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政协大院的前世今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政协大院的前世今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政协大院的前世今生人民政协报(2023年O1月06日第09版)吉林省政协原办公楼吉林省政协常委会议楼吉林省政协三届一次会议小组讨论徐高峰吉林省长春市上海路30号,是一座被居民楼四面包围的大院。如果不仔细看正门上方的政协会徽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吉林省委员会牌子,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吉林省政协机关办公大院。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大院,被老长春人俗称为政协大院。这里是近代以来东北历史的一座舞台,蕴藏了一些常人无法知晓的历史细节,并有着一段带有耻辱的伪满印痕日本驻伪满领事馆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背着中国擅自在东北划分势力范围。俄国将过去所霸占我国的库页岛南半部(北纬50度
2、以南)及其附近一切岛屿割让给日本,长春成为日俄两国势力分界和对峙前线。日俄两国在长春开启了面对面的交往模式,南满铁路公司随之成立,日本势力正式进入长春,并在二道沟窃购了农民土地,建立了满铁附属地,在长春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随着满铁人员、从事商业贸易的洋行以及旅店、料理店的开设,大量日本人涌入长春。长春发展志记载,在长春附属地居住的日本人1907年末528人,1908年末1423人,1911年末2727人,4年里翻了两番。受到日伪势力删改过的长春县志记载,满铁在长春极力经营,大事蕃殖,日本侨民因之接踵联翩,纷投金集,领事至重,焉能稍忽,当亦设领事馆T11906年11月24日,日本决定设立驻长春
3、领事馆,为日本驻奉天领事馆长春分馆。对日本的领事职能,“满铁”长春共同事务所所长井上信翁在他1922年所著的长春沿革史中曾做了很露骨的界定:”代表日本国家的机关,担负对外交涉的任务,谋求扩大帝国利益,保护日本侨民,掌管行政事务。最初没有馆舍,先后租用长春城内西四道街马车店主盛奉隆住宅、长春城西门内俄国人房屋、长春城内西三道街杂货商人房屋。1907年11月4日,日本驻奉天领事馆长春分馆升格为日本驻长春领事馆。1910年8月,日本领事馆买进了头道沟南沿的新立屯和六合屯之间的农田,计3.3万平方米,确定在此修建领事馆。对于当时驻中国东北小城镇的一座普通的领事馆来说,这块土地未免太大了,无疑是浪费的,
4、但这里却隐匿着日本人的阴谋。在此之前,日本人已经抢占了中国方面拟议中的长春商埠地,以及吉长铁路长春车站的北部地段(即今长春火车站周围),而且打算向南扩张,清朝的吉林西部兵备道不得不把衙署(旧址今长春市方志馆)修建在头道沟南沿,以阻遏日本人继续南扩。日本人不甘就此罢休,就用建领事馆的名义,在长春商埠地内买进一块比中国吉林西部兵备道衙署占地还要大的土地。日本政府非常看重驻长春领事馆,因为他们打算在长春与俄国人进行长期的政治和经济较量,并将长春作为他们向北扩展势力的基地。整个建筑群由日本民间建筑师三桥四郎主持设计,加藤洋行工事部主持施工,采用当时风行日本的辰野式建筑风格,分为主楼、住宅、附属办公楼等
5、建筑。主楼地上二层,地下一层,伪满时期曾扩建,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外墙采用棕黄色墙砖贴面,局部窗户作拱形窗篇口壁柱,入口设车道和门廊,门廊和建筑下部外墙处贴花岗岩。馆舍于1911年7月18日动工,1912年9月30日竣工,共耗资15.55万日元。1931年2月20日晚,领事馆小楼失火被烧毁,不久重建,但样式已变。在领事楼的东北有领事馆警察署、日本人居留民会(即日本侨民会)、日本赤十字会(日本红十字会的分支机构)和警察署的监狱。日本人后来还在西半部修建了多座小楼,分别作为领事馆的办公用房和主要官员的住房。在领事馆院内,因为建筑物不多,并且到处都是草地、花坛和常绿乔木,还有网球场等,便显得环境
