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社会化:二语习得研究的新范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社会化:二语习得研究的新范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引言自二语习得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以来,认知派与社会派的论战已持续近二十年之久。审视其发展历史可知,认知派与社会派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上存在着根本差异,这些差异进一步导致二者在二语习得重点问题中的研究偏重。与此同时,人类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逐渐将研窕重心扩展至社区非核心成员的社会身份问题研究也叫由于儿童被普遍认为缺乏充分参与社会活动的知识与技能,无法为民族志田野调查者提供理想信息,对儿童群体的研究仍然处于该领域的边缘【纥对儿童参与社会的方式与方法的研究亟待发展。语言社会化由人类学家Schieffe1in与语言学家Ochs提出,认为母语是儿童社会文化知识与感知力发展中的根本工具,儿
2、童母语的发展与其社会性发展互相交织、同时发生囱。笔者回顾了以母语社会化为重心的第一代语言社会化与以二语社会化为重心的第二代社会化之间的理论发展,并基于此梳理了其研究范围、重心与方法论,进步探讨语言社会化在与社会文化理论兼容的前提下,以微观宏观视角的理念迎合全球多语化的世界格局,在语言教育教学多方面发挥社会干预作用,从而成为二语习得新范式的可能。语言社会化研究因其在理论及方法论方面的独特优势,是迄今最能促进这融合的研究范式,将成为二语习得领域的主流研究范式。1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认知派与社会派本体论是指探寻独立于人的主观性之外事物本质的哲学,而认知论则是有关如何认识事物本质的哲学,深受人的主观性影响
3、。认知派与社会派对二语习得秉持截然不同的立场。1.1 认知派:关注理想化的语言学习者同质性语言能力发展,呈现脱离社会情境、去社会性的倾向20世纪中叶,乔姆斯基以普遍语法向当时引领语言学习的行为主义展开攻势,开启了认知派在语言习得领域的征途囹。乔氏语言学提出,由于一种先天普遍语法的存在,儿童的语言发展应当是受系统控制的、普遍的,而非行为主义认为的,仅仅是其所接触的语言输入的简单反射行为田。与乔氏观点相同,Corder认为,二语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并非是由其语所导致的反射行为,而是反映了学习者发展中潜在的二语能力网。这一见解随后被延伸为学习者在接触语言输入时主动参与建构属于自己的语言系统,该系统被Se
4、Iinker称为中介语(inter1anguage)系统口I1在该系统中,学习者通过采用认知策略主动构建目标语的语言规则而进行语言学习,语言错误(如过度概括错误(OVergenera1izationerror)就是由于学习者在使用策略时所犯的错误。同时,BrOWn对语习得的研窕显示,以英语为语的儿童在英语学习中对特定语法词素的习得体现出普遍顺序,再一次为二语习得领域的认知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1现。经过在语言学、一语习得研究、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理论与实证发展,二语习得逐渐摆脱行为主义的桎梏,全面展现了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言学习者的认知力,完成了一场令人激动的范式革新。认知主义将语言视为不同语法规则统领下
5、的一种心理现象。认知派的最终目标是解释乔氏二语能力是如何习得的,为寻求解释,可将这些抽象规则从社会、个人层面抽离而进行独立分析:就语言习得这一过程而言,认知主义下的二语习得研究注重的是语言学习者将语言输入整合到自身知识体系之中的过程,该过程脱离社会情境而存在,体现出个人主义、去社会性的倾向回:就语言学习者在该过程中的角色而言,认知派以客位视角看待语言学习者,将其视为理想化的、自主的语言习得者,正如乔姆斯基所倡导的,语言学研究应当关注那些理想化的语言习得者潜在的同质性语言能力也。在认知派试图描绘并解释一语习得的过程中,普遍语法(UniVerSa1Grammar)、符号互动论(interactio
6、nism).连结主义(ConneCtioniSm)等理论应运而生。这些理论的共同点是将其探讨的语言现象(输入、输出、迁移等)视为存在于心理层面的独立实体,二语习得被普遍认同为一个学习者不断内化语言知识的认知过程。此时认知派已经统领二语习得研究将近三十年,另一场范式革新正在酝酿。Firth&Wagner等研究者在Vygotsky的影响下,呼吁传统二语习得领域加强对语言使用的社会情境与社会交互维度的认知加强对“学习者”“非本族语使用者”等基本概念的主位视角敏感度;拓宽研究数据来源。Firth&Wagner的呼吁被视为其为使二语习得的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达到某种平衡的尝试,对此,部分学者表达了支持的观
