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负极衰减主要机制.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351731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锂离子电池负极衰减主要机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锂离子电池负极衰减主要机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锂离子电池负极衰减主要机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锂离子电池负极衰减主要机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锂离子电池负极衰减主要机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锂离子电池负极衰减主要机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锂离子电池负极衰减主要机制.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锂离子电池负极衰减主要机制析锂、电极表面钝化膜的增厚、可循环锂量的损失、活性物质结 构的破坏等现象均可导致锂电池寿命的衰减。其中,负极是引起电 池容量衰减的主要因素。本文总结了电池使用过程中负极衰减的主要 原理,并提出了几种减少容量衰减的方法。电池容量衰减的机理已被广泛研究和报道过。电池容量衰减的影 响因素主要有:主要因素是电极表面副反应引起的可循环锂量的减少; 次要因素是活性物质的减少(如金属的溶出、结构的破坏、材料的相 变等);电池阻抗的增加。而负极与上述衰减机理中的许多影响因素 均有关系。一、负极衰减机理研究进展碳材料,尤其石墨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应用最广泛的负极材料。 虽然其他负极材料

2、,如合金类材料、硬碳材料等,也在被广泛研究, 但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活性材料的形貌控制和性能改进,关于其容量 衰减的机理分析较少。因此,关于负极衰减机理研究的多是关于石墨 材料的衰减机理。电池容量的衰减包括存储及使用时的衰减,存储时 的衰减通常与电化学性能参数变化(阻抗等)有关,使用时除电化学性 能变化外,还伴随有结构等机械应力的变化、析锂等现象。1.1负极/电解液界面变化对于锂离子电池,电极/电解液界面的变化被公认为是引起其负 极衰减的主要原因之一。锂电池在初次充电过程中,电解液在负极表 面还原,形成一层稳定的具有保护作用的钝化膜(简称S日膜)。锂离 子电池在其后的存储及使用过程中,负极/电解

3、液界面可能会发生变 化导致其性能的衰减。LLlS日膜的增厚/成分变化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功率性能逐渐降低主要与电极阻抗的增加有 关。电极阻抗的升高主要是由S日膜的增厚及成分和结构的变化引起 的。由于表征方法以及测试条件的差异和限制,不同研究机构的结果 不尽相同,因此S日膜的具体成分很难确定。根据已有报道,S日膜的 成分主要包括无机(Li2CO3 LiF)和有机(CH2OCO2Li)2 ROCO2Li ROLi 两类化合物。在使用或者存储过程中,SEl膜的成分及厚度并非一成 不变。由于S日膜并不具有真正的固态电解液的功能,溶剂化的锂离子 可以通过其他的阳离子、阴离子、杂质、电解液的溶剂等仍然可以迁

4、移通过SEI膜。因此,在后期长期的循环或者存储过程中,电解液仍 会在负极表面分解反应,导致S日膜的增厚。同时,由于负极在循环 过程中一直处于膨胀收缩状态,表面SEl膜会发生破裂,产生新的界 面,新界面会继续与溶剂分子、锂离子反应,生成SEl膜。随着上述表面反应的进行,在负极表面形成电化学惰性表面层,使得部分负极材料与整个电极发生隔离失活.导致容量的损失S日膜成分是热力学不稳定的,在电池体系中会不断发生溶解和 再沉积的动态变化。S日膜在一定条件(高温、HF、膜内含有金属杂质 等)下会加速膜的溶解及再生,引起电池容量的损失。尤其在高温条 件下,SEI膜中的有机成分(烷基碳酸锂等)转化为更稳定的无机

5、成分 (Li2CO3 LiF),导致S日膜的离子导电性降低。正极溶出的金属离子 经由电解液扩散至负极,在负极表面还原沉积,单质的金属沉积物催 化电解液的分解,从而使负极阻抗显著增加,最终导致电池容量的衰 减。通过添加高温添加剂或者新型锂盐提高S日膜的稳定性可以延长 负极材料的使用寿命,进而实现性能的提升。有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石墨材料储存性能也不尽相同,人造石 墨在高温下的存储性能优于天然石墨。随着存储时间的增加.人造石 墨中锂含量基本稳定,但是天然石墨中的锂含量呈线性下降的趋势。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lR)测试结 果分析,高温存储过程中,天然石墨表面Li

