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摘要:杜甫,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以时事入诗,并以其娴熟的写作技巧,系满腔热情于国和民,形成了融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凝重深沉的感情境界、百转千回的表达方式于一炉的“沉郁顿挫”的鲜明风格。使得他成为盛唐过渡到中唐的一位集大成的诗人。关键词: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爱国忧民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他继承了诗经、离骚重兴寄的爱国忧民精神,又发展了两汉乐府民歌“写时事”的优良传统,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他的诗歌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动荡,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素有“诗史”的美誉。他
2、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他的诗在艺术上“沉郁顿挫,波澜老成”既集时代之大成,更开后世之先河。一、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体现“沉郁”和“顿挫”,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清人吴瞻泰在他的杜诗提要中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意至而法也无不密。”也就是说,沉郁与作品的内容主题有关;顿挫与作品的谋篇、结构、遣词造句等表达方法有关,而两者之间又是统一的。纵观杜甫的作品: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韵味深远;感情境界凝重深沉、忧郁悲壮;表达方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沉郁顿挫首先表
3、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优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显得阔大深远。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象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因此那感情的抒发,也就显得更加深沉。1、杜甫诗歌中那些描写悲剧题材的诗歌,最能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在杜诗中很少有纯然欢乐的声音,这是时代环境的急遽变化、个人生活的穷愁困苦、理想追求的曲折历程所给予的。一个具有“下笔如有神”的才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的诗人,去I1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诗人把“焉能心
4、怏怏,只是走跋跋”的由盼转忿,欲去不能,一步三回头的矛盾心理,曲折尽情表达了出来。纵观杜甫前一时期的创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一篇了。同一时期的自京赴奉先咏怀可以说是一出多幕悲剧,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荣枯咫尺异”的社会悲剧,更有“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的家庭悲剧。兵车行更是从几个别具特色的场面叙述了一出“开边”悲剧:有“牵衣顿足拦道哭”的惨痛的分别场面,有“边庭流血成海水”的血战而死、死尸接踵的场面,有“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荒凉场面,有“古来白骨无人收”的惨烈场面。诗人忧国忧民之情,通过一唱三咏的表达方式流于笔端。纵观诗人困守长安十载的创作,
5、诗人从政治理想不能实现,阶级剥削的日益严重,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人民生活更其艰辛等方面,描绘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展示了一幕幕悲剧,初步显示了作者“沉郁顿挫”的风格。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这是一次各种社会危机的总爆发,叛军来势汹汹,国家岌岌可危,人民遭受涂炭。于是杜甫又拿起沉重的笔,为我们生动描写了一幅幅悲剧场面,和流亡的人民一起忍受国破家亡的痛苦。著名的“三吏”、“三别”更是六出悲剧短剧:有不到龄即被征“守王城”的中男,有“急应河阳役”的老妪,有“暮婚晨告别”的新郎,有暮年“从军与妻别”的老翁,这是人民所遭受的战乱之苦。当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热情。2、杜甫“
6、沉郁顿挫”的风格还表现在他宏伟的创作体制上杜甫在体制上虽能“尽得当今之体制,而兼人人之所独专”(元稹),但体制宏大的古诗、排律、大型联章组诗,则是他所首创并独擅的。在这些作品中,诗人宏大而又绵绵不断的诗思,以波澜迭起、变化多端的方式,驰骋震荡,产生了巨大的情感效应,如北征长达一百四十行,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思,中兴国家的希望,包容了宏大的历史内容,从而充实了这一“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陈情表。自然杜甫的那些短制小品,也不乏沉郁顿挫的风格,如春望、旅夜书怀、登高等等,它们象一颗颗放射着灿烂光芒的夜明珠,点缀在杜诗万里苍穹之中,交相辉映。二、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原因第一、丰富坎坷的人生阅历是
7、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原因杜甫出身在“奉儒守官”的家庭,早年就受到封建正统的思想教育和家庭诗学的熏陶,使得他“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但是,在天宝六载,三十四岁的杜甫参加考试,却发现考试只是一场骗局时,受到沉重的打击,不得不困守长安,以求入仕机会,大约在长安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生活也变得困难起来,以至“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在困守长安的十年中,为了生存,不得不去跑官,常奔走于权势之门,作诗投赠,祈求引荐,但没有什么效果。穷困潦倒的生活,使他能深切的体会到社会下层的人养家糊口之不易。是的,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疾病缠身,穷愁潦倒,奔波衣食,但仍意志弥坚,矢志
