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356877 上传时间:2023-09-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等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等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等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等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1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高等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和竞争力,激发释放高校创新驱动潜力,提升高等教育在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谱写全面建设现代化城市篇章中的支撑能力,结合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十三五以来,教育系统大力实施科教兴城市和人才强城市行动计划,以内涵发展为重点,着力补齐突出短板,推动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高校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十四五时期是争创现代化先行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时期,是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和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攻坚期。高等教育任重道远,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和人民群众期盼相对照,高等教育发展水

2、平与在全国的经济文化地位,与人才强城市、创新强城市首位战略要求,与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还不匹配。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学科专业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需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需要更加重视,标志性成果需要进一步培育;高校办学活力需要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实现发展的动能转换需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待提高。二、总体思路(-)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扩充优质高等教育

3、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校创新服务能力,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全力提升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着力打造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贡献更多的实践、样本,为争创现代化先行城市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成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高等学校办学层次类型和布局结构持续优化,与国家战略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匹配;人才培养质量和保障水平全面提高,符合国际国内产业革命、科技创新规律,适应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层次人才队伍不

4、断壮大,源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国际化办学水平切实提升,办学体制机制优势彰显;高校在全国同层次、同类型高校中进入领先行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和顶尖水平;办学规模适度扩大,总体办学条件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智慧教育新生态稳步构建;到2035年,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总体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市,有力推动基本建成教育强市、科技强城市、人才强城市。1、人才培养规模目标。稳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适应普及化发展阶段的多元、优质高等教育体系更加成熟。到2025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100万人

5、左右,其中研究生在学规模20万人以上。2、人才培养层次目标。提升劳动力人口整体素质和受教育水平,适度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重心。积极扩大研究生规模,适度扩大本科生规模,稳步扩大高职生规模。到2025年,力争新增5所博士学位授予单位,5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5所学土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职业技术大学达到5所。3、人才培养学科结构目标。立足城市功能定位和经济转型升级,合理优化人才培养类别结构。根据高校学科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综合考虑未来行业人才需求结构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变化,全面深化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到2025年,理工农医类专业在校生比例提高到60%o4

6、、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目标。到2025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达到5个,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达到IOOo名,本科一流专业达到200门,一流课程达到200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新增5个,国家级工程研发平台新增5个,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新增5项。三、主要任务(-)实施高校特色发展工程1构建高水平大学建设生态体系。不断完善高校空间布局,统筹高等教育入学需求和资源配置,支持高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发展能级。优化资源配置,引导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向市区和核心区重点聚集。大力实施国内外名校筑巢引凤工程,多渠道多形式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来市开展合作办学。支持省重点建设高校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合作,持续提升办学水平。加快推进中

7、外合作办学高校建设。推进资源整合和合作帮扶,培育发展顶尖大学和顶尖学科,推动建设一批新型特色学院。稳妥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因校施策,全面融入地方发展。支持优质高校拓展办学空间,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整合。2、推进各类高校特色发展。加强应用型高校建设,支持一批应用型高校走在全国前列。加快高水平师范教育,加大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建设力度。引第口促进高校合理定位、高质量发展,在不同类型、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支持大学打造世界一流大学,支持大学开展新型省部共建,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学,支持美术学院、大学等加快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工业大学、师范大学等高校创建国内一流大学,引领辐射带动高等教育水平

8、整体提升。支持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校创建国内特色高水平大学。支持一批行业特色院校加快发展,为行业持续发展提供精准服务。(二)实施立德树人提升工程坚持不懈推进特色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构建高水平思政育人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设特色在的实践课说等选修课。充分发挥特色思想重要萌发地的优势,组织高校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结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等新实践,努力形成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重点扶持10所高校学院建设,争创全国重点学院。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探索实施高校思想教育质量提升,深化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强化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加强高校青年培养工程建设。推动核心

9、文化教育的深度契合,培育传承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着力构建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时代要求、彰显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完善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严格落实高校教材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培养和培训并举,加快打造一支业务精、品德优、学风正的编审队伍,组建教材审核专家库。(三)实施人才培养工程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等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高水平本科人才

10、培养体系。紧密对接重大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推进辅修专业制度改革,开展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试点,推进校企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定向培养,打通人才培养、就业发展等堵点难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设置5个左右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创新拔尖学生培养机制,培养一批勇攀科学高峰、推动科学文化发展的优秀拔尖人才。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在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资源配置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路,加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建成5个左右国家集成电路融合创新平台、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大力推动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

11、建设。2、深化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围绕专业、课程、课堂,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高校专业内涵提升,重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重构,优化公共课、学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结构;加快推动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完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制度。对接国家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加强一流课程建设,推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推进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学校信息

12、化建设,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3、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坚持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目标,紧密对接高层次人才需求,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质量管理,重视科研育人和学术规范教育。根据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特点,分类制定招生选拔、培养方案、学位授予标准和评价机制,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扎实推进分类培养;在继续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强化研究生课程的系统性、前沿性和特色化,推进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模式,积极探索科教协同、

13、产教融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批科教、产教融合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深入实施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积极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进一步扩大教育类研究生培养规模。4、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优质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建设一批创新创业教育优质在线开放课程、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进一步深化高校创业学院建设,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创新创业兼职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以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为载体,增强大学生敢创会创的

14、精神和能力。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服务,引导大学生重点围绕省的优势特色产业开展自主创业,落实好大学生创业的各项支持政策,大学生创业率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拓展就业新渠道,构建适应新动能发展、新就业形态的工作机制,支持毕业生到新业态就业,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国家重点单位和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完善政府、企业、学校在大学生就业、实习等环节的合作与支持机制,推进学生高质量就业。5、完善人才选拔机制。深化和完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强基计划引领下的高校招生计划、培养体系、管理方式的系统改革,加快推进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推动本科高校形成招生计划、人才培养和就业联动机制。加

15、快推进研究生考试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推动中外联合研究生招生,扩大高校学术团队招生自主权,健全博士研究生申请一考核招生选拔机制。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设置10个左右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探索强基计划引领下的高校招生计划、培养体系、管理方式、评价标准、质量保障的系统改革,形成示范经验。(四)实施学科专业提升工程1、完善学科专业建设体系。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围绕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等,推动组建若干学科联盟,促进学科强强联合、集聚发展。按照优势学科登峰、薄弱学科提质、新兴学科发展、交叉学科凸起的思路,实施学科登峰工程,优化整合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省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加强登峰学

16、科、优势特色学科、省一流学科(A类)和省一流学科(B类)建设。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持续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建设,超前部署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学科专业,重点打造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交叉学科专业,探索建立交叉学科发展特区;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导向,积极升级传统专业,按需筹建新兴专业,引导高校调减办学条件不足、重复率高、就业率低、不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学科专业。实施高水平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布局建设20个左右高水平学科创新平台和前沿学科中心,着力培育基础学科、交叉学科相关领域的新增长点。2、持续完善和实施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学科专业集群建设,完善学科专业集群建设机制,大力培育特色优势学科专业群。完善学科专业增设和退出机制,形成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建设格局。进一步引导高校突出专业建设特色和优势,加强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专业,打造专业建设高地。鼓励高校对标国际建设本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