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教学实录.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365926 上传时间:2023-10-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两章教学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孟子〉两章教学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孟子〉两章教学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孟子〉两章教学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孟子〉两章教学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孟子〉两章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两章教学实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孟子两章?教学实录【教学依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闪烁着人生智慧的警句,不知点燃过多少孜孜不倦的求索者思想的火花,它让人懂得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它促人明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治国理想;它让人彻悟“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真谛。这些千古绝论,就出自于春秋战国时孟子的?孟子?两章。?孟子?两章,皆为说理散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拟,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是施行“仁政与否。从而说明“人和对战胜的决定作用,由此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说明施行“仁政的必

2、要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人只有通过艰苦磨炼,才能有所作为。进而由个人谈到治国,由此自然导入文章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文章,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分,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读后发人深思,颇受启迪。教学这两篇短文,切忌把它上成纯文言知识传授的机械枯燥的工具课,而应遵循?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与体验,

3、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与见解,真正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科学释疑的能力,提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两篇短文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所以在教学中要始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还受到深刻的德育美育的熏陶。【教学设计】K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划准节奏,初步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作用及通假字现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4)品读句,深层挖掘作品内蕴。(5)动情

4、背诵课文,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6)多角度赏读课文,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和生动、形象、精辟的语言。2、过程与方法: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强调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创设互动互学的教学情景。(4)引导学生链接生活,拓展思维,从纵深角度扩展学生阅读空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启迪学生明了“人

5、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们对我国及世界文化的开展作出的奉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学生对作品的倾心解读,实际上也就是情感培养的过程,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教学方式】1、本文采取“文言美文六步诵读法来教学,六步为:初读课文,疏通句意;吟读课文,引情入境;研读课文,理解文意;赏读课文,玩味精粹;展读课文,飞扬神思;背读课文,积累语言。其核心就是强调“以读为本。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与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3

6、、创设“质疑探疑解疑的教学情景。“学那么须疑,疑能增进兴趣,疑能获得真知,心中有疑,才会探疑,主动探疑才会科学释疑,在这个过程中,将充分突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4、比拟阅读,迁移拓展。阅读两篇短文,要在比拟中弄清它们在论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方面有何异同。这样联系起来思考,将会更有启发性,同时还可以由此及彼,联系生活,进行必要的迁移拓展。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防止上成纯文言知识传授课和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教学构思】1、导语激趣,导入课题。激趣是这一

7、环节的重点,方法多种多样,可由孟子众多的名言警句说起,可由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导入,可讲孟子的生平故事,总之,无论用哪种方式导入,其目的都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初读课文,疏通句意。辨析疑难字词句,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互相解疑,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解决。3、吟读课文,引情入境。反复吟诵课文,揣摩吟诵要领,体味吟读美感,从而忘我入境,让读者与作者彼此心心交融。4、研读课文,理解文意。在研读探究过程中,始终不能离开读。速读知大意,细读明道理,在范读、齐读、对读中质疑发问,探讨解疑,挖掘课文内涵,明了作者观点,懂得作者所讲的道理。5

8、、赏读课文,玩味精粹。引导学生学会在诵读中欣赏,在欣赏中诵读。一赏其严密的逻辑思路。二赏其恰当多样的论证方法。三赏其精辟生动的论证语言。四赏其独到铿锵的政治见解。6、背读课文,积累语言。熟读成诵,诵中有思,思中有获。此项任务可延展到课外完成。7、展读课文,飞扬神思。由此及彼,联系自我,链接生活,拓展阅读和思考的空间,从语文小课堂走向生活大课堂。【课堂实录】一、导语激趣,引入正题师:同学们,我们在讲“诸子百家时,常提到“孔孟二人,这里的“孟,就是“孟子,大家对孟子知道多少?(以问题导入,考查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和筛选处理资料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丰富了学生的文学常识。)生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

9、,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为“亚圣。生2:孟子生活在社会动乱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功立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提倡“仁政“王道的治国理想。生3: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此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开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师:同学们收集资料能择其重点,不错。对于这样一位儒家学派的大师,你知晓他哪些流传千古的精辟言论呢?生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5:“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得