8、不渝,这些磨砺了杜甫,也玉成了杜甫。因此,诗人丰富的生活和救国救民的崇高而强烈的愿望,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原因之一。第二:“万方多难”的时代特征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又一主要原因杜甫的一生,正值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既经历了繁荣昌盛的“开元全盛日”,也经历了“流血川原丹”垂老别的安史之乱,并看到安史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江河日下的败落景象。可以说,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和他所处的那个“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紧扣时代脉搏,同情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兴衰是杜诗永恒的旋律。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意境的悲壮美,描绘出
9、了忧郁悲凉的时代气氛,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第三、“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又一重要原因诗人的一生都抱着爱国的血诚。在他身上有较浓厚的儒家“忠君”思想,以社稷为重是他轸念民生疾苦的出发点。作为“诗圣”,杜甫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是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他对于国家、人民具有十分强烈的责任感,对现实生活有深邃的洞察力,代表着当时的“社会良知”。可以说:“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又一重要原因。他有一首登岳阳楼,开首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写登楼所见的一派壮阔景色。接着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以看出,面对洞庭
10、湖的壮阔景色,他骤然百感交集:对于身世苍凉、老病飘泊的伤怀;对于离散亲朋的眷念;对于国家灾难与人民疾苦的忧虑,全都涌上心头。看来这百感交集的强烈感情就要爆发出来了,但是没有千言万语,只说出了一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强烈的感情没有一一毕陈,闸门只微微启开,汹涌的感情的海只涌流出一股潮水。但这已经够了,虽然只这一句,却已经把心中没有吐露出来的感情份量全都包含进去了。在感情抒发上给人以回流起伏之感。波浪起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在秋兴八首等诗中表现得更为典型。第四、语言的准确性是“沉郁顿挫”风格的基础他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在练字造句方面的功力非
11、常深厚,他的句法变化和炼字的精当,确已到了惊人的地步。如被前代人称道的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个字中就包含九层可悲的意思: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值秋风萧瑟,四可悲;重九佳节,无有可乐,只有登高,五可悲;独自去登,六可悲;扶病去登,七可悲;病又是如此之多,八可悲;年过半百,事事无成,九可悲。真是包含无限艰辛,凄泪横流。何其凝练!再如春望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个“溅”字,可谓点睛之笔,这泪流得何其多,时间何其长,心情何其惨痛!再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蜀相)。“自”字的用法很特别。象这样的例子,在杜诗中俯拾皆是,不可
12、胜数。努力使语句准确、凝练、生动,这也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原因。总之,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强烈地表现了为民请命、以天下为己任的怀抱和心声,在诗歌艺术上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境地。这种风格,是诗人愁苦潦倒的阅历,忧愤抑郁的思想性格,万方多难的时代以及宏博精深的艺术修养各种因素的统一,使诗人达到现实主义顶峰,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杜甫“沉郁顿挫”风格例析沉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指其诗以精练的字句表现广阔的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也就是指其诗
13、语言、韵律曲折有力,平仄、叠词等方法的独特运用使其诗音节铿锵,愤激难抑。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方面:1、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泊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2、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
14、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3、表达上的迂折含蓄。作者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遗。登高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兀立高台的穷儒形象。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登高语
15、言形式的“顿挫”表现于下列四方面:1、章法上开合变化。东方树昭味詹言论登高章法:“前四句景,后四句情。一、二碎,三、四整,变化笔法。五、六接递开合,兼叙点,一气喷薄而出收不觉为对句,换笔换意,一定章法也。”“悲秋”是登高主旨所在。前四句写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的客观特征达到和谐统一,产生的艺术魅力己非一般描摹景物的诗句可比拟。后四句的抒情,则将万里漂泊多病的孤零悲苦之情作了直接抒发。最后却令人颇感意外地落笔于“新停浊酒杯”这一生活细节上,纵横开合变化自如。正这是这种曲折有致的章法,既令文势波澜横生,也令情感的表达深厚凝重。2、结构上的回环照应。登高一、三两句相承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写江景,
16、五、七两句相承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写多病。照应之妙,实不多见。首、颔二联写景,引出“悲秋”,颈、尾二联写景,由“悲秋”而及“苦恨”,因“多病”而致停杯。环环相扣浑然一体。3、音节上的铿锵洪亮。前人评登高对仗艺术:“七言律八句皆对,首句仍复用韵,初唐人以创此格,至老杜始为精密耳”(许印芳律髓辑要)。前三联对仗工稳,无须多说。尾联亦用对仗,可谓难哉!尾联“不觉为对句”细味之,声律上的精细微妙,自出机杼独具一格。“繁霜鬓”“浊酒杯”对之甚工;“艰难苦恨”四字,恰为阴阳上去四声,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潦倒”“新停”四字,仄平交错,有为叠韵,声调悠扬意蕴绵长。登高一诗,无论是节奏、声韵,还是对仗,产生的音乐美臻于化境令人叹为观止。七律本有音律协和的特点,登高的音律调配,可令人体味诗人困苦惆怅的心境,达到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