7、点项,但一部分认知派学者在原立场上坚决地表达了反对的观点出勿。针对认知派范式所面临的社会派的根本性挑战时,SharWOodSrT1此评论到:“二语习得这块,蛋糕,主要是认知主义的,仅它的糖霜是社会性的。”此)作为认知主义的重要代表,1Ong&Doughty在他们的二语习得指南终章中以充分信心讨论了认知科学与二语习得的关联性,将认知科学作为二语习得范式获得理论稔定、理论启发以及研究资金的最终归属四;GUiOra甚至展望,伴随科技发展与多学科大融合的趋势,认知视角下的二语习得将迎来崭新的篇章。对于使用认知主义切割二语习得这块蛋糕的学者来说,显然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正在积蓄能量的社会派将对二语习得领域造
8、成翻天覆地的冲击做。1.2 社会派:高度融合社会情境,关注多元化的语言使用者异质性语言能力发展社会派于20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其理论来源繁杂,主要有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SoeioCIJ1tUra1theory)、语言社会化(IangIJageSOCiaIiZatiOr1)、情境学习理论(SitUated1eamingtheory)、巴赫金的对话主义(dia1ogism)以及针对语篇分析与社会关系的批判理论(CWiCa1theory)。其中,多数社会派学者聚焦于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及语言社会化理论,将二者视为社会派视角下研究二语习得的主要理论框架。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起源于80年代中期囱磔
9、),随后,1antO1f发表了相关研究合集,用以说明维果茨基思想与二语教学法的关联性侬。同年,针对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研究在匹兹堡召开了一系列年度会议。此时,多方面的逐渐重视使社会文化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以强劲的势头不断发展。社会文化理论主要包括中介论(mediation)、内化论(interna1ization)以及最近发展区(thezoneofPrOXima1deVeIOPment)三个重要概念。为了进一步体会二语习得社会派的本体论与认知论,在此有必要对社会文化理论的三个概念进行简要介绍。关于中介论,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大脑由低级心理机能组成,但使其区别于动物的是,人的意识具有通过创造性使用高级
10、象征工具控制生理功能的能力。这些象征工具来源于人类文化活动与发展中的历史积淀,作用是缓冲人与环境的直接接触,调节个体与真实的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在中介论中,管理(regu1ation)是调节的一种重要形式,根据管理对象分为客体管理(object-regu1ation)他人管理(Other-regu1ation)以及自我管理(SeIf-regu1ation)。由于语言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且影响力巨大,因此成为了调节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身接触最为重要的象征工具。当语言学习者熟练掌握语言这个调节工具而在个体思、行上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控制权时,即通过语言实现了自我管理,则被社会文化理论视为成功的
11、语言学习者。关于内化论,维果茨基提出,个体心理功能将呈现一个山外向内的发展趋势,即使是范畴化(categorization)阐释策略(interpretivestrategies)等高级心理机能,也首先发生在社会层面,然后才由个体内化为可供自身使用的认知资源。内化过程强调个体通过熟练使用语言等象征工具逐渐摆脱对外在调节的依赖。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在发展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应用语言学中都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是指个体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个体在指导或合作条件下解决问题时所被激发的潜能之间的距离国102。最近发展区的提出使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中人类学习的社会性本质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本质拥有了更为明确具体的