6、2CO3和LiOCOOR的含量 随着存储时间的延长而明显上升。S日膜厚度增加,主要是由电解液 在负极表面的副反应引起的。人造石墨的表面结构和S日膜形貌基本 不变O另外,在低于40C的条件下满电储存一定时间,尽管高比表面 积的负极材料具有更高的自放电率,但不同类型的负极材料单位面积 内S日膜的增长速度相近。其衰减趋势类似。但在更高的温度(60) 下,具有相近比表面积的天然石墨S日膜的增厚速度明显高于人造石 墨。1.1.2 电解质分解沉积电解液还原包括溶剂还原、电解液还原、杂质还原等。电解液中 的杂质通常有氧、水和二氧化碳等,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电解液 在负极表面分解反应,其主要产物包括碳酸锂、氟

7、化物等。随着循环 次数的增加,分解产物逐渐增多,这些产物覆盖在负极表面,阻碍了 锂离子的脱嵌,造成负极阻抗的上升。1.1.3 析锂由于石墨类材料的嵌入电位接近于锂电位,因此,充电过程中一 旦发生金属锂的沉积或者锂枝晶的生长,随后锂与电解液的反应将加 速电池性能的衰减,大面积的析锂将引起电池内部短路以及热失控的 发生。低温充电、电池负极相对正极的过量较少、电极极片尺寸不匹 配(正极边缘覆盖负极)、电位作用(局部极化程度不同、电极厚度和孔 隙率作用)均会增大析锂的风险。石墨材料内部的无序程度和电流分布的不均匀度对负极表面的 析锂均会产生影响。在石墨嵌锂的第三、第四阶段,材料的无序引起 电极内电荷的

8、分布不均,导致枝晶状沉积物的产生。隔膜与负极间沉 积物的增长与温度和电流密度密切相关。随着温度的升高,充电倍率 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金属锂沉积在负极表面。可从电池放电曲线 中的电压平台以及库仑效率的降低来判断电池是否发生析锂现象。目前研究主要是从改进负极体系、优化含有抑制负极析锂添加剂 的电解液体系等方面改进负极的性能。将Sn和碳包覆在石墨表面改 进负极的电化学循环性能。石墨表面的Sn可以降低SEI膜的内阻以 及低温下的电极极化。另外也可以通过改进负极材料的表面来实现性 能的提高。将石墨在空气中进行氧化,可以增大表面积和边缘活性位 点,使得孔隙增大,颗粒尺寸减小,进而降低由于电荷分布不均导致

9、 的析锂现象的产生。AsFG可以提高负极高温下的稳定性,抑制金属 锂的产生以及LiPF6的分解。另外,负极极片制备阶段的机械轻压可 以减小孔径,降低电荷分布的不均匀性,提高电池的可逆容量。1.2 负极活性物质变化在电池性能逐渐劣化的过程中,石墨的有序结构逐渐被破坏。锂 电池在高倍率下进行循环,由于锂离子浓度的梯度差异,在材料内部 产生机械应力场,从而使得负极晶格发生变化,负极起始的片层结构 也逐渐变得无序,但这种结构的改变不是造成电池性能劣化的主要原 因。劣化可以表现为析锂或者S日膜的变化,但是,在此过程中,负 极的颗粒尺寸及晶格常数不会发生明显变化。石墨颗粒的可逆容量与其取向和类别相关。比如

10、,由于在无序颗 粒间存在新的界面可以发生锂离子/电解液反应,锂离子嵌入更困难, 无序的石墨颗粒可逆容量较低。与球形颗粒相比,片状石墨在高倍率 下有更高的比容量。尽管负极结构在衰减过程中不发生变化,但是菱 形结构/六边形结构比例会发生变化。六边形结构的增加会降低锂离 子嵌入的第一和第三阶段的法拉第效率,进而降低负极的可逆容量, 因此可以通过提高菱形结构/六边形结构的比例来提高可逆容量。1.3 负极电极的变化石墨材料的粒径尺寸对负极性能的影响较大。小颗粒材料可以缩 短石墨材料间的扩散路径,有利于大倍率的充放电。但是,小粒径材 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高温下会消耗更多的锂离子,导致负极不可 逆容量的增加。因此,石墨负极的热稳定性主要与石墨材料的粒径有 关。石墨极片的孔隙率与负极的可逆容量有一定关系,孔隙率增加, 石墨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增大,界面反应增多,造成可逆容量的降低。 在电池的长期充放电过程中,石墨电极的压实密度影响电池性能的衰 减。高压实密度可以降低电极的孔隙率,减少石墨与电解液的接触面 积,进而提高可逆容量。并且,在高于120C的温度下,由于S日膜 热分解产气,高压实的负极材料会产生更多的热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