6、宽敞幽雅。据当时的记述,称长春日本领事馆建筑更加豪华,占地面积大,令人惬意。当时,长春还算不上东北最重要的重镇,所以在九一八事变前,长春领事馆只是日本在东北地区的8个领事馆之一,其余7个是齐齐哈尔、安东(今丹东)、铁岭、郑家屯(今双辽)、辽阳、牛庄(今营口)、赤峰。比领事馆更大的是总领事馆,在东北有4个,分别设在哈尔滨、吉林、间岛(今延吉)和奉天(今沈阳)。到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作为“新京”的长春位置自然陡升,长春领事馆也随之升格为日本国新京总领事馆。实际上,在长春的日本外交机构,除了这个总领事馆,在1932年9月“满日协定签订后,还有日本驻伪满洲国大使馆。尽管“伪满洲国作为一个国家连日
7、本人都有点不信,但表面的样子还是要有的。所以与“伪满洲国建交之后,立即设立了日本大使馆。驻伪满日本大使始终是由关东军司令官兼任,1932年关东军司令部从沈阳迁移长春后,大使馆就随着关东军司令部落脚在附属地西大营北,而后又搬迁到关东局院内(现省政府);1934年关东军司令部(现省委)大楼建成后,又迁到新址,并在大楼东门挂上了日本大使馆的招牌。由于伪满洲国的实际统治者就是关东军,大使馆的作用日见其微,后来日本驻伪满洲国大使馆又从关东军司令部迁到日本驻新京特别市总领事馆,最终与总领事馆合署办公了。这时的日本驻伪满大使馆,四周筑有围墙,大门开在北墙中央,门内有一圆形花坛,花坛后便是方形二层办公楼,在宽
8、阔的庭院内,另建有食堂、宿舍等多座建筑。大使馆本是一个外交机构,但是日本“驻伪满洲国大使馆却是一个指挥伪满政权的机关。日本政府曾规定,凡日本对“伪满洲国”的军事、行政、外交等权力,皆由关东军司令即驻伪满洲国大使统一管理掌握。按照关东军的指示,每年4月19日日本天长节,溥仪都要到日本大使馆祝贺。在东北沦陷的14年里,日本驻伪满大使馆”伙同关东军等,在我国东北实施威力压迫,制定一系列殖民政策,犯下了滔天罪行。可以说,日本驻新京总领事馆、大使馆在长春的历史,就是一部记载日本奴役东北人民的历史。国民党长春警备司令部督察处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建筑物被国民党长春警备司令部督察处占用,变成了屠杀革命志士
9、的魔窟。在长春的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督察处是个什么样的机构?它曾犯下怎样的罪行呢?长春督察处成立于1946年初。当时国民党军统东北区中将区长文强,趁国防部参谋长陈诚到沈阳视察之机,呈请在长春设立督察处的报告。获得批准后,他便委派自己的秘书崔志先任处长,到长春筹备。在建处之初,崔志先利用裙带关系,把全处十之八九的岗位都安插上自己的亲友,如连襟、内弟、表弟、同学、同乡等。9月25日,督察处由东二马路迁到上海路原伪满洲国日本总领事馆旧址正式办公,成为国防部保密局在长春设置的公开特务机关。初建的长春督察处,编制只有50余人,后来逐渐增到100多人。人员构成,以军统为骨干,都是经过特务训练班受过系统训练的。
10、督察处受国民党长春警备司令部所属,同时也受军统局长春站领导。督察处的任务,最初只管政治案件,后来也管刑事案件,到1948年连民事案件也管起来了。其职权管辖范围不仅超过了警察局,也超过了宪兵队,凡被国民党认为可疑者,包括国民党政府的工作人员、军职人员甚至特务人员。当时,无论是谁,只要被送进督察处,犹如进了阎王殿。督察处的魔爪伸向社会各个角落,插足各个阶层,凶残并不逊色于白公馆渣滓洞。督察处几乎天天抓人,对人犯先是威逼利诱,然后动以大刑,刑罚之残忍,古今罕见。侦审室是督察处的审讯机关,被督察处抓来的人都要在这里“脱皮松骨,甚至死于非命。侦审室下设的看守所是一座地狱。审讯中和行刑前的犯人关押在这里,
11、看守所条件极差,住在这里的活人并不比死人强。特别是1948年1月以后,长春粮食紧张,犯人们一日一餐,数日不见粒米。据统计,从1946年到1948年两年时间内,督察处经办的案件有几千件,拘捕数千人,有几百人被无辜杀害。1948年10月17日,国民党六十军起义,国民党特务机关督察处的特务们陷入恐慌。当时在押的48名“人犯中,有许多是20多岁的年轻人,有的人已经被警备司令部批准等待“取保可释和无罪释放。当时的督察处处长张国卿召集全体特务开会,会后命令大家到后院挖一个大坑,命令看守所所长提出全部“人犯”,除将国民党第二绥靖大队情报组组长张靖(系因内部矛盾关押)一人释放外,将其余47人全部处死,不留一个