10、道多助,失道寡助。师:他的这些言论代表他怎样的政治主张和怎样的人生态度?让我们走近孟子,去品读他的?孟子?两章。二、初读课文,疏通句意师: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圈点批注疑难字词句,通过查字典、看注解、同学交流、师生交流,尽可能地解决问题。师:通过自学,大家还有哪些疑难字词句没有解决,请提出来。生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有几个形容词,如“苦“劳“饿”空乏,它们后面都接了宾语,请问我应该怎样解释这几个词?师2:哪位同学帮他解答一下?生:形容词后面接宾语,一定活用为动词了。可分别解释为: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使资财缺乏。师:对,这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后面的“行拂乱其所为中“乱的用法也如此

11、。来,继续提问。生3:“发与”举的意思是不是一样的?生4:是一样的,都是“被举用的意思。生5:我认为不尽相同,“发与“举表现了人物由卑微向显贵转变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学生鼓掌。)师:答复得太精彩了,同学们是充满智慧的,如果还有问题,请赶快向他们提出来,你将会得到最诚挚的帮助。生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正确的翻译是怎样的?生7:这句话应该这样翻译:“所以君子不战那么已,战就一定取得胜利。生8:“委而去之怎样翻译?生9

12、: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是放弃,“去是离开,注解上有,请你自学时不要忘了读注解。师:这位同学既有正确的解答,还有真诚的提醒,很不错。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答或还有什么内容需强调?生10:请同学们注意文中几个字的读音,一个是“吠,读qudn;一个是“傅说中的“说,读yuè;“胶鬲的“鬲要读gé;“曾益其所不能的“曾读zRng,通“增;“法家拂士的“拂读bì;,通”弼,“辅佐之意。生11:请同学们注意课文注解中“畔”曾”衡“拂几个通假字。并做上重点记号。生11:大家要注意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对于一词多义的要结合具体语境去理解。如“亲戚畔之中的“亲戚,现在是因“婚姻联成

13、的亲属关系,文中那么是“亲人的意思。“所以现在是表结果的连词,文中那么是“用来的意思。师:很好。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根本上解决了本文疑难或重点的字词句。让我们一齐流畅地朗读一遍课文。三、吟读课文,引情入境师:谁尝试吟读一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吟读指导,有吟读示范,有吟读尝试,把吟读训练落到了实处。)(生吟读。)师: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齐)好!师:只能说他朗读得很好,却少了一点吟的味道。吟读语速要稍慢一些,声音要有起伏变化。听老师吟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师读,生品)。师:两人一组,互相比一比,看谁吟读得好。(生读。)师:吟读得好,可以让我们享受到文言文的美感,它的节奏,它的韵律无不

14、透出文言文的音乐美;吟读得好,还可以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去感受作者的内心,去理解作品的内容。让我们再来齐声吟读课文。四、研读课文,理解文意师:两篇短文均属议论性散文,仔细研读文意,你能读出哪些内容?分小组讨论、研究后,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生1:我们小组通过讨论,对第一篇文章的内容作出以下归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背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了“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表达了孟子的仁政思想。生2:我们小组还读出了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即文章开头一句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科学释疑在此环节中表现得尤为突

15、出。)生3:请问×;&tinies;同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什么不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呢?生4:这一句是文章的主旨句,是对中心论点的深化。生5:我们小组通过研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明白了本文反映了孟子对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看法和见解,他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使命,同时也顺便谈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结尾处归纳的。师:各小组都真正动了起来,通过研读课文,根本读懂了两篇文章的大意,如果同学们还想深入理解课文内涵的话,就让我们一齐来赏读课文,玩味精粹吧。五、赏读课文,玩味精粹师:文无定读,同学们各人有各人的欣赏水平,各人有各人的见解。那就请大家充分展示自己的欣赏个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来赏读你最欣赏的内容吧。(生赏读、交流)(撷取文章最美最精彩之处进行赏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相得益彰。)生1:我最欣赏这两篇文章的结构,它们是那样的严密,紧凑,一气贯穿,浑然一体,就拿第二篇来说吧。全文4个自然段,可分三局部,开头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