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贮小麦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贮小麦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青贮小麦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XX某地小麦还有20来天即将成熟,却被提前收割当作青 贮饲料,一亩青贮小麦能卖1500元的高价。这一现象在网上 曝光后,引起社会极大关注。针对这一现象,农业农村部已下 发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 毁麦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青贮小麦现 象表面看是农民个人行为,背后却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其 反映出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亟需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一、原因分析一是籽粒小麦收益相对较低。虽然国家实施了粮食收购 最低保护价政策,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了种粮农民收 益,但增长幅度有限。据中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数据显示,目前 籽粒
2、小麦亩均收益约为HOO元,除去农资等成本,亩均纯收 入只有300400元,收益好时也就500元左右。而目前青贮 小麦亩均能卖到1500元,相比后续风险与价格都未知的籽粒 小麦,青贮小麦不仅可以减少剩余生长期的农资投入,而且无 需秸秆处理与晾晒成本。从经济利益看,卖青苗的收益高于卖 籽粒小麦的收益,极个别农户选择了卖青苗。二是种粮补贴作用发挥不明显。粮食补贴政策虽然深受 农民欢迎,但受农资价格快速上涨,抵消了粮食补贴政策给农 民带来的收益,粮食补贴政策的激励效果并不明显。现行粮食 补贴政策不论耕种与否、实际耕种面积多少,一律按土地承包 证书上的面积进行补贴,导致“种粮的补、不种粮的也补”, 这种
3、雨露均沾式补贴政策难以调动种粮积极性。在高标准农田 规模流转中,转出方虽然转出了土地,但依然获得国家粮食补 贴,真正进行种植的转入方反而无法获得粮食补贴,导致国家 粮食补贴政策并不能有效激励土地转入方种植粮食作物。三是耕地粗放经营依然严重。受农业结构调整、种粮效 益明显偏低等影响,大多数种粮农户分散生产的基本格局仍然 没有改变,加之农田基本建设相对滞后,农业机械化覆盖面较 为有限,导致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部分种植大户为了增 加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土地肥 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农业生产劳动力老龄化矛盾 日益突出,不仅农地从精耕细作向粗放经营倒退的现象十分普 遍
4、,而且以自给自足为主的“老龄农业”导致耕地常年性抛荒 和季节性抛荒矛盾大量存在。四是规模经营主体发展能力不足。激励粮食适度规模经 营发展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形成,传统的土地划分方式,造成多 数农户土地较分散,普遍采取粗放式经营,农业产出效益低 下,而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自身发展局限较大,受农业固有的投 入大、周期长、回报慢、风险大等因素影响,在市场机制作用 下,往往是进退两难、难以健康发展。特别是在遭受疫情冲击 和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粮食规模经营主体面临更 大困难和挑战,如何对其精准支持、强化能力、提振信心,仍 是当前确保持续性粮食安全必须破解的瓶颈性难题。二、对策建议一是延长粮食产业链,保
5、障农民种粮收益。建立以增加 农户收入为核心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多元化、长效增收机制,完 善稻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粮食生产服务体系,支持发展粮 食精深、精细加工,开发高端、特色、专用、功能性产品。依 托社会化服务、托管农业、订单农业,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合 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建立多形式的合作关系,构建种植、收 储、加工、销售一站式服务的全产业链模式。鼓励发展粮食综 合种养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农田景观与田园艺术相结合、粮食 耕种与农耕体验相结合的“粮旅”模式,多方增加种粮收益。二是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提高种粮积极性。完善种粮利 益补偿机制和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稳定种粮农民补贴。健全产 粮大户支持政策体系,
6、扩大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 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降低 农业保险保费县级补贴比例。优先支持相关农业资金向粮食生 产功能区倾斜,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产生的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 益优先用于农田建设再投入和债券偿还、贴息等,调动地方各 级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三是加强耕地分类管控,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加强耕地 用途管制,建立健全耕地数量、种粮情况监测预警及评价通报 机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以土 地平整、农田水利建设、耕地质量提升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标 准农田建设,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推进耕地保护与质 量提升行动,有效提升耕地产能。探索高标准农
7、田的空间集聚 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空间集聚的衔接机制,有序推进搭荒地利 用,减少耕地空间破碎和经营权空间破碎,推进粮食生产的规 模经营。四是健全服务保障机制,助力粮农纾困解难。构建以粮 食生产主产区为重点的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融合 并协调发展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打造反哺粮农的合理利益分 配机制,实现主产区农民增收、地方政府增税、企业增利多方 共赢。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强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及专业交易市场等建设,促进粮食 产品精深加工和多元化利用,提升粮食价值增值链条和供应链 能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 等服务供给,切实保障小农户、农民工、妇女等群体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