12、活口。尸体被推入大坑掩埋,特务们焚烧案卷后溃散出逃。1949年3月20日,人民解放军进驻长春督察处。卫戌部队在假山前清除垃圾时嗅到一阵阵难闻的气味,战士们挖开刚刚解冻还有些松散的土丘,发现了成堆的尸骨。从此,国民党保密局长春督察处残杀长春人民消尸灭痕的罪行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人民政府得到这一情况后,立即组织挖掘工作。在六七尺深的地下一次挖掘出41具尸首,其中女尸两具。他们都是被麻绳、电线、铁丝捆绑着双手,有的还捆着双脚;脸上有蒙着黑布的,嘴里有塞着棉花的,有身首分离的,有割断脖子连着筋的;有刀砍、刺刀挑死的,有铁丝勒、棍棒击死的;有两目圆睁、白齿毕露的,有呈挣扎呼喊状的,凄惨景象目不忍睹。3月
13、24日,又在院内假山处挖掘出被害人尸体13具。3月28日上午又在假山的另一处挖掘出22具尸体。到此,在此院中共挖掘出尸体76具。长春市人民政府和长春市公安局在全市军民的密切配合下,迅速行动,将杀人犯陈牧等人捕获。10月17日下午2时,政府根据群众的要求,在南岭体育场召开了有万人参加的公审大会。政协吉林省委员会办公场所1949年末到1950年初,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规定为了支援对方建设,中苏互派专家。说是互派专家,事实上当时中国各方面都落后于苏联,主要是苏联向中国派遣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经济落后,物资紧缺。尽管如此,东北人民对来长春工作的苏联专家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与
14、爱护,千方百计安排好专家及眷属的各种生活使他们能心情舒畅地投身于支持新中国的建设上。位于上海路30号的这座老建筑,是当时长春比较好的建筑之一,被改为苏联专家招待所,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那段”中苏蜜月”。1954年,大区建制被撤销,除北京市、上海市和天津市之外的11个中央直辖市也相应改为省辖市。长春市由中央直辖市改为省辖市,由吉林省管理,吉林省省会也由吉林市迁到了长春市。翌年2月,吉林省政协一届一次全体会议在长春市召开,参加省政协的党派、单位和界别只有19个,委员人数69名,其中常委17人。省政协建立之初,编制只有7人,实有6人,办事机构只有1个秘书处。办事地点最初是在长春市朝阳区柳条路5号,
15、一栋日式二层小楼,面积不足300平方米;1956年迁到长春市斯大林大街军人俱乐部楼上,总面积约500平方米;1957年6月迁到长春市上海路30号,办公场所为一栋日式小楼。此外,还同长春市政协合用一栋平房,总面积为2537平方米。至此,省政协和委员活动场所的面积有所增加,截止1966年之前,人员编制达到38人,汽车5辆,亦有了省政协大院”的称谓,成为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方面代表人士合作共事的政治场所。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三年困难时期,为了照顾政协委员生活,省政协还专门成立了委员小吃部、小卖部、文艺髀口理发室,面积约600多平方米,并创办了机关农场,深受广大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欢迎。文化大革
16、命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遭受了彻底破坏,政协工作陷于瘫痪状态,政协组织停止工作政协大院也被占用,办公设备和大量重要资料、档案和物品被抄没散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政协工作得以恢复,开始了全面开创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的历史。人员力量不断增强倒1987年,政协机关人员编制超过100人,1989年更是达到166人。政协阵地日益夯实,1987年还创办了协商新报,成立编辑部。由于机构和工作人员大量增加,原有的办公条件显得愈加拥挤。1992年7月,六届政协委员会期间拆除了旧楼以及后院的家属楼,在原址后面新建了50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旧址拆除后变成了一处鱼池。1997年,建设了委员文化活动室和同馨宾馆,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配有接待型会议室、多媒体会议室、多功能厅7个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