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塌方支撑操简介.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352003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塌方支撑操简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防塌方支撑操简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防塌方支撑操简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防塌方支撑操简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防塌方支撑操简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防塌方支撑操简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塌方支撑操简介.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防塌方支撑操简介2008年5月21日,某市郊区一名老人跌入20多米深的井内无 法动弹。接到报警后,辖区中队八名官兵火速赶到现场。根据观察 发现:老人被困位置距井口处大致15米,井壁狭小,老人身体极度 虚弱,情况紧急。于是,指挥员在第一时间内命令一名战士作安全 索,采用“倒挂金钩”的方式进入井内,试图将被困老人捆绑后, 再使用三脚架垂直拉上来。但数分钟之后,进入井内的战士体力不 支且无法将老人成功固定而被暂时拉了上来。再次勘测现场之后, 现场指挥员果断调来小型挖掘机,在离井数米处挖掘出一个壕沟, 由两名战士进入壕沟后,然后横向打通一个“隧道”,与井连接。 一名战士进入“隧道”内,固定住老人,用安

2、全带将其捆绑,另一 名战士协助这名战士一起将老人从隧道中拖了出来。但就当两名战 土将老人固定好,准备使用绳索吊出壕沟时;事故再次发生:由于 现场泥土松动,加之人员、挖掘机、器材等重物的作用下,壕沟发 生塌方。被困老人、救援人员,瞬间被数吨重的泥土淹没,现场一 片混乱思考悲痛之余,有这样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下一次遇到同样的 问题,我们该怎么办?针对此次救援,由于井口狭小,我们无法采用“坐膝悬垂”的方 式对被困老人进行固定。所以按照常规处置方法,首先考虑使用三 脚架,让一名身体素质较好的人员,采用“倒挂金钩”的方式进入 井内。固定住老人之后,地面上的同伴再使用三脚架将二人一起拉 上来或是先将己

3、方人员拉上来,再将老人拉上来。这样的操作方法 不管是在士官学校,还是在一些总队都曾演练过。有的单位还专门 制作了钢丝筒,模拟深井,使用三脚架等装备专门演练类似的救助 方法。然而,在实战中,采用“三脚架与倒挂金钩”的方式针对深 井被困人员进行救助时,你是否考虑过以下几个问题?问题一:如果,救援人员身体过大,卡在井内的某个地方,既无 法下降,又无法拉升,怎么办?问题二:如果,救援人员身体过大,卡在井内的某个地方,阻塞 了外部空气,造成被困人员或救援人员出现窒息,怎么办?问题三:如果,救援时间过长,造成救援人员大脑充血,出现休 克,怎么办?问题四:如果,在救援人员下降的过程中,引起井内四周松动, 造

4、成杂物掉落,造成被困人员二次受伤,怎么办?问题五:如果,井过深,超过了三脚架的钢缆长度,怎么办?分析就第一、二个问题而言,我们可以先勘测现场,大致掌握好井口 的直径后,再让一名体型合适的战士来操作。困难的是第三、四、 五,这四个问题。众所周知,目前国内装备的救援三脚架主要有: 20、25、28、32米这四种规格。一部井的深度一般不超过30米,但 这并不能保证我们处警时不会遇到一个50米甚至更深的“深井”。 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所以,就第五个问题,也就是如果 井深超过了钢缆工作长度的情况。如果条件理想,即洞口合适,四 周坚固等,仅仅是因为钢缆长度不够,我们可以在远处设置数个拉 升支点,使

5、用“拉升系统”,将钢缆与救援绳联用,来解决这个问 题。不过要注意的是,你在搭建拉升系统时,请考虑好你需要制作 几分比的省力系统,需要哪些器材,如“上升器”、“爪结”、“双 滑轮”等等。就问题二、三、四而言,这并非仅仅改变战术或增加 人手就能解决的问题。如果出现了 “问题二”,很可能“问题三”、 “问题四”就会“并发”。一旦这几个问题同时出现,我们还得考 虑“另辟蹊径”:首先,我们必须确保救援时间在被困人员“能承 受的范围”之内。一般而言,对于被困井下的人员,一种非常好的 方式就是在井的旁边垂直挖一个壕沟,使之与井平行,然后横向打 通一个通道,将被困人员移动至壕沟内,再救至上地面。事实上这 样的

6、方式早在很多年前就实践过,效果非常好,也很安全。但在该 案例中,就用到了这样的方式,即:在旁边挖掘一个壕沟,通过它 与井连接,然后打造一条“生命通道”。然而,在打开这条“生命 通道”的时候,却出现了 一个严重问题:塌方。先搁置这个问题,暂时把目光转移到一个生活常识上。很多战友 可能注意到这样一个现场:在高速公路两旁的峭壁或小山坡上,总 能看见一些人工的水泥墙。这些水泥墙与普通墙比起来既不美观, 又不对称,它们就像衣服一样“将山坡包裹起来”。显然这些水泥 墙是用来“防止石头坠落”的,但问题在于,我们在处理壕沟事故 或者上述案例中需要通过挖掘壕沟来辅助救助的事故中,要将大型 的喷浆机械运到现场是不

7、现实的。还有,多过地使用这些原本不属 于消防装备的机械会大大拖延救援时间。在此,笔者介绍一下国外消防机构在处置壕沟、深坑类救助行动 (注),预防塌方事故的一些经验和典型装备。现在,我们假设一名建筑工人失足跌入一个坑道,身上多处骨折。 坑道内有积水,且坑道四周的土壤疏松,随时可能跨塌掩埋坑道。 接到报警后,辖区消防中队赶到现场。在工地负责人的指引下,指 挥员迅速估算了该坑道情况及所需救援设备,并在第一时间内展开 部署事实上,对壕沟(横坑)类的事故处理,并不涉及很复杂的滑轮 组合、拉升系统、固定支点等,关键在于防止塌方。早在19世纪美 国西部大建设时期,大量的塌方事故导致建筑工地安全事故频繁发 生。因政府忙于内战,救援部门得不到重视,出现了很多由矿工、 无业游民组成的私人救援公司,生意火暴,甚至出现了 “一手交钱, 一手救人”的情况。后在近代消防救援的职能扩展时期(20世纪初), 大批非火灾的救援装备进入消防领域,比如上述的木板、木制支撑 顶杆等装备。这些看似“复杂”的装备,其实稍稍动手就能自己制 作或者请工匠订做。国外的消防队员很喜欢“DIY”(注)。一些 消防站甚至自己制作船型担架,然后拿到装备鉴定中心去做拉力测 试,虽然做出来的“山寨担架”很多都达不到要求,成为笑话,但 消防技术就在这样的“笑话”中得到提升。就这一点而言,很值得 我们在基层、后勤岗位上的同事去认真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