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解读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解读读后感.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解读)读后感21年冬曾与好友回校看望海伦老师,当时在先生书房枕流轩中交流了很多古代书家的创作风格和运笔技巧,又学习到先生近年的一些心得,当谈论神采和气韵品评时,我们就更多在学习倾听了,先生见状就推举了上海人民美术的(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解读)一书。初读这本书时结合自己的学书经历,使我如闻狮子吼。自从任教三年级书法后,我成为一名书法根底知识的讲授者,这使我得以旁观者的视角观察书法初学者在练习过程中与众书家理论的相互印证,近日再次通读此书,更是发觉,初学者的质朴心绪、质朴手笔往往印证着书法技法中最规律最本质的道理。(书谱)有言:“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蚓挫于毫芒。这种笔
2、下微妙的动作所表现出的是笔画内起、行、收的流畅自然和笔画效果的刚健圆润,锋杪之变即是学生初学调锋的道理,要使笔锋的运转藏得住、铺的开、收的齐,要在正确的方法中坚持长期练习,夯实运笔根底,培养学生良好的笔感。在教学之初,我让学生在纸上画圈圈、画道道,通过示范,让学生先明白什么是中锋逆行,然后去练习画道道,自己完成行笔过程的中锋逆行,再去教起笔的逆入是为了保持中锋,收笔回锋是为了下一笔更好的逆入。在练习环节有一学生说自己的笔画中间有一条极细的黑线,我看到了很快乐,连忙用他书写的笔画做班级展示,因为这种初学者最自然的书写状态,一心念念是中锋,已经把中锋行笔做到很X的表达,王谕(论书剩语)有言:“所谓
3、藏锋,即是中锋,正所谓锋藏画中尔。徐常侍作书,对日照之中有黑线,此可悟藏之妙”。古往今来有众多书家考究笔下动作,醉心墨色技巧,书写时中偏兼用,创作时奇招迭出,当然有一时之得,然不知不觉中失去了中锋稳健的自然味道。清代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谈到:“信笔是作书一病,回腕藏锋,处处留得笔住,始免率直。大凡一画起笔要逆,中间要丰实,收处要回忆,如天上之阵云。”此处谈论“信笔一病非是东坡之“信笔”,东坡居土慕法老庄之清静无为又谙通佛理之缘起性空,受此等思想影响下的“信笔”是书写气象上的逍遥,朱和羹所言“信笔”简单来说则是对起笔处偏锋、行笔处虚浮、收笔处放肆而又洋洋得意不自知的悲叹,所谓“率直便如同莽夫行
4、事横冲直撞的形象,只是朱和羹为人诚朴,言辞和气罢了。“起笔要逆,中间要丰实,收处要回忆”是运笔的方法和表现,其本质依旧是徐侍郎的“藏之妙”,所谓如天上之阵云”我觉得非常形象,绵延有力、外润内刚。影响学生书法进步的因素有很多,不是全部学生都能在短时间做到“收处要回忆,从结构气概讲,“回忆”是为了取势,在字内,可以营造整字的整体关系,表达汉字书写的立体感,从多字联系讲,强化字间照应,可以借势取势,使之气脉畅通,从通篇表现讲,凸显疏密变化,打破结构规矩等等。对于书法初学者而言,已经达成了中锋行笔的效果,好像收笔练不好也不重要,但回忆的意义是连接,笔断而意连,收笔的回忆是为了下一笔更好的逆入,所以菖重光在(书筏)中说:“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但理论程度上的完美哪有这么简单,所以他又说:“劲拔而绵和,圆齐而光泽,难哉,难哉!”我曾在展台上演示起笔和收笔的时候,台下一同学说“连起来放大看像画麻花。“真巧啊,他说对了。他在收笔的回忆和起笔的逆入间无形的连接中发觉了“一画之自转贵圆”。于是我在想啊,对学生的书法教学肯定不要焦急,书家书论的经验之谈诚挚且中肯,而这些孩子的质朴发觉简单又明确。学生们的笔力还不到能写好字的时候,但他们的眼力可以发觉书道的宝藏,所以在初学者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磨炼最自然的心态,培养最质朴的眼光,他们自己的发觉往往最贴近书法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