12、形式。同时,“不同个体的最近发展区不同”这一观点类似于中国传统教学观念中的“因材施教,从而使语言研究与语言教育更多地关注学习者自身的多重特质。社会派本体论与认知论立场在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尤为突显:就语言本质而言,与认知派视语言为一种数据输入的观点不同,社会派通过社会文化理论的中介论与内化论强调,语言是使用者参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动所豳的象征资源;就语言学习或语言发展的本质而言,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在语言学习者通过不断调整自身语言来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学习者同时也不断增加对自身心理机能的自主控制:就语言学习者在该过程中的角色而言,社会派所采取的主位视角使研究焦点扩散至语言规范之外的边缘区域。进一
13、步讲,社会派强调非母语者除语言学习者以外的多重身份,关注学习者使用不同语言变体背后的动机。社会派认为,语言学习者使用语言变体而非标准体,未必是由于其二语能力不足或语言石化(f。SSiIiZation),而可能是试图通过特定语言变体彰显其某种特定社会身份但现可以看出,由维果茨基作为领头羊的社会文化理论同样十分关注二语习得的认知发展过程,如中介论中的管理调节、内化论中的高级心理功能内化过程、最近发展区概念。但与认知派不同的是,维果茨基将心理过程中的社会性视为最基本的要素,而个体维度的意识性只是派生而次要的侬。因此,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从认知向社会性迈出了一大步,使认知派与社会派研究二语习得时,自本
14、体论与认知论便存在着根本差异。二语习得作为语言科学领域的新生力量,唯有冲破认知派“一家独大”的统治性局面,才能不断获得学科活力,而认知派与社会派在激烈交锋下迸发出的智慧光芒使二语习得研究不断充实。就如何调和认知派与社会派相互冲突的观点而言,一个选择是将二者所研究的语言问题视为其聚焦于不同层面的结果,使认知派与社会派在各自的研究方向上进行探索,从而相互补足、相互制衡,以促进二语习得领域的发展:二是采用更具有包容性的二语习得范式,同时囊括认知派与社会派的研究重点。在此,笔者认为,语言社会化在与社会文化理论兼容的基础上超越社会文化理论,将语言习得与语言使用视为相互交织的同一过程,恰好中和了认知派着重
15、于语言习得而社会派着重于语言运用的研究困境。2语言社会化:成为二语习得新范式之可能将语言社会化应用于二语习得领域的二语社会化范式的兴起要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其理论基础源于70年代的母语社会化研究以及同时期的社会文化理论。随着语言社会化逐渐成为引领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视角,该范式取代认知派成为二语习得理论范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语言社会化在与社会文化理论兼容的同时,超越社会文化理论,以微观宏观视角沟通语言习得的认知功能与社会性,从多方面发挥社会干预作用,弥补了二语习得传统范式专注于个人心理认知层面而忽视社会层面的理论失衡。2.1语言社会化理论回顾19世纪60年代中期,一系列有关儿童语言学习的跨文
16、化研窕由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人类学领域的学者牵头写就团。这些研究因联结了儿童发展、语习得、社会语言学等领域,而被视为语言社会化范式的起源侬。1986年,SChieffe1in&ochs首次编纂了以语言社会化为主题的研究合集,随后,Schieffe1in集结出版了第一代语言社会化学者(即母语社会化)的相关研究,此时的语言社会化研究已初具规模国。语言社会化是指某个特定社区或文化中的儿童或新手(novice)习得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获得合法成员资格的过程,该过程以语言为中介,以儿童或新手掌握该群体的语言规约、意识形态、行为规范等为目标汝刿。语言社会化理论主要根植于语言人类学即221,但同时也汲取了发展心理学侬1、社会学出、社会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早期的语言社会化研究着眼于家庭与学校环境中儿童与监护人的母语交际常规与言语行为,以此考察儿童特定情感表达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因。语言社会化理论认为,语言习得这一过程是涵盖于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