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多学科融合研究方法的思考附高校党建与教学科研融合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的建设多学科融合研究方法的思考附高校党建与教学科研融合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内容提要:多学科融合研究方法对繁荣发展党建学科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建设工作层面上的实践性与学理层面上的理论性相辅相成,党建学科化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建设成为-门独立学科,必须努力在学科建设硬指标上达到要求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研究方法创新的软实力。多学科融合为党的建设研究方法提供创新路径,党建学科建设必须在清晰自身学科边界的同时,积极主动地与相关学科形成互动,以多学科融合的学术研究方法达到学科建设突破性发展的目的。开阔党的建设研究视野,需要树立开放的学术意识,积极汲取各种不同学科领域相关知识,拓展学术领域,创新研究方法。多学科融合不是两种或多种学科知识的机械拼接,而要形成有机的整合。多
2、学科融合也不是把其他学科的一些概念、范畴、术语作简单移植,而是要形成内在整合的逻辑关系。促进党建学科繁荣发展,创新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方法,有利于构建党建研究的新学术话语、提高党建研究的学理水平、提升党建研究的成果质量、开拓党建研究的知识领域。关键词:党的建设;多学科融合;方法创新;党建学科繁荣发展;学科建设能否繁荣发展取决于很多因素,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极其重要的方面。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提出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的要求下,党的建设学科受到高度重视。对于党的建设这样一个具有鲜明政治性的学科来说,加强学术研究科学性的努力,必须注重方法运用的科学性。党的建设研究方法非常丰富,多学科融合研究是其中一个很
3、重要的方法。本文拟从方法创新的角度就这个问题谈一些想法,以期对推进党的建设学科繁荣发展有所裨益。一、党建学科建设需要创新研究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很广,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看,哲学社会科学分门别类的具体化研究,是在世界历史进入近代社会才实现的,它把人们对于自身与社会关系的理性认识提上一个新的高度。学科代表着某个知识领域的专门化,学科的独立设置形成各自的研究对象、理论范畴和学术范围,任何一门学科建设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党的建设学科同样如此,只有遵循学科建设的规律才能得到良好发展。加强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统,持之以恒的实践为科学
4、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历史地看,党的建设研究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广大理论工作者在持续研究中取得很多重要的成果,为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作出了贡献,为发展党的事业提供了支撑。(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然而,党的建设明确形成学科的定位还是近几年的事情,阅读党的文献资料可知,习近平总书记最先作出论述。2016年5月17B,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两次明确地把党建研究归到学科领域,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
5、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正式确立了党的建设学科地位。党的建设学科定位迎来了学术研究的繁荣,许多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批准先后设置党的建设硕士点、博士点,党建学科建设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值得指出的是,较长时期里党建研究的学术意义受到怀疑,对党的建设作为一门学科进行定位还存在一定的认同障碍。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党的建设研究有体现党性的要求,马克
6、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属性鲜明,因此就有把党建研究的政治性与学术性对立起来的错误看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这是不正确的。这样的观点以对党建学科的认知最为典型。在一些人看来,党的建设研究只是中共领导人和党中央文件的诠释性解读,缺乏学理逻辑、知识体系和思想内容,算不上学术研究。如此认识党的建设研究无疑是片面的,但却很普遍。(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其次,党的建设研究突出应用价值,重点关注现实,以总结经验、指导实践、解决问题为研究导向,操作层面的特点鲜明。这本来不应成为否认党的建设研究学术意义的根据,但有人却把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以理
7、论性不强而对党的建设研究产生偏见。第三,由于学科定位长期不明确,理论研究缺少学术上相应的研究理路、范畴和话语,制约了党的建设研究健康发展。这也是客观情况,需要深刻反思和认真对待。虽然党的建设研究成果事实上非常丰富,也不乏精品力作,但重复性话语的表达、诠释性文献的解读、结论性观点的演绎、雷同性议题的赘述等现象比较明显。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党的建设研究就很难在学科意义上得到社会认同,从而妨碍党建学科的繁荣发展。怎样认识党建的学科意义?从社会认识看,一个主要问题是它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上存在模糊思想。党的建设研究“姓党”,把党性剥离出党建问题的研究,必然导致学术方向的走偏走歪。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
8、学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突出强调了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根本立场。诚然,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联系是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区别的重要特点,这并不影响其学科存在和研究的科学性。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但其理论又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成果,具有追求真理的科学价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党建的学科性有着内在统一的逻辑关系,以意识形态性强而否认党建的学科意义显然
