群。在四种感染类型中,PCT浓度在不同感染灶间存在显著差异。 PCT浓度在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中最高,其次是腹部感染,呼吸 道感染患者最低。回归分析发现,在血
5、液培养中,链球菌、大肠杆菌和其他肠 杆菌科的PCT值比其他病原体高3倍。泌尿生殖道或腹部感染病 灶与PCT浓度增加两倍相关,且与检测到的病原体无关。PeT浓 度与检测到的病原体和感染部位之间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此外, 以血培养阴性作为参照,除铜绿假单胞菌和念珠菌外,其他细菌 感染时PCT升高。讨论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是证实革兰氏阴性菌血症的脓毒症患者 的PCT浓度明显高于革兰氏阳性菌血症或念珠菌血症患者。然而, 目前的研究表明,PCT诊断的准确性不高,不足以根据其浓度来 定制经验性抗菌治疗策略。PCT的表达至少部分是由炎性细胞因子诱导的,因此病原体 特异性信号传导的差异可以解释本研究中观察到的PC
6、T浓度差异。 脂多糖(LPS)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组分,是病原体相关分子 模式(PAMPS)的典型分类,它通过toll样受体4 (TLR4)被固有免 疫系统的细胞识别;而脂磷酸(LTA)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组 分,由toll样受体2识别(TLR2)。白细胞介素-6 (IL-6)和白细 胞介素-8 (IL-8)在革兰氏阴性菌脓毒症中浓度更高。这些差异 可能能解释革兰氏阴性或革兰氏阳性菌血症中PCT的浓度差异。脓毒症的不同临床病程取决于感染部位,感染部位不同,死 亡率也不同。在我们的多变量分析中,感染部位和病原体与PCT 浓度独立相关。腹部病灶可能与较高的细菌负荷有关,因为腹腔 的淋巴流直接流入体循环,腹部器官的静脉血直接流入肝脏。结论革兰氏阴性菌血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浓度高于革兰氏阳性 菌血症或念珠菌血症患者。然而,这种区分差异的鉴别能力太低, 无法指导治疗决策。PCT血清浓度的变化不是由革兰氏阴性或革 兰氏阳性菌本身,而由特定的病原体群和不同的感染灶决定。尽 管PCT浓度可以为脓毒症患者提供不同病原体和感染病灶一些额 外信息,但这些信息应谨慎解读,并充分考虑所有可用的临床信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