9、是片面的、错误的,必须加以澄清。在强调党的建设研究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的同时,必须把加强科学性作为党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毋庸讳言,要从学科认知上确立党建研究的学术地位确实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就历史而言,党的建设研究由来已久,就现实而言,党建学科却显年轻,尤其是学理依据、理论框架、学术范畴、话语体系、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建构上,党建学科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门类相比还居于落后的处境。这不仅是由于明确党的建设学科地位时间滞后的原因,而且也与长期以来更多地局限于从工作层面上认识党的建设有关。(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大量成果中,基层实践问题研究占很大比例,由此人们常常凭感觉作判断,片面地认为研究党的建设就
10、是提供怎么做的操作方案,没有理论含量和学术价值,因而也就不把它作为一门学科来对待。诚然,党的建设研究实践性很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具有应用型学科的特征。这里必须强调,应用也是一门科学,而且它必须以基础理论为支撑,应用型与基础型在学科属性分类上只具有相对意义。事实上,很多党建研究者在基础理论上花了不少的工夫,如近年来关于政党学说、政党制度、政党比较、政党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就具有很强的学理性。此外,围绕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方面进行的研究,构成共产党执政理论体系研究的学术价值,都为党建学科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可以表明,党的建设工作层面上
11、的实践性与学理层面上的理论性相辅相成,党建学科化是党的建设实践科学化的必然要求。党建学科建设虽然起步晚,但具有扎实的基础,党中央高度重视和社会急迫需求为党建学科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学科健康发展的基本原则是遵循知识创造的规律,坚持科学研究的规范,营造学术繁荣发展的氛围。高校是学科建设依托的主要阵地,相关科研机构和理论研究者也对学科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就一般规律而言,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学位点设置、师资建设、规划制定、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教材编写等等。这些工作目标都是学科评估的硬指标,当然都非常重要。然而,这些“可视化”的工作目标比较容易做到,相同学科建设内部的比较只是水平高低和成绩大小的差别而已
12、。相对来说,学科建设中创新研究方法则更难也更加重要。理论上人们都认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却可能因“软性”的特点而忽视其对学科建设的意义。目前,全国已有20多所高校设置了党的建设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点,学科建设起步阶段既要努力在硬指标上达到要求,更要注重创新研究方法提高软实力。创新研究方法对党建学科繁荣发展至关重要,凡是能在研究方法的创新上领先一步,必然会在学科建设上位居前茅。二、多学科融合为党的建设研究方法提供创新路径党的建设作为独立的学科设置,改变了长期以来依附或者说从属于其他学科的局面,因而获得了学术繁荣发展的广阔空间,这对党建学科的规范化建设意义重大。基于党的建设研究已有较长历史和丰
13、富积累的事实,党建学科建设不是重起炉灶,而是按照学科独立性的要求形成建设新局面。以往学科设置中,党的建设直接依附或从属的是中共党史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学科专业以及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和专业设置相关文件中,“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的学科名称列在法学门类中政治学一级学科之下,党的建设不具有二级学科的地位。在党中央正式把党的建设作为独立学科定位之前,全国除中央党校独家有党的建设专业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外,所有高校都没有该专业的招生,有的则在中共党史专业下设置党的建设研究方向。从学科建设角度看,党的建设与中共党史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上有高度的重合,难以绝对分开。(公众号:马克思主义
14、理论研究)2010年6月,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把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共党史就要研究党的建设史,研究党的建设史理应以中共党史为基础。因此,即使党的建设形成二级学科的独立设置,仍必须与中共党史专业结成紧密的交融关系,形象地说应该是“分开不分家”,两个学科独立发展又共成一体。无论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学安排甚至师资队伍,党建学科和中共党史学科的互通、联合,有利于收获以学术共同体建设促进各自学科繁荣发展的成效。中共党史是一门传统学科,虽然历史发展中曾遭遇过曲折的经历,现实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已经达到较成熟的水平。尤其是改
15、革开放新时期,广大理论研究者利用越来越丰富的文献资料,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实事求是地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学术领域的科学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在此过程中,创新研究方法受到学者的重视,许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得益于学术研究方法的创新。著名中共党史学家张静如先生竭力倡导创新研究方法的贡献值得一提,他提出要把社会史引入中共党史研究中,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受到中共党史研究者的高度评价和认同。张先生还提出过从政治学、心理学、文化思想史等学科的视野和方法研究中共党史的观点,并身体力行地进行过尝试。(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他指出:“学科建设其实就是建设学科,是以学科发展为目的,从多角度、多方面增添新的因素,创
16、设新的条件,开辟新的道路。它包括研究理论的提高,研究方法的更新,研究内容的深化和拓展,研究队伍的培养和扩大。”这个观点对加强党建学科建设和创新学术研究方法富有启迪。从党的建设研究实际情况看,创新研究方法已经有很好的表现,许多研究者在多学科融合方法运用上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纵观近十几年里发表的成果,比较明显的有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借鉴运用政治学的研究理路和方法研究党的建设,生长出政党建设体现政治属性的许多关注点。国内许多政治学专业背景的学者介入党建研究,从政党理论、政党结构、政党制度、政治体制、政治动员、政治传播、政治调适等视角研究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就党建研究党建的线性思维,形成许多新的研究思路。二是借鉴运用社会学的相关原理和分析范畴研究党的建设,在执政党与基层社会连接上拓展出新的学术领域。针对改革开放深刻变化形成的城市和乡镇管理新情况,社区党建研究成为热点问题,许多学者把区域发展、基层治理、社会工作、社会组织、城乡关系、社区体制等原理和视角与党的建设研究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观点